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473

  

《日用家当》的及物性研究

◇ 吕宝霞 王松林

  摘 要: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艾丽斯·沃克的《日用家当》进行了研究,就小说语言的及物性与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剖析。结果发现:母亲的感知力强,她的认知和感觉过程出现的频率随着叙述明显增多,说明了母亲的成熟和睿智;Maggie的认知程度较高,且她的言语过程具有出现频率低却涵义深的特点,表明她是一位准传统文化继承者;而Dee的零认知过程则表明她在寻根道路上的盲目和思想贫乏。
  关键词:及物性 认知过程 形象塑造 《日用家当》
  
  一、引言
  《日用家当》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的是由家里的两床被子引起的母亲、小女儿Maggie和大女儿Dee之间的冲突。从文献来看,学者们以此为语料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有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索黑人女性自我实现的可能性[1](P37-39)[2](P72-74);有从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视角揭示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杂交时代的特殊意义[3](P16-19)[4](P105-107)[5](P192-193);还有的从语料库语言学视角解读其主要内容[6](P75-78)。而“意义的焦点往往与人观察事物的视角有关,同一情景因视角的差异会引起意义的差异”[7](P62-65)。因此,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视角对《日用家当》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意义。
  二、及物性理论
  (一)及物性的概念
  及物性系统可用来解释世界上的所有经验。[8]其六个过程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涉及动作,心理过程表示情感、认知和感觉这类非动作过程,关系过程是指物体(人、事、特征、性质等)彼此之间的关系。与这三种过程相比,行为、言语和存在过程较为少用。
  对一个小句进行及物性分析,需深谙三个要素:这是什么过程?过程中有几个参与者?参与者起什么作用?如:在Henry kissed Helen in the park一句中,物质过程是动作kissed,过程的参与者之一即动作的“发出者”是Henry,受此过程影响的另一个参与者即动作的“目标”是Helen。若是心理过程,那涉及的两个参与者则是“感觉者”和“现象”。有时小句中的介词短语也能表达一种微过程,对主要动词起补充作用。[9]
  (二)前景化和语境的概念
  功能语言学认为“有动机的突出”是前景化[10],“被突出的”是及物性系统的选择[11],这主要体现为偏离和重复[12]:偏离指违背了语言规则,重复则指某种语言形式或类同结构的重复出现。
  语篇分析与语境不可分割。[13]语境有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是出现在语流前或后的其他语言单位;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社会环境等,是由语场、语旨、语式三部分组成。分析上下文可以梳理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分析情景语境可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大概脉络。当然,“人们总是结合着情景语境选择和理解词句”[14],结合社会背景理解整个语篇。
  三、《日用家当》的及物性分析
  (一)语境分析
  从语场来看,该短篇小说可分为15个小情节:母亲和Maggie等待Dee;母亲的梦;母女三人外貌和受教育情况;忆大火及后果;Dee和其朋友们;Dee的归来;Dee和Barber的外貌;Maggie的躲避;Dee的寒暄和拍照;Dee名字的由来;吃饭时Dee对日用品充满占有欲;饭后谈论被子;母亲和Dee争吵;Maggie让被,母亲夺被;Dee离开;Dee离开后,母亲和Maggie的活动。从语场我们了解到小说情节的发展及故事高潮的推进。情节“Dee的拍照”和“对日用品充满占有欲”说明了Dee的改变,为饭后涉及被子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从语式来看,母亲以I自称体现了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代词you和感觉过程see的共现,使读者能自主融入、参与和体验故事。如小句“You’ve no doubt seen…”和“You can/could see…所示。”
  语旨,即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及他们的关系是:母亲、小女儿Maggie、大女儿Dee、母亲梦到的节目主持人Jonny Carson和Dee的男朋友Barber。根据语旨,该短篇小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出现了母亲、Maggie、母亲口述中的Dee和母亲梦到的Jonny Carson;第二部分出现了母亲、Maggie、Dee(Wangero)和Barber;第三部分只有母亲和Maggie出现。本文拟以这三部分为单位进行分析。
  语场、语旨和语式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小说情节,而社会背景则有助于了解历史文化,理解小说内涵。该短篇小说的历史背景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了民权运动。运动中“由于缺少对黑人文化分析的方法论基础”[15](P83-84),导致了非裔美籍文化寻根者们思想扭曲和盲目寻根,就像小说中的Dee更改世代相传的名字,穿戴非洲风格的长袍,对日用家当由憎转爱的态度,这都是表面化的寻根方式,注定寻根使命的无果。
  (二) 及物性分析
  我们将以小句为单位,以人称代词I,he,she,we和they和Maggie,Dee/Wangero和Hakim-a-barber/Asalamalakim为经验过程的一个参与者,结合语境对人物的六个过程进行分析。
  1.第一部分的及物性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是母亲回忆过去,所以Dee只是一个口述中的人物,在叙述当时无共时话语交流。母亲梦到的节目主持人Jonny Carson亦如此。不论是口中的还是梦到的都有其经验过程,因而具有可分析性。
  作为白人,Jonny Carson具有白人的某些社会特征。他的过程“shakes”的目标是“my hand”,他是这一动作的实施者,母亲是动作的承受者,且母亲也是被引进大厅的,这表明母亲处于被动地位,也使她在生活中处于劣势。另外,这一点也可从母亲的言语过程“I have talked… with one toot raised in flight, with my head turned in whichever way is farthest from them”中得到佐证。该句中的微型过程“with…with…”表明母亲对白人的逃避,当然也是母亲处事老道和成熟的表现。
  Maggie的及物过程如“made/showing/read”和小过程“with a mixture of evey and awe”相应目标是“the yard/her thin body/me/John Thomas”,这说明她只敢面对母亲、院子和其貌不扬的Thomas,却敬畏她的姐姐,也表明了她的胆怯,消弭不了自卑的心患。而Dee的及物过程“embracing/pins/ read/washed/burned/pressed/shove”的目标分别是“me/a large orchid/us/us/us/us/us”。Dee热泪盈眶地拥抱母亲,给母亲衣服上插一朵大兰花,这是梦。而事实是Dee灌输糟粕和驾驭的目标都是母亲和Maggie。目标“us”五次重复出现,表明Dee感知不到母亲和Maggie因她而被困(“trapped”)的无奈。
  另外从Dee的情感过程“hated/wanted”和其现象“the house/nice things”,以及认知过程“knew”和其现象what style was”来看,Dee好打扮、赶时髦、只怜香玉不惜老屋。而Maggie的认知过程“know/ think”表明她知道自己不聪明,所以认为姐姐是生活的主人。与Maggie和Dee比起来,母亲的情感、认知、感觉过程频频出现。母亲既有自己喜欢的事(“love”),也清醒梦的虚无(“know even before I wake up”),还能察觉女儿的情感世界(“think she hated Maggie”)。这说明她成熟,感知力强、对事物有清楚的认识。
  2.第二部分中的及物性分析
  在这一部分,Dee的言语过程最多,表明她讲的话最多。“Wa-su-zo-Tean-o”是一句乌干达语,可解释为“昨晚睡的可好”[16](P34-42)。这句话是她对母亲和Maggie的问候语,但母亲和Maggie并没有回应这句话。而在Dee的拍照和Maggie躲避Barber的拥抱和握手之后,母亲说的一字“Well”表明了她的心迹:她想要结束Dee的一切使她摸不着头绪的行为,因为她不理解Dee的所言所做,Dee也完全不为母亲和Maggie考虑。
  Dee改了名字,殊不知这个名字是“拼错的几个东非部落名称的组合”[17](P34-42)。她自己对此或许一无所知,她也不屑于探究自己原来名字的来历,就流露出了厌烦(“getting tired”)的神情。当母亲想知道她要搅乳器盖子、搅乳棒和被子做什么用时,她说“This churn top is what I need…I can use …”,“I’ll think of something artistic …”,“Hang them(quilts)”。在Dee眼里,遗产不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而是用来炫耀的艺术品。
  而Maggie仅有的2个言语过程“Aunt Dee's…His name was Henry…”和“She can have them,…I can member Grandma Dee without the quilts”,表明对姨妈、外婆等先人的爱已成为Maggie记忆的一部分。而Dee对客观实体的“爱”是有企图且不诚心的爱,Dee不懂爱遗产的本质,是一个只说不思考的摩登寻根女郎,因此我们未能找到关于她认知过程的句子便不无道理。
  从Dee的及物过程(如“lines up/kisses/snaps/wrap/held/stroking/cluching”的目标依次是“pictures, me and Maggie/the house/the quilts/the quilts/ them(the quilts)”)可以看出,曾经视老屋为眼中钉的Dee现在让老屋在每张照片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曾经缺乏亲和力的Dee现在试图与家人保持亲密,曾经对家里日用家当不闻不问的Dee现在开始对它们关心起来,尤其是那两床紧拽在手中的被子。Dee的改变是效尤和盲从寻根的副产品。
  该部分中母亲的感觉过程出现频率增多,母亲的感知力比以前更强了,尤其是对两个女儿。当她察觉Dee对自己名字的渊源产生厌倦之意时,立即将交谈对象转向Barber,以免引发不快;当她听到从厨房传来东西落地的声音时,她懂得两床被子不应被甜蜜央求的Dee带走;当Maggie双脚摩擦的声音传到她耳朵时,她看着Maggie迟钝又羞涩的神情,被子不能被带走这一念头如当头一棒,敲醒了自己,也阻止了Dee。
  3.第三部分及物性分析
  Dee离开,留下的母亲和Maggie心情变得豁然,Maggie的行为过程(smile)、母亲的言语过程(“asked Maggie…”),以及没有任何目标的不及物过程(sat),都很好地诠释了她们不想再争任何东西。
  (三)补充
  纵观全文我们发现,母亲在叙述时,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除过回忆的部分)共时出现。如母亲的感觉过程“see, saw, hear, heard”和言语过程“say, said”等;而且也出现语法错误,像“Or may be he don’t know…”;以及话语中说错的词语,如“But a real mile”中的“mile”,应该是“smile”。这些不合语言规则的语言单位是偏离现象,但我们却能从语场的情节中看到母亲确实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看来偏离突显的意义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母亲有智慧。
  母亲和Maggie视记载先人轶事的被子为命根,正如李荣庆[18](P96)所说:“被子上的针法曾是黑人逃离白人束缚的秘密地图路线,是家庭手工技能传承的载体,也是一种生存的经济手段。”而想炫耀它们的Dee,既无Maggie会缝被子的技能,也难有Maggie让被的豁达。这让我们再次看到Dee的无知,也证明了她的零认知过程。
  四、结语
  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艾丽斯·沃克的《日用家当》进行了研究,就小说语言的及物性与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结果发现:母亲的感知力强,她的认知和感觉过程出现的频率随着叙述明显增多,这说明了母亲的成熟和睿智;Maggie的认知程度较高,且她的言语过程具有频数少而内涵深的特点,这表明她是一个准传统文化继承者;而Dee的零认知过程则表明她在寻根道路上的盲目性和思想贫乏。
  
  注释:
  [1]李洁平:《<日用家当>中女性形象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3期。
  [2]王雅丽,丁礼明:《寻找黑人女性自我:<外婆的日用家当>之“妇女主义”思考》,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张峰,赵静:《“百纳被”与名族文化记忆——艾丽思沃克短篇小说<日用家当>的文化解读》,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5期。
  [4]姚晓东,李寒冰:《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日用家当>解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徐继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身份意识的困惑即取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贺亚男:《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语篇分析——以<外婆的日用家当>为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7]唐青叶:《视角与意义的建构》,外语学刊,2009年,第3期。
  [8]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srch Press,2000.
  [9]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1985.
  [10]胡壮麟:《理论文体学》,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11]Halliday,M.A.K.Linguistics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e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en’s Inheritance.In S.Chatman(ed.).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12]胡壮麟,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辞典》,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Brown,G.& Yule,G..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5]张建惠:《南辕北辙的迷途——<外婆的日用家当>中迪伊的性格分析》,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6][17]Hoel,H.Personal Names and Heritage Alice:Walker’s Everyday Use.American Studies in Scandinavia,1999,(1).
  [18]李荣庆:《试论<日用家当>中黑人的被子遗产与继承》,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第1期。
  
  
  
  (吕宝霞,王松林 浙江省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日用家当》的及物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