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502

[ 刘洁 文选 ]   

《离骚》的魅力到底何在?

◇ 刘洁

  摘 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二单元中最难教学的当属《离骚》(节选)。大多数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屈原的人格形象及“香草美人”的艺术风格基本就是教科书及教参内容的转述,而这些转述内容中包含有很多关键性的疑点。这些疑点不但是教学的关键点,而且也是理解《离骚》真正魅力的关键点。
  关键词:《离骚》 教学 关键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二单元为诗歌单元,这个单元按照诗歌源流选编了六首最具典型意义的诗歌。这其中最难教学的当属《离骚》(节选),原因很明显:大量的生僻字词,异样的句式,怪异的内容,难明的思想情感,无不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从诸多有关《离骚》(节选)教学的文章来看,尽管各版本教材节选内容有所差异,但教学内容基本都包含有:1.屈原及楚辞的相关背景内容;2.“离骚”题解;3.诗歌所表现出的屈原人格形象;4.“香草美人”的象征或比兴意义。从这些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基本可以达到教材选编《离骚》(节选)的教学要求。另外,这些教学设计都很关注学生主动性的调动,能够充分采用对话教学方式。但问题在于,这些教学基本都停留于概念化的层面:从屈原人格形象的定位,到“香草美人”的象征或比兴意义——“香草”象征或比喻屈原高洁的人格、美好的品质,“美人”象征着楚怀王……再到对《离骚》定位——开启浪漫主义诗歌先河等等。就《离骚》(节选)的教学来说,虽然教学中在作者背景、楚辞文体渊源及“离骚”题解上较为充分地进行了补充阐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感性理解,但教学的核心内容——屈原的人格形象及“香草美人”的艺术风格,基本就是教科书及教参内容的转述,这些转述内容中包含有很多关键性的疑点,如:“香草”为何就能象征着屈原的高洁品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怎么就见屈原的人格形象了;为什么屈原不但自喻为“美人”,愤懑的控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而且又以“美人”喻楚怀王等等。这些疑点不但是教学的关键点,而且也是理解《离骚》真正魅力的关键点,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方能领悟《离骚》的真正价值,而不再是文学常识的简单记忆。
  接下来,笔者将对《离骚》(节选)的关键点简要地进行阐述。
  一、“楚辞”与楚地文化
  《离骚》作为《楚辞》的主要作品,教师于《离骚》(节选)教学中基本都会对“楚辞”有所介绍,指出它是一种有着浓郁的楚地文化特色的诗赋样式。但对于楚地文化的介绍,教学中却往往缺失,而这一缺失却正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点所在。
  “楚辞”可以说是楚地文化的产物。战国时期,楚国虽然仍遭受中原民族的鄙夷,称其为“蛮夷”之地,但是楚国的政治、文化确实已经很发达,这从《左传》中楚国的外交即可有所见。不过中原文化对楚国的巨大影响突出表现在楚国的政治文明上,而其本民族的土著文化依然很繁盛,那是一种如夏商一样的宗教文化——“信巫鬼,重淫祀”(《汉书 地理志下》)。这种原始宗教文化自然孕育出拥有着瑰丽想象的民族,成就了“楚辞”这种浪漫的文学样式。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离骚》(节选)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楚辞”介绍过程不可以遗漏楚文化的内容,而对于这种文化的介绍自然要避免概念的传达。因为介绍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离骚》所处背景文化的瑰丽浪漫,所以只要几张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图片,比如庙堂壁画、带有楚舞造型的器物、帛画等等,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由《九歌》到《离骚》
  《离骚》(节选)教学中,对于屈原作品介绍会提及《九歌》,但对于《九歌》于《离骚》的影响却几乎不会谈及,而这一点恰恰又是理解《离骚》的一个关键点。
  “九歌”原是流行于“南郢之邑,沅、湘之间”的土著祭祀乐歌,屈原放逐沅湘之间,有感“九歌”“其词鄙陋”,于是“作《九歌》之曲”。换句话说,《九歌》就是屈原在民间祭祀歌谣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其中的十一篇内容都是祭祀神鬼的歌谣,并不包含屈原个人的身世之感。但是这组祭祀乐歌对于《离骚》的影响却十分突出,从《离骚》的形式到内容上处处都显露出《九歌》的影子。事实上,《离骚》就是借用《九歌》为代表的民间祭祀歌谣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身世遭际之感的。因此,《离骚》(节选)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突破《离骚》形式上的陌生感,《九歌》自然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对于《九歌》这一关键点的处理,主要是让学生对祭祀乐歌中大量的“香草”意象以及“人神恋爱”的方式有所感知。所以教学中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只要选取《九歌》中的代表性的一篇,比如《湘君》或《山鬼》等,让学生浏览一下,有一个感性上的把握即可。相信当学生看到《山鬼》中“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或者《湘君》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等诗句,自然会在感性认识上理解《离骚》的形式内容。
  三、“香草”与“美人”
  前面内容中已经表露了“香草美人”形象在楚地祭祀歌谣中的普遍性。而对于“香草美人”形象的理解,不单单是《离骚》艺术特色理解上的关键,还是理解诗歌中屈原形象的一个关键。所以教学中对“香草美人”的象征或比兴意义的简单转述,自然会错失教学《离骚》(节选)的关键契机。
  对于“香草美人”是否是一种象征,或是《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这一点一直未有定论,但是“香草美人”形象确实源流于楚地的宗教祭祀文化。楚地祭祀中会使用各种带有香味的植物(比如现在端午民俗中所采的艾蒿),意以这些植物的香气招引所祭的神灵。所以《离骚》中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招引神灵,向他们痛诉自己的遭际,以期得到神灵的公正裁决。而对于屈原以“美人”自喻,痛愤“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亦是源于原始巫祀文化。前面已经提及“人神恋爱”这种原始祭祀方式,即以男巫招引所祭祀的“阴主”,以女巫招引所祭的“阳主”。这种祭祀方式在楚地的祭祀乐歌及夏商原始巫祭文化遗迹中都有所见,并且这种“人神恋爱”往往充满相思的痛苦、求索的波折,以此表现出“人神交接”的艰难。所以,《九歌》中的大部分诗篇都极力铺陈了这种“人神”、“相思”、“离别”、“恋爱”的痛苦。而《离骚》中这种“人神恋爱”的艰难表现得依然淋漓尽致,并且诗人屈原在这种“人神恋爱”的相思、追寻、抱怨中溶入自我政治遭际的愤懑痛苦、无人知遇的孤独绝望以及对美好政治理想的炙热渴慕等诸多情感,使得这首诗歌极具感染力。另外,诗人屈原上寻天地,下求神女的内容也是民间祭祀方式——“索祭”的展现,正是在这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中诗人“峻洁”、“坚贞”的人格形象屹立而出。此外,对教学中“美人”指喻楚王的解释,笔者有所质疑,如此阐释,诗歌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理解上就会前后矛盾,因此,教学中对此项解释应有所慎重。
  综上所阐述,《离骚》(节选)教学中总的关键点就是教学不可以脱离《离骚》文化背景——楚地原始宗教文化,只有根植于这种文化,学生才会真正理解《离骚》(节选),真正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而不致于为晦涩的文字裹挟住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参考文献:
  [1]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吴伟昌.多重品读 对话赏读 个性解读——离骚教学设计及反思[J].语文建设,2010,(9).
  [3]刘耀娟.在文字的迷宫中触摸屈原[J].语文建设,2005,(11).
  [4]彭文舫.离骚教学设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5).
  [5]谷明华.离骚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甘肃教育,2002,(12).
  
  
  (刘洁 山东省菏泽学院中文系 274000)

《离骚》的魅力到底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