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有过一段很激烈的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论争,时至今日,语法教学已经由“淡化”沦陷到“淡出”的境地。
我们先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法教学的相关表述。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的第四学段阅读要求指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建议”中强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评价建议”中提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同时在附录部分给出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确定了一个适当的范围。
我们再看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以苏教版为例),其中涉及语法教学的内容微乎其微,只在七年级(下)、八年级(下)和九年级(下)三册中,以附录的形式安排了“语法简表”,并且没有纳入正常的教学课时要求,其形式和《语文课程标准》附录部分给出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基本没什么区别。
基于此,我们不难看出,现行教材基本没有语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语法教学的缺位,使本来就在探索中前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步履维艰。
第一,离开了基本的语法知识,无法开展学生和文本之间真正的对话。
阅读课文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使这个对话更加通畅,前提是学生能看懂要阅读的文章。这样的“懂”不是仅靠认识完3500个汉字就能解决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才可能理解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要表达的思想。
这里权且以《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为例阐述。
在课文的第7节,出现了很多长句,比如:“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理解这个句子,如果能有点单句分析的基础,就更容易读懂;如果学生没学过单句成分,教师也就无从讲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能糊里糊涂地一带而过。这样的文本对话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第二,离开了基本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无法展开。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的考试评价要求是“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现代汉语知识的积累,由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缺位,古文教学基本处在一个混沌的教学状态。首先是词类的问题。古文学习首先要明白词的最基本用法,比如“之”“为”,在不同的句子里的用法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词性不同。学习了古文,不懂这些,怎么能叫“理解”呢?就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如果没有基本的知识,也搞不懂,因为工具书也是在有了一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
除了词法,一个更令教师头痛的问题是句法,不掌握词法、句法等知识,是绝对不能通顺阅读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何陋之有?”(《陋室铭》)。
貌似很简单,只要告诉学生是“有何陋”就可以了,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还是会问:这“何陋之有”怎么就是“有何陋”呢?学《岳阳楼记》,学生也有同样的疑问:“吾谁与归”怎么就是“吾与谁归”呢?其实,只有懂了单句的一般结构,才能真正明白这个倒装结构。可见,正确解释就会牵涉汉语的语法问题。
然而,很多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只能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昏昏”。也许有人说:只要多背诵就可以无师自通,这种看法实际很片面。古人还是有一定的文言语法基础的,近代同样如此,比如鲁迅一进学堂就开始学“对对子”,这就是最基础的语法学习。相较而言,语法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欠缺。
第三,语法知识教学的缺位,使学生在语言运用题目的测试中屡战屡败,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在实际的操作中,不考语法是不现实的,因为语法是语言最基本的框架,离开了语法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只能理解为不直接考语法的名词术语,实际语法的运用还是考的。这就得用到基础的语法知识,而不能仅仅靠所谓的语感。请看下面这个试题:
依据示例,在“知识”“友情”“网络”等词语中任选一个仿写句子。
示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这样仿写句子的题型在今天的各级各类的初中语文考试中很常见,看似用几个相似的词就可以拼凑成句子,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仿写句子要求有两点:一是句子内容,二是句子结构,其中,句子结构是最重要的,而理解句子结构的前提就是基本的语法知识。就上述例句而言,“潇洒和风流”“灿烂和辉煌”是两个并列短语,“和”的前后是两个相同词性的形容词,只有这样模仿,才能符合句子结构的特点。学生当然不可能知道这里的秘密,即使有个别答对的,也是瞎猜而已,因为他们没有基本的语法知识,模仿的占多数。
学生虽然积累了很多的感性知识,却没有很好地归纳总结使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语言实践中缺少了一个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环节。学生只能以平时学到的少量文章来猜测试题的答案,自然错误居多。这样的挫折不是一次偶然,而是伴随整个学习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只能消磨掉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谈高效呢?
综上所述,语法教学的缺位问题不容忽视,初中语文语法教学需要加强。只有让学生拥有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学生才可能在新课程的春风里享受阅读的快乐,感悟语文的魅力,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才会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