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而想要提高自身素质,阅读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雨果曾经说过:“书籍便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古语有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阅读让我们了解时事、放眼世界、充实知识、思考人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富有内涵。
中小学生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知识与素养直接影响到我们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开放式的大语文教育,于是乎,教会学生阅读,让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需共同努力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课程标准》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其中对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阅读如此重要,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语文的课外阅读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出现家长反对、学生轻视、教师无奈的状况。纠正观念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毕竟,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但单纯的说教远不如我们有效的实际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我们语文教育者得想方设法做好引路人,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喜爱阅读,迷恋阅读,从而在课外阅读这个大花园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推行课外阅读的小组化模式,而眼下我校实行的小班化教育则为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知道,小班化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学生人数较少,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分组教学,则更能将个体教育与群体协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生本教学。
要实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小组化模式,首先自然是对班级成员进行合理分组。这步相当关键,往往也最为费时费力。这不等同于单纯数量上的分配,每个小组间的实力须相当,性别宜均衡,个性也要考虑周到,每个成员的兴趣与特长要尽可能多样,还有各组的组长应该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协调能力较强的孩子……这一切的一切,教师都得调查清楚、考虑周全,并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但调整要尽可能小,尽可能早,以便各小组模式尽早生成,尽快稳定。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着手开展课外阅读的教学工作了。
一、激发兴趣,将小组导入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阅读是一个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主体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所以,语文教师想要推广阅读,开展课外阅读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兴趣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采用小组讲故事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各组间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赛一赛谁的知识面广,或者以影视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你让学生的眼睛发亮了,耳朵竖起来了,就起到作用了,可以顺水推舟地将各小组导入阅读。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你得先让学生“乐之”,他才会“好之”,既而自然也就会主动寻求“知之”了。
二、课堂示范,指导小组阅读
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时,作为教师就应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并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而足的。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提到了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一般说来,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有精读和略读。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的语文课本“名著导读”部分提到了一些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1.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2.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3.做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这些方法给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指导意见。当然,读书活动要从实际需要及效果出发。譬如,如果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广泛而快速的阅读,最大限度地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那么就要运用略读的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开阔思路、博采众家之长是大有裨益的;而要对选择和捕捉到的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品味,那就需要精读了。
教师可以安排几节课先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以范例的形式教给学生如何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运用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比如:笔者以《水浒传》为例,对诸多英雄如何被逼上梁山,反抗朝廷,后又接受招安,从而使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悲剧中结束的相关情节应以略读方式加以阅读;而对其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吴用智取生辰纲、景阳冈武松打虎等经典片段宜以精读加以揣摩,以便深入了解和品味著作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优美文字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笔者教给了学生如何做摘抄、写点评的方法。在此过程中,笔者要求各组做好笔记,并在课下召集组长们再加以指点,以确保对阅读方法的掌握。
另外,笔者告知学生隔一段时间要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秀一秀他们的阅读成果,或竞赛、或展示,评比后优胜小组予以加分,还会发给证书和奖品。笔者认为这对初中的学生而言是个挺不错的激励措施。
三、名著推介,引导小组阅读
进行了阅读动员,又教授了阅读方法,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向学生推介名著,指导各小组选择书籍,进行合理的阅读。
《诫子书》中有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它鼓励大家要多读书,爱好读书,同时对所读的书提出了要求,即希望大家读一些有文化底蕴的好书。别林斯基也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毕竟书有良莠之别,开卷未必有益。初中生尚且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精品意识,帮助他们选择具备真知灼见、思想健康、审美情趣等要素的著作阅读。
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拟定一份推荐书目。例如,七年级学生阅读的著作为《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论语》、《飞鸟集》、《童年》、《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等。另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诸如《中学生阅读》、《读者》这样的健康读物。
在推介作品时,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学生在阅读理解上也会有差别。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比如男生更多地喜欢战争、科幻、自然题材类的书籍,教师可推荐一些歌颂正义、勇敢、爱国情感的战争题材作品和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一类的优秀作品供其选择阅读。而女生一般情感较丰富细腻,教师则可推荐她们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这样,我们也许更能收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良好效果。由于之前分组时便对学生的个性有所考虑,所以每个小组成员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的作品必然是各式各样的,一经交流,就等于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博览”。
四、自由阅读,鼓励小组实践
阅读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到阅览室进行阅读。要知道,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静心读书的习惯,营造自主、投入的阅读氛围,适时地点拨学生的阅读,纠正他们的不足,让他们顺利实现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的过渡。阅读时,可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就座,一方面可以培养组员的情感,同时也可观察、检验各组的合作情况。
下一阶段中,我们则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按组自行进行课外阅读。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组内成员的兴趣、爱好及阅读情况,以推荐的书目为纲自由选择适宜的读物,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阅读,并且以阅读小组的形式,写写读书笔记、做做阅读摘录、想想读书心得,为之后的阅读反馈积极做好准备。
五、阶段反馈,评价小组阅读
我们当然希望课外阅读能够成为学生的一个自觉的良好习惯,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的时候,必须采取一定的强化手段,以克服惰性,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及稳定,这种习惯才会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切不可疏忽大意,以为已经授之以渔了,也布置任务了,就可高枕无忧了。我们还得适时安排反馈,对各小组的阅读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价。
反馈的形式可多样,或竞赛,或展示,或演讲,或辩论……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体验新奇的东西,我们要尽可能变换手法,这样既可克服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听觉疲劳,又可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得到锻炼。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在阅读的基础上,自行选择展示形式进行课堂反馈。
可别小看各阅读小组,他们的展示往往会令我们有意外的收获。记得有一组学生在阅读课上进行了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成果展示。他们分工找材料,然后以“通读小说,了解大意”、“走近作者,了解生平”、“写作背景介绍”、“同龄人读后感”、“专业书评”、“外国人解释《西游记》”、“精彩段落回顾”等几个版块进行串联组合,制作成PPT,并派出最擅长口头表达的成员对《西游记》这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进行了独到的讲评。其中“外国人解释《西游记》”一段设计独到新颖,而宣讲者语言幽默,因此博得了同学们阵阵笑声。而另一组学生在反馈自己阅读《百万英镑》一书的成果时,则着力突出了组内成员出色的朗诵本领,他们还特意截取了一个视频片段让学生比较欣赏,可见该小组应该有制作上的高手吧!
对于学生的每次成果展示,笔者十分重视点评的环节,学生评,老师评,积极肯定优点、长处,同时锻炼并力求提高学生欣赏、评价的水平,而那些合理的意见及建议,又为后来的展示者提供了借鉴,使其得以取长补短,继往开来。各个阅读小组在展示中接受了检验,同时又满足了他们的成就需要,还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一举多得。同时,在这个环节中,组内成员的合作与组际间的竞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形中更加强了小组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阅读是一项终生受用的基本技能,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小组化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这项技能,而且使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相处相容,这使得他们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发掘着自我、提升着自我,在阅读中实现着成长!他们就像乐曲中的音符,Do-re-mi-fa-so,各有不同,而在语文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引导过程中,将其合理组合成小组后,就能化为跳动的音符,奏出和谐的乐章,使我们的阅读灵动起来!
(施卓侠 浙江省杭州市朝晖中学 3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