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64

[ 汤晓明 文选 ]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 汤晓明

  摘 要:本文试探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论述语言文字规范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分析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现状,提出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 规范化
  
  2010年10月3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这年年底,受省语委的委托,金华市语委评估团对我省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高度重视。身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任教的学科与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密切相关,现结合教学实践,略谈一点关于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一、语言文字规范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选修课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提出了课程目标,其中第五条提到: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
  语文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都要靠规范、准确、鲜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现状分析
  
  1.师生使用普通话还存在一些距离
  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是语言规范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据对大部分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上一般都能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但在课外辅导、师生交谈时,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方言,或出现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串讲的情况,这与实现普通话作为“教学用语、工作用语、宣传用语、交际用语”的“四用语”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从普通话的应用水平看,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尚不能全部达到二甲等级标准,有的老师字音读不准,课堂上有时会有发音不正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参差不齐,有调查显示,高中学生之间交谈使用普通话的只占50%左右。
  2.汉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较为突出
  汉字规范化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组成部分,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教师应掌握熟悉汉字的各项规范标准,书写汉字必须准确规范。但在语文教学中,汉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教师在教案、改作、板书等方面会写繁体字、异体字,且字迹潦草、书写笔顺不规范。有的教师不注意字形规范,使用已被废止的简体字,如把“原价”的“原”写成“厂”字头,里面加一个“元”字,把“停车”写成“仃车”,有的干脆就是错别字,如“体”的右边写成上“大”下“十”。在使用汉字方面,许多学生的作文、随笔、答卷上的字让语文教师“大跌眼镜”,不注重汉字的规范整洁、字迹潦草、缺笔少画、常常写错的现象突出,个别学生模仿明星艺术签名,书写更是离谱。
  3.语言表达、文章格式不规范的情况屡屡出现
  用语恰当、无病错句、标点正确、格式无误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基本要求,但在语文教学中,却不尽人意。学生的作文、随笔、周记常有表意不明的病错句,标点符号也常常使用不恰当,文章格式不准确,特别是书信、便条、申请报告等一些常见的应用文,格式错误屡见不鲜。这些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有关。随着网络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网络交际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重要交际方式,一种以文字、数字、字母、图形相结合的独特的“网络语言”出现从虚拟空间向现实生活蔓延的趋势。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以“网络语言”为时尚追求,在作文、随笔中时常出现。网络语言向语言文字规范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1.学习贯彻国家法规,明确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等法规,依法施教。语言文字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文化知识的载体和交际能力的依托,因而是人的素质构成与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没有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一定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其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
  2.加强语文教师自身建设,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郭怀仁老师提出,语文老师要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的确,“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想搞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教师必须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语言文字,如在范读、讲解和板书、课件等方面做到发音准确,书写正确,使每个语文教师能够做到“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汉字”。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课堂意识,鼓励学生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像新闻联播、电视诗歌散文等节目,通过这些优秀的语言类节目,增强对普通话的感悟能力。同时,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每年一次的推普周活动,在校园、教室张贴宣传标语,开展毛笔字、钢笔字比赛,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3.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认真落实语言文字规范,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195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指示为普通话确定了明确的规范,提出在教学中要努力宣传并且推广使用普通话。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用普通话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运用普通话自由交谈的水平。
  语文教师应具备正确使用规范汉字的能力,熟悉汉字的各项规范标准。改作、板书、投影等面向广大学生的手写字,一律要使用规范字。教育部一位负责人曾经说:“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无论从使用汉字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方面考虑,写好字都大有裨益。近年来,许多省市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书写规范作了规定,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3-5分为止。2011年吉林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组组长张恩普在解答高考作文评分时曾说:“学生就应该注意语言运用上尽量准确,基本上做到文从字顺。因为我们看一篇文章,首先看的就是他的文字写得怎么样,作文书写应工整、清楚、匀称、美观。”教学中,要结合高考对汉字书写的考查要求,强化对学生的写字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用字规范意识和书写技能。
  语文教师要正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在2010年高考作文评改中,上海、广东等地许多阅卷专家通过媒体提醒,为保险起见,不建议考生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热词。上海规定“神马”、“伤不起”、“有木有”等网络热词都会被当作错别字扣分。笑脸、哭脸等网络符号在阅卷老师手下也将与错别字“一视同仁”。广东规定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写网络热词仍有可能被扣分,会被归入“用词不规范”之列。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网络语言给语言文字规范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对待网络语言,要加以积极必要的控制和引导,教育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要分清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要适合具体的语境,而不应随意滥用,使学生树立规范意识,提高鉴别语言文字应用美丑正误的能力和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中学语文教学[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2002.
  [3]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语言文字规范实用手册[Z].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黄中习.网络用语与语言规范[J].嘉兴学院学报,2003,(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Z].北京: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2000.
  [6]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N].教育信息报,2007.
  
  
  (汤晓明 浙江省武义县第三中学 321200)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的思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