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分类中,文学、历史、政治同属于文科。但若细细考量,它们之间又有着许多明显不同的特点,这在同一题材的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写作特点,叶圣陶曾这样说:“同是写岳飞,《宋史》和《精忠传》以及《少年丛书》,材料的性质及轻重也各个不同。《宋史》里写岳飞以历史的知识为主,教训、情味次之;《精忠传》里写岳飞以情味为主,教训、知识次之;《少年丛书》里写岳飞以教训为主,知识、情味次之。”[1]
创作这些作品之所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是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学科。具体而言,《宋史》属于史,它的本质特点为“真”,所以《宋史》写岳飞“以历史的知识为主”;《少年丛书》属于政治教育,它的本质特征为“善”,所以它写岳飞“以教训为主”;《精忠传》属于文学,它的本质特征为“美”,所以它写岳飞“以情味为主”。
为什么说文学的本质特征是“美”呢?
第一,“美”是作家创作目的的实现手段
作家的创作有一定的目的,但其创作目的是通过创作出具有美感的文学作品来实现的。有学者曾经这样指出:“文学的价值……是借助语言这个工具以唤起接受者的美感而实现的。一些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未必超过史书的记载,如果以有‘诗史’之称的杜诗和《两唐书》、《资治通鉴》相比,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与《顺宗实录》里类似的记载相比,对此就不难理解了。但后者不可能代替前者,因为前者是文学,具有审美的价值,更能感染读者。”[2]
第二,“美”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与阅读其它作品时往往有着不同的阅读目的。比如当读者阅读有关月亮的诗歌时,他所要获得的主要是一种审美体验而不是有关月亮的知识(后者显然通过查找天文学的资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文学作品的爱好者具有不同于常人的阅读体验,夏丏尊曾这样讲:“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3]
可见,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主要是怀着一种审美的而非求知或受教的阅读动机。
第三,“美”是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
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是看它的审美效果,而不是看它包含了多么渊博的知识,讲述了多么深刻的道理。中国文学史上曾经有过刻意追求后者的例子,如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曾追求过“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其结果是给宋诗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宋代的严羽曾这样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4]
可见,严羽认为对于诗歌来说评价其好坏的标准并不是书(即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知识)、理(文学作品中所讲述的道理),而是别趣、兴致,而后者显然是有关文学作品的美感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美”是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让我们很明确地知道“美”是文学的本质特征。章培垣曾这样说:“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则在认识上仍互有分歧。……这种分歧是在于对文学的审美特征的承认、重视程度。传统的文以载道、重道轻文的观念,固然是对文学的美感的否定或轻视,就是所谓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主张,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学审美特征的忽略……在理论上则将文学的审美特征降到了次要的地位。……朱先生(朱东润)把美和激情作为文学的基本;可以说这也是朱先生文学思想的根本点。……总之,在朱先生看来,‘绮纷披’与‘情灵摇荡’对文学而言实是缺一不可的。”[5]
在文学的阅读与写作中,认识到“美”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有利于我们把握文学的根本,更好地阅读并鉴赏文学作品,形成更好的阅读体验,并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对所读内容的借鉴,从而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注释:
[1]夏丏尊,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4页。
[4]严羽:《沧浪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5]朱东润:《中国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浮伟忠 河南郑州工业贸易学校地勘系 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