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与文本相遇时原初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有创造性地解读。
关键词:尊重差异 张扬个性 问题激趣 对话引领 活动推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与文本相遇时原初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有创造性的解读。
一、问题激趣
“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主张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当然,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教材和学生的题目大大低于他的能力,如果儿童的精神力量不派用场,那么他的发展就会进行的缓慢无力。”所以,问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能够刺激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起到引领解读的作用。
例如,在《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就不如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刃”,那么愚公为何还要坚持移山呢?这样的问题自然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让他们更深刻的感受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当然,设计的问题也不能太难,不能把学生一下子打晕,除了有深度,还要有梯度,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例如:《斑羚飞渡》一文的最后一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有些同学对此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来引领思考。
(1)“灿烂”仅仅指彩虹吗?还指什么?
(2)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样的结尾有何妙处?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以疑激趣,逐层深入,既可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又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二、对话引领
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对话,对话的前提条件是“平等”。师生对话不仅仅是两者之间简单的问答,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全过程。由此创设的对话情境可激发师生双方积极思考的兴趣,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可完善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自由阐释。可用“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课文中哪一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还有什么发现?”等问题来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另外,传统的阅读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其实,生生之间的互动亦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同学们都这样想的?大家还有没有其他见解?交流交流。”“你对他(她)的认识有何评价?”“谁能为他补充?”这些具有组织功能的教师课堂话语,能够创设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机会,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有几个学生独享对话的状况,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沟通、融合与汇聚,从而形成新的认识、新的见解。
三、活动推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认识起源于活动,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活动。”“活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封闭转为开放,由原来的静态转为动态。“活动式”教学过程提出的学习任务往往是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的,而小组的分工与合作恰恰能构成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氛围。
最简便易行的是根据课堂教学任务,把课堂教学活动化。例如,在执教《孙权劝学》时,我们可通过几个活动来引领推进学生对文本的学习:
(1)朗读比赛: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达到会读,争取背诵 。
(2)快乐抢答:掌握重点词、句子,读懂课文。
(3)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性格,读准语气语调。
(4)小品表演:想象吕蒙见仲永的情景,体会“读书有益”的道理。
作为青少年,他们有着强烈的好胜心与求知欲,竞赛式的活动环节,不仅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碰撞出个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文本深入的理解与把握无异是引领学生解读的基础和关键。随着引领激趣研究的不断深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必将大大提升。
(李吉朋 山东省济宁十五中 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