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497

[ 柳欢 文选 ]   

论中职语文“古典诗文”教学

◇ 柳欢

  摘 要:新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教材,对古典诗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感悟——品读——探究——积累”这四个教学程序与方法出发,对如何开展中职古典诗文教学做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 古典诗文教学
  
  古典诗文作为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以其精炼的语言、充分的想象、真挚的情绪、丰富的文化信息、多元的审美意蕴,被人们所推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较重的分量,具有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等多种功能。
  习惯于模式化教学的教师,常常把本来意蕴悠久、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简化为素食大餐,只要最终能达到背诵这样一个“吃饱”的效果即可,完全不问学生消化与否。学生们也只是单纯机械地背诵与翻译,没有体会到编者的良苦用心,没有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但在学生眼里却犹如过眼云烟。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如何激活古典诗文教学呢?
  教育部2009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新编订的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选取了经典的脍炙人口的古体诗文,以诗词为主,辅以短小美文,对古典诗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这些诗文,既是接受文化,又是学习语言,可以奠定语言和文化功底。”因此,上好古典诗文课,既具备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情操修养的深远意义,也是教学大纲的现实要求。语文老师应当充分重视古典诗文的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新教材的基本理念是“以‘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为主线,立足学习主体,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形成,强调语文应用”。显然,这与传统模式化的古典诗文学习方法“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篇,齐背诵”有异。
  因此,依托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一、感悟——课文的整体把握
  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听(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览(浏览)等途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偏重于主旨、情感方面),并能说出自己的感悟。”
  1.悟作者及创作背景
  古典诗文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仔细研读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写作风格等。尤其是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也考验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分析加工,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如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诵;他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诗作反映民间疾苦,唤起统治者的注意,《卖炭翁》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揭露了统治者对人们的残酷掠夺,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翁形象也深入人心。
  2.悟字、词、句
  语言是诗文的载体,古典诗文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教师要从微观角度出发,从字、词、句的角度,纠音、纠义,尤其是遇到异读或通假的部分,应明确古音。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古时念“xiá”,现行教材都念“xié”,这样处理的原因何在,让学生去探究。而类似定语后置、动词的使动用法等语法规范也应在教学中明确。
  3.悟主题与基调
  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典诗文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思想精髓。他们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或托物言志,境界高远,哲理精辟。因此,掌握古典诗文的主题与基调,对准确理解古典诗文,百利而无一害。
  二、品读——韵律、语言、意境的美
  品读,即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或形式的某个方面或某一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因此,学习古典诗文,要在整体感悟其思想情感和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注重反复吟咏,在吟咏中体味其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
  1.韵律美
  古典诗文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声交错,跌宕起伏,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通过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诗文的节奏,停顿恰当,读出语气与语势。同时,反复诵读是学生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中职生形象思维活跃,通过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地步入古典诗文的意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语言美
  古典诗文中,因表达与抒情的需要,字斟句酌,语言十分优美,有的还采用各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如比喻、借代、对偶、反复和夸张等。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以“孤帆”(局部)代替了“孤舟”(整体),更显得委婉而意味深长;“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与“度”字用拟人,写出了依依惜别的忧伤,感人至深的情感让人难以忘怀。
  3.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好的诗文都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领悟作品的艺术境界,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作者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了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并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了梅花不邀宠、不谄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孤独凄苦的主观精神。从“零落”、“成泥”到“碾作尘”,逐层升华了梅花的悲惨命运,更显示得出“香如故”的可贵。“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赋予了梅花不求奢华的高尚情操。整首诗,作者咏梅言志,花品与人品成为一体。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融情于景,寄景抒情,写了一次好朋友间的送别,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再如,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杜甫的《登高》,通过宏大壮阔的秋景,抒写了个人与国家之忧情,给人们留下了这样一幅画面:“时当深秋,晴空如海;山高林密,高猿长啸;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水鸟低飞盘旋;深秋苍劲,落叶萧萧。”诗人虽到垂暮之年,却抱病登高,孑然一人,悲凉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地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图画等手段教学,以利于学生体会意境美。
  三、探究——创造新思维的培养
  探究,是在“感悟”与“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或形式的某个方面或某一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求新求异、乐于合作探究的品质”。
  古代文化提倡“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古典诗文的写作时代距离学生很遥远,且作者很多都是思想家,他们的诗文不仅艺术造诣很高,还附带了许多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在学习古典诗文时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如果教师一味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其实,诗人寥寥数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情怀却很多。对于诗意的理解,只需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交融,则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文的艺术魅力。
  四、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
  积累,指“让学生背诵所学课文的全篇或部分语段,摘抄一些词语,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古典诗文是我们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凝练性、跳跃性和模糊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其演绎为单纯的讲解词语意义、语法特点,而应关注生活、重视积累。教材积累部分的内容是课文内出现的相关字词以及背诵要求,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从古人的“积学以储宝”到今人的“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这无疑是一种灵活的教学策略。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在古典诗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不仅归纳古典诗文的知识点,梳理重点词法句法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体验,积储高尚的道德情操,积累优雅的审美趣味,积储优美的诗文篇章”。只有学生积累丰富了,并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办法,或者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加大阅读量,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康健全的人格,才能在阅读中迁移自如,才能更好地领悟规律、培养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古典诗文,或质朴精辟,或慷慨激昂,或文采飞扬,或清丽委婉,谓为经典。学习古典诗文,一是要整体感悟,把握中心;二是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品味;三是要探究文中所包含的道理,学习古人的智慧;四是要落实背诵,增加积累。
  “感悟——品读——探究——积累”,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完全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确保了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职教特色。古典诗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加强语文教学等方面,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文学熏陶,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代娜.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戴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J].综合天地,2005,(4).
  [3]窦海明.古诗词教学方法谈[J].青海教育,2009,(1).
  
  
  
  (柳欢 南宁 广西银行学校 530007)

论中职语文“古典诗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