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教学也是老师的“老大难”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平时教学时将作文化难为易。通过激发写作兴趣、引导观察生活、鼓励榜样、示范下水作文等方式引导学生由怕变喜,热爱写作。
关键词:作文 老大难 做法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一个‘老大难’。”许多学生提笔千斤重,总是感觉写不出东西,害怕作文,不愿意作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作文化难为易,让学生由怕变喜,下面是笔者平时教学的几点做法。
首先,兴趣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情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习兴趣是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并与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和词语。”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正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调动学生的情绪便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呢?在写作前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根据实际情况特设意境,触景生情如身临其境,就能使学生在受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产生相应的情趣,思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投影仪、多媒体、幻灯片等带着学生自然进入到相应情境中。比如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长江三峡》的视频,学生被三峡雄伟、险峻景象所折服,情绪高昂,都感觉身临三峡的美景之中了,所以写心里话,抒心中情也就感觉不那么难了。
其次,观察是基础。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要想写得好,就要有丰富的生活这一“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写人记事、抒情状物时,往往无从下笔,即使写了也只是泛泛而谈,而没有具体细致的刻画和描述,表现不出事物的个性特征,主要就是因为对身边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影响了写作思维的分解、组合、延伸,自然就写不出好作文。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在细致的观察中。”是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生活,没有观察就没有作文,优秀的作文必然孕育在周密的观察中。观察时要发挥想象,美妙的想象犹如闪光的珍珠,一篇文章串缀了这些珍珠,就能焕发异彩。观察,一是对大自然的观察。观花草鱼虫、山水日月,要对大自然充满感情,以美的眼光去发现这些美的所在。二是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只要留心,教室的布置、校园的环境、街市的喧嚣、家庭的温馨、邻里之间的各种悲欢离合等都能成为写作的内容。我们所处的时代,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如潮水般涌现,可写的内容十分丰富,只要细心观察、体味生活,就不会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再次,鼓励是动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达到目标的主观心理因素,要让学生把写话、说话训练当成自我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励说话、写话的欲望。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和学习目标教育,要让学生把自己的需要同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使之转化为具有一定效应的内驱力;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需要,使之转化为内在动力。通过组织班级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把这种需要和兴趣体现在教学上。如让学生办手抄报,人人都有动手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从搜集到写作到编辑到版面设计,精心办手抄报,其乐无穷。把平时捕捉到的新鲜事物、反映社会生活或离学生生活实践最近的事件写成文章,投到学校广播站、文学社或校外报刊社。学生的作品一经发表,同学们都争相阅读,老师适时加以阅读表扬,既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慢慢就喜欢作文了。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放在同学间交流,或将好文印发给同学家长,或把好文章在班中朗读并积极推荐发表。对那些写作水平低一点的同学,让他们也同样品尝成功的喜悦,对进步之处给予表扬,夸赞他们文章的闪光点,来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另外,布置作文也不能一概而论,应针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因人而异,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进步,获得成功,自然就减轻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感。
最后,“下水”是榜样。所谓“下水”,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一起看、听、说,抒发内心之情感;一起探讨作文之窍,拓展作文之路;同一要求的作文一起写,互相交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一个“难”字,找到一条路子。每学期,老师都和学生一起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起走出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写作中的“看”,包括观察、看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看自然万物等。“看”是感的条件,可许多学生看后就是感不起来。其原因是不会“看”,所以教给学生“看”的方法很重要。而教师与学生一起“看”,就可以解决“看”的问题,陪着学生看下去,一定有所收获。“听”就是听谈话。老师和学生一起听,是利用听到的同一内容,剖析自己怎样听、怎样想、怎样记,然后告诉学生怎样听,并与学生的听作比较,取长补短,使学生渐渐学会“听”。“说”指的是“看”、“听”后的讨论作文、口头作文。与学生一起讨论,阐发自己的观点、想法,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激情。师生共同作文是引导学生学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详略安排、表情达意的有效方法,共同作文可以使学生直接在老师的分析、同学的讨论中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亲自作文,在批改作文时,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或者干脆再勇敢一点,让全班同学阅读教师的作文,每个人都拿出批改意见来,个个参与发表争论,这样“下水”,能使老师与学生“以文交心”,教学相长,学生作文能力、分析评价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学生适时鼓励,并能身体力行,和学生一起并肩作文,那么,学生就会改变认为作文“老大难”的看法,由害怕作文转变为喜欢作文。
(苏中原 江苏省邳州市官湖中学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