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431

[ 浮伟忠 文选 ]   

论孔子思想中的“和谐”因素

◇ 浮伟忠

  摘 要:为研究孔子思想中的“和谐”因素,本文以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孔子的“礼”“仁”“信”等观念进行分析,结论认为:在春秋时期,孔子力图重建社会新秩序,其思想核心与和谐有关。孔子的学说中蕴涵着大量的“和谐”思想,它们在实践与传播中不断积累,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信念和文化心理,成为凝聚人心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关健词:孔子 和谐社会 礼 仁 信
  
  随着新中国国家政权的稳固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被提出并愈来愈受到党、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2]。
  但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和谐”思想,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有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孔子思想中蕴含着许多对我们有利的“和谐”观念。
  一、“礼”中蕴含着的和谐观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重建社会秩序成了孔子最大的文化理想之一。在混乱的社会状况面前,孔子推崇“周礼”,极力提倡“克己复礼”来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推崇先王之道的完美,是以为古代圣人通过制定周礼来调节了社会关系和矛盾,使社会达到和谐的境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都各安本分,各居其职,社会自然就能安定和谐”[3]。
  我们长期以来往往强调“礼”的不平等性,认为它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正如“自然的或生理的不平等”一样,伦理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也永远无法消除,正如今人所说的“所谓的社会公平正义,实质的问题并不是谋求同一、谋求均等,而是建立一系列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制度,以使各种本来就具有以及本来就应该有差别的社会成员之间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相得益彰、共有共荣”[4]。我们今天的正义观尚且承认差别,又怎么能过分苛求古人呢?如果放任自流,把政治搞得如同和稀泥一样,那天下必然大乱。
  孔子用“礼”调节社会秩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更看重仪式和象征,因为仪式的秩序,就象征了一种社会秩序……(儒生)沿袭了这种仪式和象征的传统,继承了仪礼的习惯,掌握了象征的知识”[5]。孔子对礼的关注也就是对秩序的关注,遵守礼也就是遵守社会秩序,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的和谐有序。正因为如此,孔子强调“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6](P817-821)
  当然孔子讲的“礼”在今天看来不免显得“繁文缛节”,明显有些过时,但是其精神实质与目的对当今社会发展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正如孔子的弟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6](P46),它与和谐社会基本特征中的“安定有序”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值得我们注意。
  二、“仁”中体现的和谐观念
  孔子对“仁”有过一个通俗的解释——“爱人”。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孔子非常重视与他人的交往,强调“仁”,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提倡“友爱”的观念。
  孔子讲的“仁”从个人心理情感谈起,要求人们推己及人,使“爱人”的观念成为一种心理自觉,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温情脉脉,化解矛盾与冲突,调和社会矛盾,这是很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孔子对“仁”观念的推广是分不开的。法家也讲社会秩序,但赤裸裸毫无掩饰,显得过于血腥和暴力,不利于教化与推广。而孔子提倡“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6](P27),虽然这在今天看来有些是封建主义的精神,但就“爱人”这一点上来说,它是很有价值的。
  “仁”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两千年专制统治中起了黏合剂与社会稳定剂的作用,减少了社会矛盾,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今天,在社会分工仍存在、不平等现象仍难以消除的情况下,“仁”的提倡无疑将促进社会成员的“友爱”,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重要作用。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基本特征中的“友爱”,无疑与孔子的“仁”是有渊源的。
  三、“信”中的和谐观念
  孔子非常重视信。《论语·颜渊》中有这么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6](P836-837)这就是说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百姓的信任,它甚至比粮食和军队都重要。怎样让人民信任自己呢?很显然,治国者崇尚诚信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孔子曾这样讲,“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6](P897)。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必须讲究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P126)、“朋友信之”[6](P353)、“言必信,行必果”[6](P927)、“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6](P1065)。教育学生时孔子把“信”做为四项必修内容之一,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6](P486)。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仍有“诚信”二字,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孔子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经过历代政治实践和教育传播成为我国人民的宝贵遗产,这是我们重要的文化资源。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理念与现代意识,诸如民主法制等不相容,但孔子提倡的“礼”、“仁”、“信”等价值观念在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方面还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我们弘扬传统价值中的合理思想,培养国民精神品质和智慧,构建人际关系融洽、群体观念强、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注释:
  [1]许门友:《科学社会主义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3]伊春:《儒家美学倡导的“和谐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4期。
  [4]桑玉成:《确立辩证的公平正义观》,文汇报,2007年3月19日。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
  [6]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浮伟忠 河南省郑州工业贸易学校地勘系 450007)

论孔子思想中的“和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