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处方》从医学和精神心理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剖析了形形色色吸毒者的内心世界,它采用的倒叙手法使整体的文章结构新颖;它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为我们讲述了一幕幕由吸毒引发的社会悲剧,同时还讴歌了为信念而献身的戒毒战士。
关键词:毕淑敏 《红处方》 毒品 人性
《红处方》立足于全世界都急于解决却又无能为力的一个敏感问题——吸毒,直接地、大胆地揭露人性的恶,描写了吸毒者的畸形生活和心态,展现了禁毒工作的艰难和禁毒工作者的伟大,为人们敲响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警钟。
上篇:震撼人心的仿真故事
新时期以来,每个中国人都因为生存状态的改变而经历着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灵与肉的内心冲突,都在寻求一种新的精神慰藉。与此同时,我国的小说创作也在经历着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将审美视点由政治层面、个体层面、生存状态的层面转向了对人、人性、社会的理性判断。《红处方》就是毕淑敏在这样的转变中用敏感而锐利的视角演绎的一场深度而华美的“变身”。
《红处方》对人以及人性的审视是在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中完成的。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与情感的人物,她不仅外表清秀端庄、落落大方,而且医疗水平高超,对事业有着执着的献身精神,对社会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在从事着极其艰巨的特殊工作,她所面对的工作犹如同魔鬼打仗,不仅要与吸毒者的毒瘾作斗争,更要同抛售毒品的邪恶作斗争。她的患者是一群从精神到行为都发生了畸变的病态人,他们以毫不掩饰的方式表现着人性的弱点和迷惘,可以公然地鼓吹自己的物质欲、金钱欲和让人不齿的自私自利,将野蛮与兽性带入医院。
作品中所重点刻画的庄羽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吸毒者,她从小被溺爱,经不起风霜。她因看不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而对社会绝望,一步步学坏。她喜欢尝试,喜欢冒险,喜欢与众不同。在这样的任性中,她无视毒品的威力,输得彻彻底底。她人性中的弱点导致了她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选择,使她终究没有摆脱毒品的纠缠,直到面临死亡仍还是在罪恶的泥沼中沉沦了下去。离开戒毒医院的时候,她在戒毒医院里以简方宁院长为代表的医务人员忘我的辛劳、一丝不苟的严谨、充满温暖的理解和同情中还能涌出那么一点感激之情,她还有一点人性,然而,当她复吸之后,她仅有的一点人性也已经丧失,是毒品煽起了隐藏在她身上的妒忌、自私、敌意、暗算、恼恨、冷酷……吸毒者在无可救药时的极端自私,极端残忍,在庄羽身上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在她即将毁灭之际,还要挖空心思想出一条毒计来陷害一个曾经全力救治她的人,她竟然向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下了无情的毒手,送其一幅涂有毒品“七号”名为《白色和谐》的油画,将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医生残忍地毁灭了。
作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吸毒者,让读者看到一个个惨痛的慢性自残者是怎样在人们的自身过失、错误和社会中的那些不合理因素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的。当人性被贪婪所吞噬时,欲望的毒浸透了他们的心灵,在人格是非的较量中,他们成为恶的俘虏和奴隶。在善与恶的斗争中,作者表现了鲜明的价值倾向,她设计了代表着正义与美好的简方宁,让她担负起拯救那些已经丧失了人性的吸毒者的重任。然而,她以及她所代表的正义善良的人们所做的拯救,却在恶的面前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作品无情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缺乏人性自律的恶行,它带给人类的危害往往是人们无法想象的,人类在与卑劣和贪欲的对抗中体现出的是困惑与无奈。在是非混淆的环境中生存,简方宁是痛苦的,她一方面要应付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一方面又要应付这些挑战带来的内心冲突。但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她仍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努力工作着,死而后已,她的这种对党的事业的忠诚精神,使作品拥有了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下篇:新颖独特的叙事结构
在《红处方》中毕淑敏运用倒叙的结构形式,令读者立即进入状态,并且跟随着作者走向探寻的征途,与之共同燃起崇高的理想火焰。作品中的每一处描写都不是孤立的,都在从某一个点、一个侧面、一个层次展示着故事形成的过程。首先,它有以“拯救与堕落”作为主要矛盾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即为解除吸毒者的痛苦、拯救他们的生命与心灵而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的简方宁,跟以庄羽为代表的因被毒品侵害了身心而变成的人间恶魔之间的生死搏斗。矛盾双方走向悲剧的结局,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前者悲壮,后者悲叹,但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整个作品的基本框架,也成为作品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其次,还有简方宁对生死选择的心灵冲突,与吸毒病人之间的利害冲突,以及简方宁与丈夫潘岗的性格冲突等,这些冲突纵横交错,但它们的安排都跟人物形象的塑造、戒毒这种现象及人性矛盾的深刻表现是一致的。这种既抓住矛盾冲突主线,又围绕着这条主线同时展开跟人物的命运发展相关的多个侧面的手法,不仅在结构上形成了以纵向发展为主,辅之以横向展开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严密格局,同时也为深化作品的主题及表现主人公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提供了形式上的保证。再者,作品开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它将作品的主人公简方宁自杀的结局提前,故事从沈若鱼自南方旅游归来,从先生那里获悉好友简方宁的死开始,以回忆的形式展开了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悬念,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和紧张感,促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去探求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源。这样既给作品带来了充实的内容,也使小说具有了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这种结构的安排,显然能使作家的创作意图如愿以偿,更从侧面表现了戒毒工作的艰险和悲壮。
作品通过沈若鱼这样一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作家的观察展开故事的情节,他为了获得戒毒医院的第一手资料,亲身经历戒毒与吸毒这种特殊的战场,冒着风险化装成一个吸毒者住进医院。比如通过庄羽,他了解了吸毒者吸毒的原因、危害以及戒毒的困难;通过蔡医生,了解了中药戒毒工作的进展;通过“三大伯”的谈话,分析了贩毒者的成分、原因;通过医生孟妈、栗秋,揭示了戒毒队伍的内部问题;通过与简方宁一起参观实验室的情况,介绍了戒毒实验的常识。这除了反映出作家极度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之外,还显示了作家在作品的表述上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因为对于戒毒这样的内容,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方式表述,作品只能是没有一点真实感的猜测,而且叙述起来也会十分困难。作家以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家的勇气将创作深入到戒毒医院中,并且把沈若鱼这样一个特殊的观察者作为第一目击证人叙述着整个故事,无疑是为整部作品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
结语
在文艺作品中,最宝贵、最持久、最与美接近的不是某种单一的东西,而是显示人的生命意识的种种含意。长篇小说《红处方》作为一部旨在提醒人类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文学作品,无疑要比一些纯粹的禁毒题材的电视剧精彩得多,这是毕淑敏的成功之处。她同时拥有的医生、心理学家、作家的多重身份,除给了她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外,也大大加深了她的作品对于人性思考的深度。《红处方》从医学和精神心理学双重角度出发,剖析了形形色色吸毒者的内心世界。它采用的倒叙手法使整体的文章结构新颖;它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为我们讲述了一幕幕由吸毒引发的社会悲剧,同时还讴歌了为信念而献身的戒毒战士。禁毒事业是一场艰辛而漫长的战争,毕淑敏通过这部作品提醒了人们要时刻记住“珍惜”二字,生命是因为珍惜才有了爱的价值,爱别人,才能被别人所爱。
参考文献:
[1]雷达.当前文学创作症侯分析[N].光明日报,2006年7月5日.
[2]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
[3]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4]张英,毕淑敏:生命、经历与写作[J].文化月刊,1998,(2).
[5]盛英.毕淑敏小说与生命文化[J].小说评论,1998,(5).
(张楠 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1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