摘 要:本文从研究文本选择、研究对象等方面对国内托尔金《魔戒》系列小说的文学研究成果进行统计与总结,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即批评理论单调、中土研究滞后,并从加强中土研究、关注文学产业化两方面,为今后《魔戒》系列作品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魔戒》研究 中土研究 文学产业化
一、引言
2001年底,随着同名改编电影的上映和中文译本的出版,《魔戒》系列作品在风靡全球半个世纪后,终于走进了中国。近十年间,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已出现多篇相关研究论文,涵盖主题解读、体裁研究、情节分析各个方面。虽然“托尔金的作品在我国已广为流传……但国内目前对托尔金及其作品的认知和研究还十分有限”(汤定九,2003:45)。因此,对国内《魔戒》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其不足之处,提出研究新思路,将对今后的研究不无裨益。
二、研究样本
《魔戒》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从2003年起至今共有31篇研究论文发表,其中21篇刊载于各类学报,10篇为硕士学位论文;仅2篇刊载于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李为祎,2004:159-165;舒伟,2007:87-91),整体层次一般,硕士学位论文占较大比重。
三、文本选择
《魔戒》的作者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任教于牛津大学,著作颇丰:生前出版了《霍比特》(衍生出《魔戒》三部曲的童话故事)、《魔戒》三部曲(《魔戒现身》、《双塔奇兵》和《王者归来》)、《汤姆庞巴迪历险记》等作品;过世后出版了遗作《精灵宝钻》、《未完的故事集》、《托尔金书信集》、《怪兽与批评家》和共计12卷的《中土世界历史》。
尽管托尔金著作等身,但国内研究者的目光多集中于其《魔戒》三部曲,对其他作品的评介极少,研究视野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作品间互文性的缺失:《魔戒》三部曲仅记述了中土世界第三纪末期的正邪交锋,而第一、二纪历史则记载于《精灵宝钻》等作品中。过于集中的文本选择,势必割裂《魔戒》与托尔金其他作品的联系,影响研究者的研究深度。
四、研究对象
国内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作品写作背景、审美价值、主题、情节和人物分析上。
1.写作背景
论文中最早发表的一篇为《托尔金魔戒的文化解读》(汤定九,2003:44-45),作者通过文化解读的方法,探索作品的写作背景:英国神话传统缺失与作家的乡土情怀。
2.美学价值
这类论文包括《魔戒:盎格鲁撒克逊神话》(李英,2004:20-22)和《析〈魔戒〉所蕴涵的永恒魅力》(王岳玮,2009:70-71),分析了《魔戒》系列作品魅力的成因:优美的语言风格,神话与现实结合的美学力量,对人性、命运的关注及非凡的艺术想象力。
3.主题解读
较多的研究论文着眼于对《魔戒》系列作品的主题解读,研究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宗教隐喻、人性善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探析作品的宗教隐喻是不少研究者的共同选择:托尔金通过描写不同人物对魔戒这一权力象征物的渴望,指出人类的原罪,呼吁读者坚定信仰,在追寻中实现自我救赎(李为祎,200:159-1654;施志媛,2005:1-48;李玉花,2006:5-8;曾艳琦、胡安定,2009:51-54;邓晓熹,2009:17;邢亦平、傅超波,2009:68-71)。另有研究者受作品中树人反抗堕落术士萨鲁曼这一情节启发,结合工业化的时代特征,揭示人对生态的破坏,阐释托尔金反工业化的立场(吴莎莎,2006:51-52)。
4.情节研究
《魔戒》三部曲讲述了中土世界各种族联合抗击恶魔索伦及其仆从侵略的故事,人物命运与种族兴衰、王国沉浮紧密相联,情节曲折,引起了十位研究者的注意。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探寻情节的追寻原型,论证U型叙事结构,分析托尔金独创的“善灾”(eucatastrophe)。这类论文普遍采用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判理论,认为小说的重要情节——弗罗多前往末日火山熔毁魔戒是追寻原型的体现(施志媛,2005:20-31;苏学芬,2008:12-22;张清菡,2008:15-19)。情节的跌宕起伏还得益于作者对圣经U型叙事结构的摹仿(王国喜,2008:31-50;毛辉,2011:192-193);为加强作品感染力,作者还创造出独特的“善灾”概念:在压抑悲凉的极点,安排突然逆转,使读者感情得以宣泄(邢晋,2007:29-34;杨雅婷,2008:32-34)。
5.人物分析
托尔金在作品中塑造了数百位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以霍比特人弗罗多、人类游侠阿拉贡和神袛甘道夫最受研究者关注。对三位人物的分析,研究者仍采用原型批判理论,分析的结果也惊人的一致:弗罗多体现平凡英雄原型;阿拉贡是国王原型的代表,命运与王国兴衰息息相关;甘道夫则是术士原型的再现,睿智博学(王丁,2005:18-21;卢志宇,2006:13-27;刘耘,2006:45-47;苏学芬,2008:22-28;许丹燕,2008:28-30;张清菡,2008:19-33;Zhai Ying-lu,2011:19-21)。
五、研究现状反思
《魔戒》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国内目前对托尔金及其作品的认知和研究还是十分有限,许多人都把《魔戒》仅仅看作是轰动一时的幻想小说”(汤定九,2003:45)。经过前文对当前研究状况的归纳,不难发现当前研究的局限之处:批评理论单一,中土研究滞后。
1.批评理论单一
国内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原型批判理论,探索《魔戒》情节与人物。原型批判理论为作品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但其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理论特质,侧重于对普遍性的关注,难免忽视作品的独创之处。
如“销毁魔戒”这一情节,实质是反追寻结构,不求寻宝但求毁掉神器;同时托尔金将此反追寻结构与追寻结构(阿拉贡登上王位)相交织,匠心独具地在多处使用悖论、歧义等技巧:如携带魔戒踏上征程的人必须力量弱小,因为强者易受魔戒蛊惑将其据为己有,但弱者持戒却又难以深入虎穴;在佩兰诺平原会战中,敌将戒灵,叫嚣其力量无人能挡(“No living man may hinder me”),对阵的罗翰国公主伊奥温则揭开自己女扮男装的伪装(“But no living man am I. You look upon a woman”),击败了戒灵(Tolkien,2007:1011)。上述这些微妙的设计,却在原型批评指导下的分析中无一例外地为研究者所忽略。
托尔金曾在其论文《论童话》中,“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童话故事观,涉及了童话的界定、童话的性质、起源和功能,以及童话与儿童的关系,尤其强调了童话与成人艺术不可分割的联系。”童话反映人的基本愿望:“探究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深度广度的愿望,与其他生物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愿望,探寻奇怪的语言和古老的生活方式的愿望”(舒伟,2007:89-90)。童话具有幻想、恢复、逃避、慰藉四大功能:通过幻想赋予想象世界的事物以真实性,恢复读者对现实的感受力,逃避现实痛苦,慰藉读者,使其重拾自信(舒伟,2007:88-90;徐健,2008:5-7;董玮,2008:41-42;尹少君,2010:187)。尽管托尔金的童话理论在国内研究论文中屡被引述,但却少有研究者使用这一理论剖析托尔金的作品。
2.中土研究滞后
根据托尔金研究学者约翰·埃里森(John Ellison)的划分,对托尔金生平和作品的文学研究被称为托尔金研究(Tolkien Studies),而对作品内中土世界历史、语言、生态等内容的研究(如研究精灵族语言)则被称为中土研究(Middle-earth Studies)。
长期以来文学评论界关注托尔金研究,而学术圈外的文学爱好者则是中土研究的主力。尽管存在着这一分野,但西方托尔金研究和中土研究相互借鉴、融合已是大势所趋。2004年美国科洛弗代尔学院(Cloverdale College)成立中土研究中心,开设课程,授予中土研究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设立这些课程旨在“促进对托尔金作品和幻想文学的研究学术研究兴趣”(Xoanon, 2004)。
反观国内,中土研究仅是少数《魔戒》爱好者自娱性质的讨论,并未登上学术研究的殿堂。而国内文学研究者的目光集中于《魔戒》三部曲,不重视《精灵宝钻》等作中的中土世界构建,更不了解中土研究这一领域。
六、研究新思路
针对当前国内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应加强与《魔戒》爱好者的交流,推动中土研究,同时跳出传统文学研究视域,关注《魔戒》系列作品独特的产业化经营方式。
1.推动中土研究
德鲁特(M. Drout)在《托尔金百科全书》(J.R.R. Tolkien Encyclopedia)序言中曾指出,中土研究与托尔金研究相辅相成(2006):“托尔金研究如果脱离中土研究就会毫无意义,比如不了解精灵族的灵肉关系,便无法深入研究托尔金对生命的理解;脱离托尔金研究的中土研究,也会倍感贫乏,如果了解中世纪历史文化,那么中土世界的质地与细节将显得更为丰富多彩,中土爱好者也会对中土世界的本源及托尔金的创作灵感倍感兴趣。”
以德鲁特所举的精灵族灵肉关系为例,托尔金在《精灵宝钻》中记述了精灵的永生特性,这一特性也贯穿《魔戒》始终:精灵永生不死,即使被杀灵魂亦不灭,之后死而复生。而人类却有寿命,“人死之后,就永远离开这个世界。死亡是他们的归宿,是伊路瓦塔的馈赠。”在托尔金笔下,死亡是人类独享的礼物,人之所以畏惧死亡,不过是因为“(魔头)梅尔克将他的影子投向死亡,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把好事变成坏事,把希望变成恐惧”。精灵虽得永生,但因目睹周遭变迁而忧伤,“十万个世纪的磨蚀,使他们心生厌倦”(托尔金,2004:27)。托尔金以两个种族不同的生命设定,表达其对生死的理解:死亡是造物主的恩赐,人类应欣然接受;永生只会使人陷入无尽的哀伤,因其将人囚禁于尘世的牢笼,目睹身边事物的凋零却永不得脱。
可见国内学术界对托尔金作品的研究,需要加强与中土研究者的交流,从中土研究中汲取养分。
2.文学产业化研究
文学产业化是指文学生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文学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与其他相关行业相配合,大规模生产系列化、品牌化的文学产品和相关商品。对其理论探讨,可溯及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这一术语,艺术本质上是特殊的精神生产。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本雅明、伊格尔顿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生产活动,艺术家作为生产者生产出作为商品的艺术品(李薇,2009:66-67)。
“可以肯定地说,文学的产业化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李亚军、付艳杰,2009:128)。尽管托尔金生前并非为经济利益写作,但过世后,其遗稿保管人克里斯多夫·托尔金对其父的文学遗产苦心经营,堪称是文学产业化进程中的弄潮儿。
托尔金作品的产业化经营,主要体现在其后人成立专门机构,管理托尔金文学遗产及作品版权。托尔金后人成立托尔金公司(The Tolkien Company),其下辖的法人组织托尔金不动产(Tolkien Estate),负责管理作品的版权及相关出版附属权(如戏剧改编权、电子复制权、商品形象使用权)。《霍比特》和《魔戒》三部曲的影视戏剧改编权、商品形象使用权已授予美国的索尔·赞兹(Saul Zaentz)公司,由其子公司中土企业(Middle-earth Enterprises)经营。经过多年发展,中土企业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使用《霍比特》和《魔戒》三部曲的作品标题、角色名、地名、物品名、事件名、部分短语的权力。
1999年,由于合作伙伴美国棋牌游戏商铁冠公司(Iron Crown Enterprises)侵权,中土企业终止与其合作,直接导致了铁冠公司破产。2001年导演彼得·杰克逊获得托尔金不动产的授权,将《魔戒》三部曲搬上荧幕,囊括17项奥斯卡奖,全球票房达到29亿美元。2003年,美国电脑游戏开发巨头电子艺界(Electronic Arts)获得托尔金部分作品的游戏改编权,推出了改编自《霍比特》、《魔戒》三部曲的电脑游戏。2008年中土企业将电脑游戏改编权转授华纳兄弟娱乐公司(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华纳与涡轮公司(Turbine,Inc.)联合开发了网络游戏《指环王在线》(The Lord of The Rings Online)。根据美国IGN娱乐网(IGN Entertainment Games)的统计,2008年该游戏在美国的稳定玩家数已突破12万。玩家每月必须付费才能进入游戏,按14.99美元的月卡价格计算,每月月卡收入近180万美元,还不包括游戏手册、光碟等其他产品的销售收入。
托尔金不动产与中土企业,主动与影视、娱乐、IT等行业的厂商合作,以文学作品为原点,将作品价值辐射到不同领域,开发出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扩大了作品影响力,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益。托尔金公司还下辖托尔金信托基金(The Tolkien Trust),该慈善基金是全球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英国的重要资金来源。产业化经营托尔金的文学遗产,再用收益资助环保事业,相信热爱自然、反对工业化的托尔金,泉下有知定会倍感欣慰。
七、结语
托尔金及《魔戒》系列作品的研究,在我国即将迈入第十年。尽管研究视域狭窄,批评理论单调,中土研究滞后等不足之处尚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扇通往中土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其造物主托尔金的形象也愈发清晰。十年研究,“总角闻道”,希望本文对国内《魔戒》研究的总结,能够抛砖引玉,启发研究新思路,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Drout, Micheal D.C.J.R.R.Tolkien Encyclopedia:Scholarship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M].London: Routledge, 2006
[2]Tolkien, J.R.R.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M].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7.
[4]Xoanon, 2004. Earn a Degree in Middle Earth Studies[Z]. http://www.theonering.net/torwp/2004/01/29/24938-earn-a-degree-in-middle-earth-studies/,2011.
[5]Zhai Ying-lu. Morality and Power—Theme of The Lord of the Rings[J].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1,(1):19-21.
[7]邓晓熹.《指环王》中的《出埃及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7.
[8]董玮.《魔戒》中的史诗色彩与童话色彩[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5):39-43.
[9]李薇.试论文学的产业化选择[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65-69.
[10]李为祎.幻构人类心灵之镜—《魔戒》的文化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4,(3):159-165.
[11]李亚军,付艳杰.文学产业化—市场经济下文学的生存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3):128-129.
[12]李英.《魔戒》:盎格鲁·撒克逊神话[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0-22.
[13]李玉花.《魔戒》—回归与超越[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9.
[15]刘耘.论《魔戒》的英雄人物形象弗拉多[J].引进与咨询,2006,(8):45-47.
[16]卢志宇.幻想的价值—托尔金《魔戒》之评析[D].河南大学,2006.
[17]毛辉.《魔戒》叙事模式的文化内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92-193.
[19]施志媛.弗罗多追寻救赎之路—《魔戒》的宗教解读[D].武汉大学,2006.
[20]舒伟.走进托尔金的“奇境”世界—从《论童话故事》解读托尔金的童话诗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87-91.
[21]苏学芬.跨越时空的回响:《指环王》与《西游记》比较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8.
[22]汤定九.托尔金《魔戒》的文化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44-45.
[23]托尔金著,李尧译.精灵宝钻——魔戒起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4]王丁.《指环王》和经典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5]王国喜.论《魔戒》对圣经叙事模式的摹仿[D].中南大学,2008.
[27]王岳玮.析《魔戒》所蕴涵的永恒魅力[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12):70-71.
[28]吴莎莎.浅析《指环王》中人与自然的生态主题[J].南方论坛,2006,(12):51-52.
[30]邢晋.《魔戒之王》的原型分析[D].吉林大学,2007.
[31]邢亦平,傅超波.《指环王》中的宗教隐喻探析[J].莆田学院学报,2009,(6):68-71.
[32]许丹燕.阐释《魔戒》所深蕴的国王崇拜[J].文学教育(下),2008,(2):28-30.
[33]杨雅婷.浪漫的神学家:托尔金故事理论中的幻想与宗教[D].兰州大学,2008.
[34]尹少君.人性探寻:辉煌与失落中生生不息—对《魔戒》人类角色的分析[J].大众科技,2010,(3):187-189.
[35]徐健.善与恶以及无常的世界魔戒—试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36]张清菡.论托尔金的英雄追寻—原型母题下对托尔金“指环”作品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38]曾艳琦,胡安定.中州世界的奇幻之旅:解析《魔戒》[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4(111):51-67.
(刘宁 江苏省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2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