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自从我国许多高校设立对外汉语专业以来,对其课程设计上就争议纷纷,院校之间的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各高校因人设课、各自为政的情况。这严重歪曲到高校设置对外汉语的初衷,影响了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育。因此,必须设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标准。本文结合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实际,提出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五个原则:汉语基础原则、外语辅助原则、文化素质拓展原则、提升教育能力原则、实践教学原则。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课程设置 原则
对外汉语是我国新兴的热门学科,它是一门跟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语言学相交叉的年轻学科。自从我国许多高校设立对外汉语专业以来,对其课程设计上就争议纷纷,院校之间的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各高校因人设课、各自为政的情况。这严重歪曲了高校设置对外汉语的初衷,影响了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育。一九九八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介绍》,其指出,对外汉语专业要求实行汉英双语教学,致力于培养具有汉语基础、英语功底、文化素质、教育能力、实践能力的教育性人才。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必须遵循这汉语基础原则、外语辅导原则、文化素质原则、教育能力原则、实践教学原则等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能提升高校对外汉语课程教学质量的优秀人才。
一.汉语基础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课程设计的原则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言文字教学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过程中,汉语言文字教学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这是我国高校能实现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许多对外汉语教学专家认为,对外汉语,作为一门新兴的年轻学科,其一般具有三要素、两属性。它是以汉语为基础,为了对外教学的目的,汉语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最为本质的属性,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要素。而对外教学这一目的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属性,是此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二要素。可想而知,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三个要素便是“教学”了。可见,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离不开这三个要素,其最为基本的是汉语这一基础地位的要素。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客体。要想培养出出色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首先得注重他们对汉语本质规律掌握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在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计当中,突出了汉语本体理论的学习,把汉语本体课程设置为专业的主体和核心,切实打好学生坚实的汉语基础。
因此,各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课程设计中应该遵循汉语基础原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该增设汉语本体知识课程,加强学生对汉语知识的掌握力度,优化他们汉语知识结构,着力增强他们的言语能力;第二,增加汉语课时,让学生能有足够的课时充分地学习汉语基础课程,对于作为对外汉语专业核心的“现代汉语”课程,可以为其设计l44节的课时;第三,应该加强汉语教学跟外语教学的比较,认真分析两种课程教学的差异和共性,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汉语、理解汉语,掌握我国汉语的规律。
二.外语辅助原则
作为一种专业性的外向的事业化的教育,对外汉语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复合型教育能力、具有汉语传播素质的人才。对外汉语教学教的是汉语文字及知识,但其面对的是国外从来没接触过汉语的人,要想教他们汉语,首先得了解他们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其沟通,传播汉语知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其外语教学或者外语课程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其可视作一种工具性语言,它支撑着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和执行。有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其实就是“汉语+外语”,尽管此说法已被许多学者所驳倒,认为这种观点不正确,但是其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那就是:“对外汉语专业中外语的重要性”。可见,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计的第二个重要原则是外语辅助原则。
因此,设计外语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外语水平,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所以,在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外语课程的设计。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都以英语作为其第一外语,其英语课程的设置一般分为三阶段:专业阶段、提高阶段和基础阶段。基础阶段所设置的课程一般统一为“大学英语”课程,基本上在大学一、二年级阶段实施。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体系的掌握。提高阶段所设置的英语课程一般是注重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此阶段一般为学生设置较多的技能型课程,比如:“汉英反映”、“英语阅读理解”、“应用听力口语”等等。专业阶段所设置的英语课程主要是英语提高阶段的后续课程,是进行英语学习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推进和延伸,此阶段,往往设计一些比如“西方文化”等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应用环境的掌握。
外语对对外汉语专业固然重要,但是外语并不是只有英语一种,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只针对只懂英语的学生,其还涉及到许多第二外语。因此,在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计中应该设置第二外语课程,第二外语课程可以是韩语、日语、朝鲜语、德语、法语等等,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可作为学生们的选修课进行,让他们自行选择。
三.文化素质拓展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绝对离不开汉语文化的教学和传播,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应该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接受汉语文化内容的教育,摄取大量的中国文化营养,以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实用。因此,在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计中,应该考虑设置中文文化课程,应该充分遵循文化素质拓展原则。对外汉语专业设置中国文化课程、实施汉语文化教育,是此专业传播中国文字、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前提,符合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最初要求。
中国文化课程不能只涉及一些简单的习俗、礼仪等上面,其内涵非常丰富。从文化类型上看,其涉及到两大体系:文化知识课程和文化能力课程。文化知识课程如“唐宋诗词鉴赏”、“红楼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戏曲鉴赏”等,这些一般单独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它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培养,将文化放在第一位,拓展学生对汉语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文化能力课程主要是指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体现了文化跟语言的重要联系。它们彼此依赖、相辅相成。文化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它在篇章、语法、词汇、语音中渗透很深,通过以上形式,将语言中的蕴含文化彰显出来。因此在中国文化课程中,不但要设置文化知识课程,还必须设置文化能力课程,其文化知识课程可设置为选修课,文化能力课程却必须设置为必修课,从而不但拓展了学生们的汉语文化知识,而且还提升了其汉语文化能力。
四.提升教育能力原则
众所周知,语言教育其实是人类心理的认知培养,它跟其他语言性专业不同的是,对外汉语专业贴标着教育学的标签,具有师范学的特性。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才,因此,其课程设置决少不了教育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论等等课程的设置。所以提升教育能力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课程设计的第四原则,也是一种基础性的原则。其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提升教育学课程的比重,只有学生教育能力上去了,其所具有的专业能力才能提升,其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才能提高。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上对对外汉语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扩大,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急于求成,而谈化其师范性质,从而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社会师资力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对国外人进行汉语教学,并非易事,它需要一定教学技巧和方法,需要通过教学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去摸索学习者的心理,针对学生们的心理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所有懂汉语和外语的人就能从事汉语教学,它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因此,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忽视教育类课程的重要性,必须遵从提升教育能力原则。有效设置教育学课程,其在第一二学期可以设置教育学的基础课程设置,在三年级及四年级可以安排教育学的实训课程,安排学生走进课堂进行实践教学。
五.实践教学原则
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第五个原则是实践教学原则,即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少了实习实践教学。因为,对外汉语不但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通过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不但能体现其教育特性的专业化,而且能够实现学生真正走上讲台的实践能力。前面课程设置原则都是纸上谈兵,现在这个实践教学原则却是要求学生亲身体验,亲身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将前面所学的汉语知识、外语知识、文化知识、教育学知识统统施展出来。因此,通过实践性教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实践性课程设置必须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动手能力,基本特征是回归实践。比如,可以设置“中国剪纸艺术”、“太极拳极剑”、“动漫绘制及电脑制作”等课程。这类课程包括专业实践课和技能实践课两类,具有独立形态,目的明确,与专业理论课程相配合,以在实践中习得、体验、反思等形式而进行。
综上所述,随着汉语热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对外汉语专业,而在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对此,笔者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课程设计提出了五种原则,即:汉语基础原则、外语辅助原则、文化素质拓展原则、提升教育能力原则、实践教学原则,只有遵循了这五个原则,其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是有效的,其对外汉语专业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教育人才。
李敏,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