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讲解
高考小说阅读设题与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密不可分,考查范围包括梳理情节、分析环境、赏析人物、鉴赏方法、揭示主题、鉴赏评价、评价探究等方面。
(一) 梳理情节 尽管高考不直接要求按照(或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有尾声)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往往提出某一点要求考生赏析,但在实际答题过程中还是需要梳理故事情节的。比如2008年江苏卷阅读题《侯银匠》第12题,要求解说开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这第二段只是“序幕”部分,概述侯银匠家境与侯菊形象特征,为全文情节展开起交待(铺垫)作用。如果不梳理清楚全文情节(包括侯银匠爱女儿、女儿聪明能干等事情),是难以发现这一段的作用的。
有时设题要求分析小说中的线索,考生解答这类考题时也要梳理故事情节。如《侯银匠》第14题,要求解说花轿(线索)与刻画侯菊形象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梳理清楚花轿在小说中所串联的要花轿(做嫁妆)、改花轿、租花轿等事情。
(二) 分析环境 尽管环境有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但高考并不在这两种环境的区别上做文章,一般要求分析所给“环境”的作用。比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气候;暗示社会环境,象征特定意义;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揭示人物心境;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有时命题还要求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如2010年江苏卷《溜索》第11题,要求分析峡谷险峻气势描写的表现特色,即从多方面感受描写,让人如临其境。
(三) 鉴赏人物 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为、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二是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分析人物性格;三是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四是借助文中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揭示人物性格。如《溜索》第12题,要求分析领队形象。从“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的神情、语言、行为,可分析主人公在天险面前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形象;从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的动作与语言以及与“我”的关系,可分析主人公谨慎负责、关爱部下的性格;从打一声唿哨与最后一个过溜索的动作与语言以及周围人们的关系,可分析主人公的英雄气概与粗犷豪迈的性格。
(四) 品味语言 一要品味语句的内在含义,二要揭示语句的言外之意,三要分析语句对于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的作用。此外,还要分析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比如小说叙述性语言的表达艺术,个性化语言的表达艺术与小说的语言风格等。如《侯银匠》第13题,要求分析“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与“老了!糊涂了!”两句所表现的人物感情。语言的内在含义、言外之意、表达作用与艺术特点无不渗透于解题之中,都要经过品味才能获得。
(五) 鉴赏技巧 主要分析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等)、结构手法(如伏笔、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巧合、误会、突转等)、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等)与叙述方式(如倒叙、插叙等)、叙述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作用,在营造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与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作用。
(六) 揭示主题揭示小说主题,既要揭示写作的意图、作品的主题,又要阐释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觉作品的意蕴,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七) 评价探究小说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常常是多元的。其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场景、场景与场景、细节与场景等方面往往存在矛盾。这就为深入阅读理解文本形成了许多切入点。评价探究,可从这些切入点上提出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本。尤其是评价与探究小说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强化集训
阅读下文,完成1~4题。(20分)
老妪
梁晓声
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写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去“体验生活”。
卖茶蛋的皆是乡村女孩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揽。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的小。我不太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着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望向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出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一处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老妪应该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该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的佝偻着。
“这个人,”她说,“那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钱给你,一转眼,你就不见了……”
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儿子仰脸望着我。
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道自己当时对她说了什么……
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在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着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尔向行人一望,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仍然冷清……
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 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5分)
2. 结合前文,说说倒数第二段是怎样写老叟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分)
3. 小说中的老妪是尊贵的,請简要分析其“尊贵”的内涵和特质。(5分)
4. 试探究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的一类人,以及“我”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5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5~8题。(20分)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請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蜡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 贝多芬的《欢乐颂》;2. 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可是——請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披着雪花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那里,竟然有一支孩童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5.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請从手法、情感等角度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章以木笛为题,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有人认为文中大师的所作所为显得十分做作,且不合情理,你觉得呢?(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 1. ① 自然环境:北京寒冷的冬天(1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1分),为下文写老妪在寒风中等待作铺垫(1分)。② 社会环境:商业味浓,人情味淡(1分)。衬托了老妪淡定平和的心态(1分)。2. 用了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2分),用了许多和前文描写老妪相同的话(1分)。这样写的目的是:刻画一位具有同样尊贵品格的老伴(1分),进一步烘托老妪人格的尊贵(1分)。3. 内涵:① 自尊的人格(2分,答“自甘冷清”或“目光里绝无半点乞意”给1分);② 不贪钱、诚实善良的品德(2分,“不贪钱”“诚实善良”,答出一点即给2分,答“还给我两毛钱”“淡定平和”等给1分)。特质:是出于本性,而非刻意而为的(2分,答“近乎本能的”给1分)。4. ① 小说中的“我”是“活在好人边上的人”(1分),他有“小善良”,有“同情心”(1分,“小善良”“同情心”写出一点即可),且总想通过自我表现来获得自信和满足(1分)。② 他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具有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的精神(2分,如答“自我认知”“自我反省”亦可)。
(二) 5. (1) 渲染肃穆、悲壮的气氛(2分);(2) 推动情节发展(2分);(3) 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2分)。6.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2分),“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2分)7. (1) 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2分)(2) 突出中心,让读者从朱丹的笛声中感受到他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感受到他崇高的民族精神。(2分)8. 不做作:(1) 大师可能是想考验他,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他的身上是否真的有那种“流失的民族精神”存在。(2) 开始大师觉得朱丹这样做是对自己的不敬,但事后一想,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做作:(1) 大师当时已知道那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如果能理解,当时就能理解,不必等到最后。(2) 大师后来的转变没有契机,显得突然,是文章一败笔。(每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