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451

[ 谢灵 文选 ]   

兰风梅骨 卓然超群

◇ 谢灵

  摘 要:丁玲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在宏大的政治话语背景下,表现了女性形象的外貌美的多样性、内在美的丰富性以及作家创作个性美的深邃性。
  关键词:丁玲 女性形象 审美特质
  
  丁玲研究经历了八十年的风风雨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备受世人关注。但评论者多从社会政治或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作出解读,却很少论到作品中女性美的存在状态。因此通过对丁玲不同时期女性的存在共性来归纳女性本体美的审美特质,可以进一步提升丁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美学价值。
  一、女性形象审美背景的超越性
  丁玲的女性形象美学观念,是在社会动荡不安、思潮纷杂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现代文学史上,以冰心、陈衡哲、凌叔华、庐隐、石评梅、冯沅君为主的第一代女作家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登上文坛的,她们笔下的女性一面唱着爱与美的颂歌,反抗封建家庭,追求爱情婚姻的自主自由,一面又谱写着女性个人情怀的悲曲,发出在新旧传统的夹缝中的自怨自哀,自悲自叹之音。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序言中,引了冯沅君的一段文章后写道:“这一段实在是‘五四’运动之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不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以萧红、张爱玲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沦陷区女作家,她们笔下无论是旧式小姐还是职业女性,为了生存,均徘徊于世俗琐碎的物质天地中,热衷于建构爱情婚姻的理想世界。
  “五四”运动爆发时,丁玲才15岁,但也高扬青春的激情之旗,于1927年写出她的第一篇小说《梦珂》,接着又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好似在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毅真:《丁玲女士》)1933年丁玲遭国民党特务绑架,囚禁在南京被传遇害,鲁迅作诗《悼丁君》:“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丁玲被释放后,是第一个从国统区来到陕北苏区的名作家,“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是1936年12月丁玲在行军途中收到的毛泽东用电报发来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的赞美之词。丁玲深入到水深火热的生活中,以“纤笔一支”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因此可以说第三代以丁玲为代表的解放区的女作家,自觉地把女性解放和社会解放融合在一起,其笔下的女性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虽有着一时的迷茫和困惑,却更有对理想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她们逐渐融合于以男性为主体的大集体里,在更高的层次上升华了女性意识。
  如果把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视作一个整体,不难发现三代女作家在刻画女性具体的生存状态时大都触及到了女性灵魂的深处,赐予女性形象以血肉之躯,然而唯丁玲的创作贯穿了现代女性整个生命经历的全过程,让读者欣赏到女性美的真实存在。丁玲作为中国现当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在20世纪中国文学众多女性形象的长廊中,毫无疑问应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些女性经历了五四风暴中的觉醒、大革命失败后的困惑、融入了解放洪流中的激情、革命运动中的尴尬以及建设事业中的充实,反映了从传统中走出的现代女性成长过程中身心所遭遇的多种磨难以及对苦难的超越,在这仿佛由茧化蛾般的生命之旅中,一个个女性形象展示出追求理想的生命本体美的多姿多态。
  二、女性形象外貌美的多样性
  泰戈尔说:“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家,多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刻画,体现在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个性鲜明,卓然超群。
  一是兰风梅骨,以眉目传神。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描写的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长得像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孔雪白。天然第一步学会的便是那细长的眉尖一蹙一蹙,或是把那生有浓密睫毛的眼睑阖下,就长声叹息起来,不过也许由于那放浪子的血液还遗留在这女子血管里的缘故,所以同时她又很会像她父亲一样的狂笑和怎样去扇动那美丽的眼。”如此活灵活现的美女就站在面前,而且眨着美丽的双眼,令人心旌摇动。
  二是娇弱西施,与黛玉媲美。被视为“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虽没对她外貌作细致的刻画,但从苇弟、凌吉士等对莎菲的爱慕与追求的情节描绘中可以想象,她是一个林黛玉式的美女,性情乖张而又让人怜爱。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同样在丁玲的笔下,女性形象柔情似水,闭月羞花。
  三是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被视为“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欲被国立艺术院的教授聘作模特,每月给五十几块钱,这足以证明阿毛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妇,只有具有较好的面容和身段才能有此不菲的艺术价值。
  还有被视为“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以及其他女性形象,都有朴实无华的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中一座座经典的美女雕塑。
  三、女性形象内在美的丰富性
  丁玲小说除了赋予女性美的外貌,更赋予她们内在美的丰富内涵,可谓秀外慧中,她们或多情,或高傲,或倔强,或勇敢。小说发掘女性的心路历程,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宏大雄壮的历史进程中展现美的风采,达到外貌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并以冷静深隽的笔调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形象内在美的丰富性。
  一是心灵圣洁,能忍辱负重。鲁迅的《我之节烈观》说明贞淫观是男子强加于女性头上的枷锁,已“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丁玲在《我在霞村的时候》中为女主人公取名贞贞,就是对圣洁女性内在美的褒扬。贞贞为了给游击队提供情报,身心遭受了巨大摧残,献出了女孩子最宝贵的贞操,但她的所作不被人们理解,村民看不起她,她没有申辩,而是忍受着心中无尽的痛苦,我们好像感觉到她的五脏六腑都在燃烧着,在貌似平波的湖面下涌动着翻腾的漪涟,在表面平静的微笑后面隐忍着撕心裂肺的痛苦。再如《杜晚香》中的杜晚香,面对后母嫌厌的眼光、厉声的斥责和突然降临的耳光拳头,她默默承受,还静静“享受着劳动的兴趣”,长大遵从母命嫁作人妇,后来加入共产党,飞向北大漠,成为建设的排头兵,她无愧是新时代任劳任怨的妇女楷模。
  二是傲雪凌霜,争取独立和尊严。日本学者桧山久雄认为丁玲与从前的作家相比,存在着新的、本质的差别。丁玲是以迥异于他人的傲骨,使她笔下一个个女性骨子里有股潜在的傲气,卓然屹立于现代文学史的画廊中。无论是莎菲、梦珂,还是丽嘉(《韦护》)、美琳(《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等,都有着现代女性狷傲的个性和对人格独立的不懈追求,“直接或曲折地反映出年轻的丁玲那种现代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表现的强烈要求”,无不渗透着丁玲的个性气质。
  丁玲一生的悲苦命运可以说是她笔下众多女性人物的一个综合写照。其实,丁玲本身是女性味十足的女人,虽经历了多次婚恋的坎坷,体验过无数的苦闷与彷徨、幻灭与追求、挣扎与绝望,但不变的是一股傲气。她对自己个性的描述是“我在表面的温顺之下,是掩藏着一种倔强高傲的气质”。施蛰存的《丁玲的“傲气”》中解读丁玲的傲气是反映在意识形态上的,我们可以从梦珂、莎菲、阿毛、贞贞身上找到。如《梦珂》中的梦珂开始便露出一股傲气,看到红鼻子教员企图欺负一个可怜的模特,而竞无一人敢主持正义,一向被尊为神圣的老师成为欲望的主体,本应单纯的学生成了世故又矫情的“看客”。她看不起这些人,便从第八教室把那个受辱的模特儿挟着挤出了人丛;当她离开学校住到姑母家里时,她又不愿意过表哥表嫂那样平庸的生活,最终又离开,成了电影明星林琅。她虽然没有找到更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已表露出不同常人的自尊与傲气。《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有股“世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傲气,她看不起十分爱她但不了解她的苇弟,又看不起她深爱的凌吉士那美丽外表下隐藏的卑劣的灵魂,最后痛苦地离开了他。《阿毛姑娘》中的阿毛姑娘出嫁后,从心里看不起自己的丈夫小二,对于小二与婆婆的打骂,她“快乐地承受着”,厌倦了一般人的生活。而《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对于村人的讽刺、挖苦不是针锋相对地去反抗,而是以一种卓然的傲气不予理睬。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追求生命理想的本真,但却无法超越和摆脱孤独、烦闷的心理纠结。而作家极尽细腻之能事,写出了女性的内心抗争与对独立尊严的捍卫。
  三是倔强勇敢,为理想奋争。丁玲笔下的女性是美的化身,其主要特征还在于其勇。蜚声文坛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正如丁玲所说:“她是一个叛逆的女性,她有着叛逆女性的倔强。”你听,莎菲她们在痛苦中高歌:为了追求幸福,不惜走向死亡也不向命运低头,却以爱的追寻作为她们最明显的抗争手段,这能说她们不勇敢吗?你看,杜晚香飞向广袤的北大漠,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劳动妇女的善良、勤劳和勇敢,也可以看出她对革命有火一样的热情,为理想的实现而不懈奋争。她们具有一种不屈服命运的勇气,像红杏一样在风雨雷电中鲜艳绽放着,这难道不是至真的勇女吗?
  丁玲以其特有的细腻与率直,在作品中表现女性的抗争与觉醒,发出生命倔强之声,从而为百年中国文学提供了一批鲜活的、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符合解放要求的新女性形象,她们像梅花一样傲立寒冬,像春兰一般飘香幽谷。丁玲也因此当之无愧地被视为中国现代女性主义作家的代表、妇女解放的先锋、女性美好形象的卓越雕塑家。
  
  参考文献:
  [1]丁玲.丁玲文集(第三、四、五、六、七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丁玲.生活·创作·时代灵魂[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谢灵 安徽省蚌埠坦克学院 233050)
  

兰风梅骨  卓然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