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千百年来陶渊明一直是中国士人精神上的寄托与灵魂上的归宿,根本原因就在于陶渊明本身所具有的平淡而深厚的人格魅力。本文将从思想内蕴、诗歌意象、后人追慕三个角度去分析陶渊明的人格。
关键词:陶渊明 人格 思想内蕴 意象 影响
叶嘉莹曾经说过:“诗要传达出一种感发的力量,而这种感发力量的大小一定与作者那感发生命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人格精神决定其作品的风格,因而对作家人格的探讨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陶渊明作为卓冠一代的大诗人,其人格中兼有儒家的济世、道家的自然、隐者的避世、文人的傲然等多重性。朱光潜评价陶渊明:“大诗人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就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一、陶渊明人格的思想内蕴
1.儒家内蕴
传统的儒家思想要求人们积极入世,佐君治民,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士人普遍拥有一种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陶渊明作为士阶层的一员,这种积极入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无论是人生道路还是生活态度,都处处体现了儒家的传统精神。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官至大司马;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也被时人称为“仁者”。在家庭的影响下,陶渊明少年时便有了济世之志。“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一),儒家经典著作对陶渊明的心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其八),诗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渴望效命沙场,建功立业。29岁时陶渊明开始踏上仕途。但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乱世东晋,当时政治污浊、官场黑暗,这些都引发了诗人强烈的反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令诗人十分苦恼:“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最终陶渊明带着未竟之志,离开了污浊的官场,选择了归隐之路。他的出仕与归隐,正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格思想的完美体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先师孔子的遗训成为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精神支柱。“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虽然守贫与求富常常在内心发生激烈的冲突,但诗人安贫乐道的儒家道德节操始终没有更改。他是一个道德高尚、襟怀纯正、修养深厚的“得道者”,他的人格魅力也正在于此。
2.玄学内蕴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昏暗的一个阶段,也是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秩序混乱,传统的忠孝价值观念产生了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晋玄学以老庄学说为基础,逐渐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玄学家们认为,“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为了得到“道”的真谛,人们必须从人为巧制中摆脱出来,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平淡、虚无、自然、真朴之美。
陶渊明并非玄学名士,但他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田园生活实现了物我一体的玄学人格。陶渊明玄学人格的核心是自然,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束缚。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其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他能够欣然与山间霜露、村落炊烟、扶疏林木甚至微风好雨、狗吠鸡鸣相交通,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歌吟中领悟至妙的玄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的亲近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的物我两忘,“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赠答诗》)的超然物外,陶渊明用独具魅力的田园诗歌,承载了其认真自得的诗化人格。
陶渊明是一位作家、一位诗人,他的思想是通过诗文辞赋等文学作品来表现的,令读者领悟到的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平淡而深厚的人格精神。
二、陶渊明人格的意象呈现
陶渊明的诗歌中用了很多意象,如酒、鸟、松、菊等,诗人用这些意象来构建自己的诗化人格。
1.飞鸟意象
陶渊明常以“飞鸟”意象来表现其不同时期的心态。“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读山海经》)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志愿;“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只离群独飞之鸟正是孤独诗人的写照;“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众鸟归林,诗人也找到了精神的归宿——田园。鸟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政治的厌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真朴含义的领悟。
2.酒意象
酒是陶渊明的终身伴侣,他的作品中几乎篇篇有酒。他在《饮酒》组诗序言中写到:“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不在于借酒消愁,不在于醉后佯狂,而在于体味酒中真趣,在于酒后复真还淳,借醉酒去抒写一个真实的自我。如他的《饮酒》其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这首诗就颇能反映他归隐田园、“酒逢知己”的乐趣,以及参与劳作、与民休戚的平等精神。
3.松、菊意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人心目中,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诗人选菊,是因为菊的贞骨傲霜、高风亮节、贵而不俗的自然秉性与诗人自己的品性相近。看他的《饮酒》其七:“秋菊有佳色,邑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背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菊的敢于与自然抗争的斗志,它的群芳皆败我独放的凛然之气,都是诗人所赞赏的。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饮酒》其四),鸟需有所依,若说诗人似鸟,那么这鸟的所依就是松——一棵孤松。松是鸟的选择,也是诗人的选择,因为当万物凋零的时候,惟有这松不衰,所以,青松便成了终身所托。“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其八),春夏时节,松树被很多更高的树木遮盖住了,然而,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就显出了松树的英姿!这就是松树,孤独傲立时才是真正的奇特之时。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菊的高洁淡泊、松的刚健挺拔,都是诗人归隐后追求个性自由的完美象征。
陶渊明以鸟、酒、菊、松等艺术形象组成了自己人格的象征系列。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襟怀风度融入到这些意象之中,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充实深厚。
三、陶渊明人格的深远影响
陶渊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卓然独立、隐逸脱俗、适性逍遥的人格境界。他的人格精神已经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之中,历朝历代的文人,几乎都能从陶渊明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并能从中获取精神的慰藉或力量。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孟浩然有意向陶渊明学习,并且学到了陶渊明的人格精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更是一脉相承的。
自称为“异世陶元亮”的白居易十分推崇陶渊明的为人,在江州司马任上走访了陶公宅后,他说:“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访陶公旧宅并序》),由衷赞赏了陶渊明不慕荣利、甘心老死丘园的高尚品格。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苏轼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书李简夫诗集后》)苏轼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一千五百多年来,陶渊明以其平淡而深厚的不朽人格魅力影响了无数的仕途得意者和失意者,使他们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和灵魂上的归宿,并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生合编.陶渊明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2.
[6]钟优民.陶学发展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梁琦 陕西西安 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在职研究生 710069;山西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0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