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468

[ 李娟 文选 ]   

试论林清玄散文特色

◇ 李娟

  摘 要: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以人性与佛性交互融合与渗透的大美散文感动着濡染着当代无数的读者,其文清新温馨的语言宛如春雨浸润万物,其文质朴的情感与或深或浅的哲理启悟众生,影响深远。本文从选材、情理、语言等方面阐述了林氏散文的特色与风格,褒扬了林氏散文怡养人性、向善向真的至美情怀。
  关键词:林清玄 散文 特色
  
  于素朴典雅的文字中流淌着真善美的情怀,在温和舒缓的节奏中演绎出馨香的大气,这就是林清玄散文。林氏散文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着清明与玄妙、禅意与佛性,读来如清风拂过心田,又如澄水荡涤脏腑,催人觉醒、育人高尚。
  林清玄散文选材广博,内容真实,透射着亲和的力量。林氏作品从花草树木写到淡云清风,从自然宇宙写到人生社会,都市与乡村兼顾,世俗与禅佛并重,简约的文字包容着万物,平凡的话语涵蓄着伟大,形成一种水到渠成的美感。《报岁兰》中写报岁兰:“一年的开放就是一个鲜明的无常,虽然它带着朴素的颜色、喜乐的气息和亲切的花香同时来到,在过完新年的时候,还是掩不住它的惆怅”[1]。时光飞逝,一个生命的开始也许同时又是一个生命的结束,这是悟彻后的明晰。《云散》中写云:“清晨滚着金边的红云,是美的。午后飘过慵懒的白云,是美的。黄昏燃烧炽烈的晚霞,是美的。有时散得干净的天空,也是美的。”[2]千变万化皆天机,这变化的云正是由绚烂趋于平淡的人生写照,所以作者说:“要做一个自足的人,就是要每一时每一刻都能看清云彩从心窗飘过的姿势。”[3]《月到天心》写天上明月的美丽和心灵明月的境界,呼唤人们“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4]。徜徉在林清玄繁复的文本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哲趣和人生的希望,就像大卫·梭罗写得一首诗:“在远方,风像是在使一切折腰。萤火虫整日在草丛储蓄灯油,以备夜间出发。我们的思绪也开始飒飒作响了。”
  林清玄散文情感自然,心境淳朴淡泊,彰显着人文情怀。林氏作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字里行间流淌着朴实真挚的情感,微妙的话语充溢着文化智慧。他的文章情感细腻丰富,《花果不同时》中有个人心境的表白:“写作的人,是在变与不变之间,在常与无常之隙,寻索那微细的感动。”[5]《飞入芒花》中有对母亲的歉疚与思念:“童年时代,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星星点点,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也不再有了,只有当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如何从芒花中哗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绽放的光泽,想起在这广大的人间,我唯一的母亲。”[6]《四随》中有对弱者的同情与关爱:“怀着同情、怀着悲悯,甚至怀着苦痛、怀着鄙夷来注视那些需要关爱的人,那不是随喜,唯有怀着感恩与菩提,使我们清和柔软,才是真随喜。”[7]《静静的鸢尾花》中有对生命的仰视与尊重:“当梵高说:‘我强烈地感到人的情形仿如麦子,若不被播到土里,等待萌芽,便会被磨碎以制成面包!’诚然让我们感到生命有无限的悲情,但在悲情中有一种庄严之感!”[8]《梅香》中有对芬芳人性的诠释与劝诫:“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9]《黄鹤楼头的笛声》中有对历史文化的沉思:“仰望黄鹤楼,看见了历史的长河;站在黄鹤楼眺望云山,则看见了江天的浩瀚;我想到在历史上,有无数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也曾站在我站立的地方,激荡了各种的想象和心情,我的情怀也为之荡漾了,仿佛听见了最早的道士的笛声。”[10]《一生从容》中有对人生的禅悟:“我已穿了文学的轮鞋,也跌倒过数回,我还会自由地去溜滑轮,比起昔年,我已学会了从容。”[11]无论是悲喜哀乐,还是嗔笑怒骂,林清玄所流露的自然而又高尚的情感就如春风化雨一般,入心入骨,善美无边,宛如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林清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含蓄蕴藉,流露出婉约的美感。林氏的语言如水一般灵动,如雾一样朦胧,如晨曦一样清明,典雅婉约,冲淡有味,意境空灵,颇有《蒹葭》之风。《家家有明月清风》中写“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12]奇妙的比喻,神奇的想象,将幸福彰显得美丽而高贵。《黄昏月娘要出来的时候》中写“流动在山林中的和风,有可能是我们思念的远方的人轻轻的呼吸,在千山万水之外,在千年万岁之后,我们的思念是一枚清楚的戳印,它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失前世的尘缘;它让我们转入未来的时空,还带着今生的记忆。”[13]明澈的话语,流动的思绪,为思念之情披上了绝美的外衣。《姑婆叶的繁华》中写“境界不是在什么特别的地方,生命的繁华也没有什么秘密,只是带着有情的心去看生活中的小小流露,诗情、诗心、文学、文采,都来自化平常为神奇之这种繁华吧!”[14]典雅的语言,从容的心境,将境界与生命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一朝》中写“从落花而知大地有情,这是体会;从葬花而知无常苦空,这是觉悟;从觉悟中知道万法了不可得,应该善自珍摄,不要空来人间一回,这就是最初步的菩提了”[15]。灵动的文字,洞悉的觉悟,将人生历程观照到了极致。审视林清玄智慧的文字,静谧与温馨溢满心房,美善与力量惊世骇俗,宛如泰戈尔的诗:“‘我的兄弟是温暖和光明。’火说。‘我的姊妹是温柔与和平。’爱说。”
  林清玄散文能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禅意与佛理并重,耐人寻味。林氏散文往往起于平常之物,可是随着文字的流动,意蕴会渐渐涌起,或人生至理,或生命玄机,或禅宗秘意,或佛家哲理,豁然而出,令人怦然心动。《黄昏菩提》中写到:“从有蚂蚁窝的菩提树阴走到阳光烂漫的黄昏,我深深地震动了,觉得在乡村生活的人是生命的自然,而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温柔的心情,一些经过污染还能沉静的智慧。”[16]由菩提树想到生命、心情甚至智慧,文章拨云见日,渐入佳境,令人感动深思。《佛鼓》中写:“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抚面轻柔;……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来自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17]由寺院到人间,由佛鼓无边到境界无限,觉醒之语,激荡人心。《清欢》以苏轼的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为引子,以“清淡的欢愉”为诠释,并坦言“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18]清欢是返璞归真的滋味,是超凡脱俗的灵境,也是作者赐予现代人的智慧。行走在林清玄绝美的文字里,感受到的是心性的绝美和生命的大美,宛如一首禅诗:“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
  林清玄,当代著名的台湾作家,他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独特的人生魅力感染着感化着读者,他用至美至雅的文和至真至善的情温暖着世界。正如他在《情的菩提》一书扉页上的深情表白:“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清澄的智慧与明心。如果要做春蚕,也不要到死都吐着怨恨的丝,如果要做蜡炬,也不要永远流着悲伤的泪。”
  
  注释:
  [1][2][3][4][6][7][8][9][12][13][15][16]林清玄:《情的菩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第172页,第173页,第31页,第22页,第99页,第80页,第168页,第44页,第51页,第60页,第13页。
  [5][10][11][14]林清玄:《玄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第146页,第51页,第52页。
  [17][18]林清玄:《心的菩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第11页。
  参考文献:
  [1]林清玄.林清玄作品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林清玄.玄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3]林清玄.情的菩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4]林清玄.心的菩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李娟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中学 255000)

试论林清玄散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