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教完一篇古诗文,我总让学生把翻译当做一次习作写到作文本上。窃以为此是创举,同事则认为我在偷懒。为了证明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近日从林林总总的文献中终于找到了佐证。
一.翻译与习作结合的依据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时,胡适在《中学国文的教授》文中提出“作文用翻译”后,得到了语文教育界的积极响应。1923年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作文中有“译文”练习,夏丏尊与叶圣陶的《文心》、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中均有翻译的作文练习。
夏丏尊在与叶圣陶合著的《文心》里又再次强调“借翻译来练习作文,是最切实的方法。我也想在作文课中叫你们试做几次翻译呢”。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尝试把翻译与习作结合起来,作为现有作文方式的补充。由此可见那时的教学理念还是很先进的。
二.翻译与习作结合的做法
胡怀琛的《作文研究》对古文今译作文法论述非常详细。文章中举出三种翻译方法:一是“照字句死译法”,二是“第一种活译法”,即“译的时候,将原文中不曾充分说明白的话,一齐补说得明明白白的”。三是“再有一种活译法,取原文的大意,有的改变位置;有的删去了;有的地方,也可加入一些。这样的译法,也可以说是改作。比第一种活译法要好,然比第一种活译法要难”。当然,翻译因文而异,读者又有所不同,可存在多种译法,分步训练。
(一)逐字逐句对译
尝试练习时,可以逐字逐句地对译开始,注意到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意动、使动等字词,还注意到判断、被动、倒装、省略句法,尽管次序有变化、语词有添加,但基本上比照着原文字词,把解释语连缀成文,比较直白、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古文字词及句法的理解,考试中的翻译练习往往以此为标准。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再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如果没有吃透原文字句,不知互文见义,就不是“死译”而是错译了。还有,如“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课本注释直译为“站在高高的庙堂上”“身处僻远的江湖间”,即使分别补说上意为“在朝廷做官”“不在朝廷做官”,也显得不足。这是借地点说地位,处境迥异而忧思不变。译文如能表现出这样的理解才能算通透。
或者也可以解释与翻译分离,解释专注于理解的正确、深切,翻译侧重于表述的顺达、感人,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收到作文练习的效果,读与写各得其利。
(二)通篇意译
如我教《诗经·蒹葭》时,给学生呈现两种译文:一是忠实于原文的字句结构,一是忠实于原文的主旨精神。
译文一: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译文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译文一是程俊英对《蒹葭》一节的翻译。全文都是按部就班,不改变语序、结构,照字句逐一译出。译文二是琼瑶作词、林家庆谱曲、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琼瑶改变了原诗的篇题和结构,将三节合成两节,并插入想象之词,情感的抒发更为缠绵。有些字词不落实处,有些字词尚能对号入座,但就翻译“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而言,算得上绝对的忠实。两篇译文各有写作目的,但是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加作者的表现力和读者的接受性而言,第二种明显胜于第一种。在出示两种译文后,我启发学生比较、揣摩,鼓励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创新,并把自己所得写下来,这样学生既巩固了古文翻译知识,又有了一次创作的体验,应是一举两得。
《文心》里介绍“把英文读本中的文字,一课一课地翻译。每译一课,自己默诵改窜”,达到“意义不背原文,而又像中国话”的目的,下的也是切实的语文功夫。今后,我会与英语老师沟通,齐心协力,跨学科,或忠实于原文字句结构,或忠实于原文主旨精神,尝试把英文翻译成白话文,这样不仅有利于阅读理解和作文表达的练习,还有助于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我们不正期待学生能在学习中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吗?
潘信华,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