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是最富有情感色彩的学科,教师要以文本为情感载体,以学生为情感的受体,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以“情”导入、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读出感情,品味语言、悟出深情,以情结语、回味无穷,使语文课上得有情有意。
关键词:语文 语感 感情
高中新课程正在全面推广,课堂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语文课堂需要改革,这是大家所共知的;但该如何改革,却是很多教师所迷茫的。
看看身边的语文课堂:有了高考的指挥棒,理性多了,感性少了;有了科技的发展,媒体多了,范读少了;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论,讨论多了,读书少了,热闹多了,体悟少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所以,无论课程怎样变,课堂怎样改,语文教师都不该忘记:语文是最富有情感色彩的学科。
语文本是有情物,语文教师要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以文本为情感载体,以学生为情感的受体,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从而将语文学习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何以情解文?
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从一个学习者而非教育者的角度去阅读文本,熟读精思,找到关注点、疑问点;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从细微处体会作者意图,准确体悟文本的情感;最后,选好一个情感切入口,既能将教学要点巧妙贯穿,又能使情感自然流淌。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所选篇章大多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不管是写景的,还是叙事的。如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去体验、感悟这种情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特点、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情节并不离奇曲折,却处处渗透着感情:或写男女主人公的恋情,或写朋友间的友情,或写姐妹间的别情;有杜十娘从良后憧憬未来的欢情,对丈夫的柔情;有李甲衣食无着、前途茫茫的愁情;也有因孙富的伪情引出的李甲的绝情;最后是十娘满含悲愤的绝望之情和李甲无限的悔恨之情。如果从小说角度机械地分析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就大大破坏了本文的美感。其实,教师只需抓住“怒”,即可引出杜十娘的真情、李甲的无情、孙富的奸情、李布政所代表的世情,她怒的不仅是李甲,更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毒害、金钱对人情的践踏。懂得了这些,同学们对该小说的三要素及主旨自然有了深入理解,对自己的人生也会引起相关思索。所以,学习一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只有深入浅出,才能带动学生学有所得。
当教师对文本情有独钟后,怎样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一往情深呢?教师要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将“情”进行到底。
一、以“情”导入,创设情境
好的导语可以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长亭送别》一课,共有四个场面,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的感情也起伏变化:由赴亭途中的怨恨,到长亭饯别的痛苦;由临别叮咛的担忧,到别后目送的难舍。一件件,无不与送别相关;一幕幕,无不饱含别情。所以,教师就可从“别”导入,营造氛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重要载体。李白的《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柳永的《雨霖铃》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叔同的《送别》中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众多作品中,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千古绝唱。
再比如《窦娥冤》一课,可以从“冤”导入:古今冤魂何其多,窦娥就是其中一个。她与世无争,她守节尽孝,却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这怎不让她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一个柔弱的女子,一位善良的妇人,经历了太多不幸,蒙受了太多冤屈。父亲的自私,婆婆的懦弱,张驴儿父子的霸道,贪官污吏的昏庸,将她一步步推向断头台。她将如何宣泄满腔的怨恨呢?
好的导入,可以为课堂奠定感情基调,烘托感情氛围,是成功课堂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二、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读是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语言文字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可以少讲,但绝不能少读。只有反复吟咏,学生才能体会作品的语言美,才能品味其中的人情美、人性美,从而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该课的喜爱之情;学生只有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才能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在读懂的基础上,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指导学生运用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音调的轻重来读出心中的感情,从动口读到动情读,甚至到动容读,尽量让自己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老师可以范读或范背,虽不一定有下载的名家表演得精彩,但学生更喜欢自己老师的朗读,更易被感染、被带动。
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如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单独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应因课制宜,恰当运用。比如配乐朗读,一些意境很美的诗歌,若只凭老师讲析,学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不如配上适宜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自读自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读出意味、情味,进而展开想象、联想。笔者在讲《再别康桥》时,就找来了萨克斯《回家》、《静夜》,钢琴曲《致艾丽斯》,自己反复练习,课上先示范表演,引起学生的兴致,再及时鼓励他们肯定能读得更好,让学生配着音乐放声朗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讲完诗歌单元后,笔者还专门用一节课组织了朗诵表演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范围是课本、读本或自己写的诗,人数、形式不拘,认真准备。开始还担心会不会冷场,没想到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悠扬的乐曲配上激情的朗读,不夸张地说,个个精彩。
三、品味语言,悟出深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文本、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只有深入品味文本的语言,才能体验更深,感悟更多。所以,当学生能读出感情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识,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从而悟出深情。
回顾一些成功课堂,发现教师都很注意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来体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怀和意图,并顺势教授学生一些鉴赏语言的方法。比如《词七首》中有许多借景抒情的诗句:李煜的《虞美人》中有“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铃》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学生能读懂情、读出情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由“物象→意象→意境→情感”,走入画面,体会景中之情。让学生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写之景都不是单纯在写景,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以人物所见之景,表现内心所藏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从而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去感受景中之情,去领会含蓄之美。
再比如,《长亭送别》[收尾]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离愁之重竟然车载不动,有趣有味。可这并不是王实甫的首创,宋人石孝友词中有“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的动”,李清照词中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古诗词中载愁的工具很多,是车、是马、是船,悉听尊便,只要化用得妙即可,讲到这儿,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寻找写愁的诗句,探究古人如何写愁、为何而愁,为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文本中的情感都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特定情感,虽强烈却不做作,虽浅显却不浅薄,作者除直抒胸臆外,往往会借助一些手法,使抒情更形象生动,贴切自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可分析一些手法,努力提高其语言的感受力;但要分清主次,不要让分析冲淡了课堂的情味,而是要通过品味语言,悟出深情。
四、以情结语,回味无穷
课堂的结束,不该是学生学习的完结,而该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所以,好的结语显得尤为重要,既可为该节课做一收束,又可激发学生课下继续探究的兴趣,如同乐章的尾声,曲终奏雅。
比如《长亭送别》一课笔者这样收束:“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十里长亭心相送,千言万语总关情。”人们都说《长亭送别》好,说它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曲撩人心弦的离别曲。不错的,《长亭送别》人有情,事含情,景显情,它将人美、事美、景美、情美、曲美完美融合,岂一个好字了得?又岂是我们能在一两节课上能够欣赏完的,所以,大家课下要继续探究。课后作业可布置一些探究对象。
再比如《祭十二郎文》结束语为: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你还读过哪些写“孝”、“忠”、“友”的诗文呢?请课下搜集、品读,写一段感受。
结语的引导、强调和鼓励,可以再次给学生以情感上的震荡,思想的启迪,可谓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语文本是有情物,一言一语总关情。无论语文课堂如何改革,语文老师都应回归文本,从文本的“动情点”切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的心灵,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生活,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暴瑞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 4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