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6期 ID: 148429

[ 刘春雪 文选 ]   

君子人格与孔子说诗的人生理想

◇ 刘春雪

  摘 要:孔子说诗的现实政治目标是恢复周礼,而他所追求的现实人生理想,就是建构君子人格。“君子”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在孔子那里,《诗》是培养君子人格的工具,文本是一种可以诱导读者由此及彼、鉴往知来的媒介。孔子说诗服从于道德人格的建构,是整个人格建构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君子人格 《诗》 人生理想
  
  孔子说诗的现实政治目标是恢复周礼,而他所追求的现实人生理想,就是建构君子人格。“中国文化以孔子思想为中心,孔子之教的中心,是教人如何树立完善的人格。”[1]“君子”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
  “君子”最初是指“居住于城邑中的贵族”[2],并没有道德和品格方面的涵义。到了春秋晚期,“君子”虽还有指称等级身份的意义,但基本已成为对德高者的称谓。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仁”、“礼”二位一体的结构。“君子”体现了以“仁”为基础的“仁”与“礼”的结合。正如冯友兰先生所指出的:“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这就是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所以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就是‘礼’和‘仁’的统一。一个完全的人格,就是这个统一的体现。”[3]
  一、孔子以“德”说诗
  1.“反己”之德
  孔子信守着“大德者必受命”的信念,积极修道养性,并且“夫道既已大修”(《史记·孔子世家》)但现实情况却是“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信念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孔子提出了“时”的观点,即机遇的问题。孔子对于“时”十分重视,上博《诗论》中就有两首诗共四支简提到“时”的问题:
  《有兔》不逢时。(第25简)
  《樛木》之时,……曷?曰: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第10简)
  《樛木》之时,则以其禄也。(第11简)
  《樛木》福斯在君子,不(亦能时乎)?(第12简)[4]
  《有兔》即今本《诗经·王风·兔爰》。关于诗旨,《毛诗序》云:“君子不乐其生也。”诗篇通过“我生之初,尚无为”与“我生之后,逢此百罹”的对比,发出了生不逢时的慨叹。因此,孔子以“不逢时”论之。《樛木》诗反复咏叹“福禄绥之”,“福禄将之”,“福禄成之”,表达了对生逢其时的叹美之情。因此,孔子以“时”论之。但孔子以“时”论诗,并不是宣扬“际命”思想,而是想通过以“时”说诗,进而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荀子·宥坐》:
  孔子曰: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始终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又,郭店楚简《穷达以时》篇载:
  穷达以时,德行一也。誉毁在旁,听之弋母。缁白不厘,穷达以时。幽明不再,故君子敦于反己。[5]
  “时”对人虽然有限制,但孔子认为,人在“时”面前不是完全被动的。在天命道德彰显之前,应该发挥个人主动性,要“敦于反己”,加强学问与道德修养,以积极的态度来等待时机的到来。《性自命出》云:“闻道反己,修身者也。”孔子很重视“反己”即修身。《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礼记·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从孔子的表述来看,善于“反己”显然是君子所特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其所以能把握“时”,得到福禄的原因所在。上博《诗论》“《樛木》福斯在君子,不(亦能时乎)?”即揭示了“反己”修身与“时”的应然联系。
  2.“孝”德
  《左传·文公十八年》载:“孝敬忠信为吉德”。除了诚信之德外,“孝”也是儒家道德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孔子对“孝”德十分重视。《孔子家语·弟子行》:“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孝经》:“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认为“孝”是德行的开端和根本。孔子的重“孝”思想也反映在其诗论中,如《孔丛子·记义》:“(孔子曰:‘吾)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 又,《孔子诗论》第二十六简:“《蓼莪》,有孝志。”《毛诗序》:“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孔颖达疏:“民人劳苦,致令孝子不得于父母终亡之时而侍养之。”通读此诗,可以感觉到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爱。孔子以“孝”概括诗旨,的确是中的之论。但“春秋之时,学校已废,卿大夫多世言,不复知有孝悌之道,故事君事长,鲜克由礼,而乱臣贼子遂至接踵而起。”[6]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孔子,之所以以“孝”论诗,应该包含了一种政治期待,即倡导百姓孝爱父母,并在此亲亲之爱的基础上,推其爱亲之心以爱他人,从宗族之爱扩大到对天下人的爱,所谓“爱亲则其施爱人。”(郭店简《语丛三》)“孝之施,爱天下之民。”(郭店简《唐虞之道》)从孝到仁,从而建立起和谐而充满仁爱的宗法等级社会。
  “孝”是孔子修砺理想人格的出发点,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甚至认为它是“仁之本”(《学而》),因此它势必就成为“君子”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专一”之德
  上博简《诗论》第21简:“《鸤鸠》,吾信之。”第22简:“《鸤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在《诗经》篇章中,“仪”字常与表示内在美意义的“德”字同时出现,用于指人们的外表行为。如“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大雅·民劳》),朱熹《诗集传》引陈氏说:“‘其仪一兮’,谓仪表始终如一地威仪棣棣,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倍。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而外在的仪表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露,因此方玉润评此诗曰:“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孔子断取“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并加以“吾信之”的感悟式评说,表现了孔子对君子用心专一的赞美。
  二、孔子以“礼”说诗
  1.“币帛”之礼
  上博简《诗论》有关评《卫风·木瓜》的几支简,集中反映了“币帛”之礼:
  因木瓜之报,以喻其怨者也。(第18简)
  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交……(第19简)
  (吾以《木瓜》得)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隐志必有以喻也。其言有所载而后纳,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干也。(第20简)[7]
  关于诗旨,朱熹《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无论是主张男女相赠答之词抑或朋友相赠答之词,都是从“礼尚往来”的角度立论的。在我国古代,“礼赠”是人际交往中一项重要的礼制规定。《周礼·太宰》中有“币帛之式”。郑注曰:“所以赠劳宾客者”。《礼记·表记》:“无礼不相见也”。郑注曰:“礼,谓贽也。”《仪礼·士相见礼》:“士相见之礼,贽冬用雉,夏用腒”郑玄注:“贽,所执以至者,君子见于所尊敬,必执贽以将其厚意也。”《孔丛子·记义》:“孔子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曰,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也。”苞苴即贽,是一种用于馈赠之物。但在人际交往中,“贽”不只是礼物,还是人们借以表达言辞和意愿的载体。所谓“其言有所载而后纳,或前之而后交”,“币帛,所以为信与征也,其辞宜道也。”(郭店简《性自命出》)人们的言辞和意愿不直接表达出来,而以“贽”为载体,藉“贽”委婉地表达出来。所以,执贽相见这一行为本身,即是“温柔敦厚”品格的一种外在显露,是礼的表征。所以,孔子说“币帛之不可去也”,“人不可干也”,即表达了对执贽相见之礼和温柔敦厚品格的推崇之意。
  2.“祭祀”之礼
  上博简《诗论》第25简:“《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礼。”
  《大田》即今本《小雅·大田》。其卒章为:“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此篇是周王用来祭祀田祖等神祗的祈年诗。周人祭祀用牲崇尚赤色,《礼记·檀弓上》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礼记·明堂位》:“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礼记·郊特牲》:“牲用骍,尚赤也。”又,周人崇尚以烟祭天。《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大田》卒章曰“来方禋祀,以其骍黑”,正体现了周人的祭祀之礼,因而孔子评之为“有礼”。
  
  注释:
  [1]陈立夫:《陈立夫儒学研究言论集》,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第254页。
  [2]傅道彬:《春秋:城邦社会与城邦气象》,北方论丛,2001年,第3期,第16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145页。
  [4]廖名春:《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中州学刊,2002年,第1期,第73页。
  [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6页。
  [6]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7]“干”,简文从角、干声。周凤五先生说:“当读为‘干’。《公羊传·定公四年》‘以干阖廬’,注:‘不待礼见曰干。’古人相见必以贽,《周礼·太宰》‘币帛之式’,郑注:‘币帛,所以赠劳宾客者。’”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文及注解》简帛研究网站。
  (刘春雪 黑龙江省哈尔滨商业大学编辑部 150076)

君子人格与孔子说诗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