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而关于作文、作文教学,我们探索研究得也比较多,但正如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蔡伟所说:“写作教学依然是语文界公认的教学难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大面积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作文教学为什么一直举步维艰,低迷不振,收效甚微?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什么一直原地踏步,提升较慢?
一、原因透析: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
基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笔者在鄂州市几所中学进行了一项关于学生对待作文教学(课)的问卷调查(统计表见下页)。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一个铁定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没有多少学生喜欢作文课了,作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显得非常乏力!面对这种现状,研究者多是从学生角度去问症开方,多是归责于学生,笔者认为这种分析问题的思维视角有失偏颇,不科学,它忽视了教的方面,这里有一个被遮蔽的事实,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及不作为,才是导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一)技术主义至上,作文指导思想偏失正途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乏力、缺钙、低效的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者的指导思想偏离正确方向,面对应试作文及升学的压力,教师高举应试主义大旗,煞费苦心地希冀用技巧教学来帮助学生作文收获高分。然而,教者良苦用心甚至心力憔悴,但收效甚微,学生难以从写作中获得快乐,以为作文不过是用所谓的“技巧”骗取“分数”而已,从而导致作文教学滑向另一个极端——反效:学生写作兴趣、热情衰退,文章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少了真诚,多了虚伪,少了个性,多了平庸。
(二)教师本身欠缺写作功底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怠于写作,老师很少有写作的习惯。如今的事实是不仅学生怕写作,而且教师也怕写作、怕作文教学,有的甚至因怕教作文而怕教语文。再者,也有很多教师本身欠缺写作能力,一拿纸笔思路阻塞,笔下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故教师不写作,不能写作,又如何能真实地把握写作经验呢?更遑论去指导学生写作。
(三)作文教学策略不当,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当今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意性大。作文教学搞散打,今天强调这个,明天训练那个;今天布置一个题目,讲点写法指导,之后再评改,年级、阶段教学计划没有,体系性没有,散乱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低效甚至反效的。学生必然疲于写作,写了一大摞作文本,还不知道作文是咋回事,一提起写作,心情压抑,一写起来,不成样子。
(四)把作文教学当作阅读教学的附庸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作文扔到一边,不理不睬,笔者认为这叫不作为现象。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理念把握不准以及对教材编写体系的误读,认为作文教学无足轻重,作文教学只是阅读教学的附庸,语文教学就是搞好阅读教学,搞好了阅读教学,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业务手册里没有了作文教学任务设计安排,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清一色的阅读教学。这种现象不仅凸显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附庸地位,而且也暴露了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不作为事实。
二、回归建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做?
面对语文界作文教学的种种沉疴,作文教学,我们该怎么做?作为处于作文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审视教学中的种种低效行为和不作为现象,否则,我们真会断送了作文教学的前程,也真会“误了天下苍生”。因此,个人不揣浅陋,拟就作文教学,提出几项建设性意见,以期引玉,共同提升作文教学效率。
(一)认识——什么是写作及写作的动力
思考和解决作文的教学问题,首先就要探寻科学的作文观,笔者在此研究的是作为动词性质的作文即写作。写作是一个关涉生命意蕴,关乎生活质量,关系人生价值的过程。学生的写作是作为写作主体的言语生命的体现。写作首先源于人的心灵,源于一种言语生命意识的觉醒,因此,写作过程首先是个性言语生命用自己的语言找寻和展现言语存在的家园的过程,也是用语言守护、充盈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家园的过程。所以,学生的“言说欲、言说权”才是写作的真正动力。明确了写作的本源性及动力源问题后,任何有违言语生命的应试写作教学都是徒劳的、反效的。没有科学的作文教学理念指导,在作文教学中必然会导致作文教学过程游离学生实际写作之外,强调教师的权威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作文的目的偏离终极目标。一言以蔽之,教师不是在引导学生怎样写作文展示鲜活自我,而是教他们怎样“造文”得分数。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我们要用科学的写作理念来指导,作文教学应为“言语生命”、“人”服务,而不是服务于“分数”。教师应该顺应、培养学生自然的言语禀赋和性情,而不能囚禁和扭曲之。每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言语生命,他们都有言说欲和言说权。教师要转变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回归作文教学课,作文理应是学生言语生命的文字展现,教师的作文教学要摒弃应试的枷锁,教者不是给框框条条教学生怎样拼凑造作文,而是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用心去发现并关注每一个写作主体生命的潜能和才情,顺应、庇护、唤醒、养护言语生命的成长,促成言语生命的美丽绽放。决不能在应试的桎梏下模糊了认识,误读了写作,忽略了主体,放逐了学生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二)地位——把作文教学从阅读教学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
众所周知,作文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现在语文教学的现实是:作文固然重要,我们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消极行为和不作为使得作文教学处于一种羞答答的地位——阅读教学的附庸,这是作文的尴尬,也是作文的悲哀。其实,阅读与作文在本质上不是一回事,有人认为阅读是写作的源泉,搞好了阅读教学就能搞好作文教学,这种假言推理是极端肤浅的。
因此,让作文教学从疲软、缺钙的泥淖中走出来,就必须给作文教学一个合乎科学理性的地位,要打破作文教学从属阅读教学的思想束缚,还它一个合理席位:一要高度重视作文在学生一生成长中的作用,虽然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专业作家,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是他们一辈子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当然能培养出作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二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的语文素养好不好,最终的旨归还是看运用,写作能力无疑是一项最佳的评估指标。因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无论在宏观计划还是微观具体操作层面,都要给予作文教学足够的重视,要有作文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不仅从量上,还要从质上保证作文教学。
(三)对策——有效作文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写作理论水平,要研读一些关于写作的专著,洞察写作的一般程序、机制和规律。同时,教师也要“下水”写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亲身体悟写作规律,品味写作甘苦,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特级教师王栋生说:“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和创造兴趣告诉学生……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教师的写作,以其清清使人昭昭,效果自然会好。而且,教师“下水”写作,并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刊登发表,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收获一种认可和荣誉;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创建一种浓厚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笔者从教语文时经常“下水”写作,授课班级写作风气浓烈,所带学生冯莎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磊睿等同学在各类作文活动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这与老师“下水”写作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