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500

[ 夏亚莉 文选 ]   

论五年制师范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 夏亚莉

  摘 要: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针对目前五年制师范生语文素养严重缺失的现状,运用“冰山模型”理论,从感知汉字之美、重视诵读品味、构建多渠道的阅读体系、搞活作文教学四个方面阐述了提升五年制师范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 语文素养 冰山模型
  
  一、语文素养的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1]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2]即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多项内容:一是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语言积累、语感能力等;二是过程与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语文教学就是要实现上述的三维目标,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五年制师范生语文素养的现状
  五年制师范专科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一种独特的培养模式,是指以“五年一贯”、“三二分段”的形式,“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小学教育专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大学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3]的教育基本组织形式。其培养对象——五年制师范生语文素养如何不仅关涉到师范生本人未来的发展,也深远地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年制师范生由于起点低,在知识和能力、态度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例如:书写潦草、错别字层出不穷,读书断断续续、不太连贯,口语表达吭吭哧哧、辞不达意,文章语言干瘪、言之无物,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等。要改变五年制师范生语文素养严重匮乏的现实,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学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等多学科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素养“冰山模型”的理论启示
  韩雪萍提出了著名的语文素养“冰山模型”说。她认为:语文素养的构成就像一座冰山,是一个由看得见的显性因素和看不见的隐性因素共同构成的运动系统,这一系统可分为基础层面和运作系统两部分。基础层面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智力发展、个性人格、语言积累等等。这些要素具有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有在主体面临具体的语文任务时,才进入启动状态;运作系统分为三个层级,由低向高分别是由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态度、语文行为意志、语文学习习惯构成的动力层;由语文感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构成的实施层;由听、说、读、写构成的操作层。[4]其中,动力层标示出言语主体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实施层是完成言语任务的核心和关键,是语文素养的目标任务;操作层是言语实践活动,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具体方式。在这个复杂的运动系统中,只有操作层浮在水面上,其他各因素都隐匿于水面之下,成为支撑浮出部分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看到行诸于外的、千姿百态的、学生主体的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就必须指导学生深入广泛地打好隐匿在水面下的基础,练好支配言语行为的“内功”。
  四、提升五年制师范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一)感受汉字之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语言文字作为语文学科的载体,承载着弘扬中华文明的重任。无论是结构的匀称、形象的简约,还是读音的旋律感、字义的丰富联想,汉字给人的美感是任何文字都无法媲美的。正如鲁迅所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形美以感目,二也;音美以感耳,三也。”[5]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汉字独具魅力的形式美、结构美、意蕴美,让学生真正感知汉字之美,唤起学生写好汉字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在激起了学生写好汉字的内在需求后,教师必须从严要求,于细微处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着重加强学生笔顺规则训练,强调笔画的书写,要求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比例,对要书写的汉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一笔一画地书写,要求写得规范、准确,同时告诫学生写字要心境平和、专心致志,不写错别字。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写字练字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作业书写比赛、消灭错别字活动,让学生在与他人的比赛中找出差距,在与自己的比较中看到进步,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写好汉字的自信心,切实提高学生准确美观地书写汉字的能力。
  (二)重视诵读品位,形成敏锐语感
  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6]。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培养要靠有声语言的实践,即诵读。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7]反复诵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记住一些内容的同时,使他们形成一定的语言反应机制,还让学生经历了审美体验,受到了情感及文化的熏陶。
  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归纳诵读的要求:语音、语速、语气、语调等,鼓励他们放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朗读,力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的境界。从而,以读悟文,以读激情。
  (三)构建多渠道的阅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8]因此,构建多渠道的语文阅读体系,可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搭建平台。
  1.制订计划,推荐书目。开展课外阅读,并非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配合课堂阅读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开列书目,制订阅读计划,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读书范围。
  2.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指导讲座。为避免放任自流,保证阅读效果,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我校曾结合学生的需要,开展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批判接受,不做书奴》、《怎样阅读名著》等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受益匪浅。
  3.组织常规性读书评比活动。为促进相互交流,确保活动的持久连续,我们进行了每学期一次的读书笔记评比和每年一次的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内容形式不拘,可摘抄、可写提要或读后感,每周一篇,每学期展评一次。读书交流会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四)更新观念,搞活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写”,教师见作文头皮发麻,学生谈作文为之色变。要改变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中解放出来,积极投入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去,同时代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活作文教学。
  1.开展校园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9]因此教师应发挥创造性,并发动学生出谋献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需要”。例如,结合《雷雨》的阅读教学,我设计了“周朴园是否爱侍萍”的论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配合辩论会的需要,学生辩前勤动手,写作辩词;辩后勤思考,写作辩论体会,通过这一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倾诉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倾诉的需要,教师要将学生置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心理状态和写作心境中去,可以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因此,在写作命题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深入体验生活中提高认识,受到教育。
  3.组织第二课堂,引来“源头活水”。“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即生活”,要引来写作的源头活水,就必须从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为写作积累最直观的素材。
  语文素养的构建是一个多元流动渐进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蹴就的。教师只有立足课堂、拓展课外,植根生活、联系学情,严格要求、讲究艺术,才能有效提升五年制师范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1][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3期。
  [3]安徽省五年制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试行)。
  [4]韩雪萍:《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9期。
  [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夏亚莉 安徽省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31400)

论五年制师范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