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是一个秩序张扬而道德失范的年代,是经济腾飞而价值迷茫的年代,是物质丰富而精神缺失的年代,这种时代特征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思想动因。教学比赛引发了笔者对语文教学层面的肤浅考量,联系当今日益凸现的种种新的价值观,笔者期望能探寻出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相契合的价值取向。
新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表明,新语文教材更注重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主要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应试教育注重成功教学,大量繁复的机械训练,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流失。一味强调语文能力而不顾学生感受,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弊端的主要根源。
2011年5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有幸参加了南通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且获取了一等奖。欣慰之余,笔者分析了成功的原因就在于笔者将语文课堂看成了一种真实的生活。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指教师是学生性格的塑造者,这种塑造,是要以教师完善、健康的人格作为前提保证的。教师的个性特征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的精神面貌。美国1986年度国家级模范教师杜德说:“教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自己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一个当教员的,绝不能说我教英文或我教说话,实际上你所教的是人,是孩子们,这远比你教的是什么科目重要得多。”教师的爱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孕育和激发其巨大的创造潜力,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往往就是对学科教师的兴趣,很多学生热爱某种学科并由此选择人生道路,往往就是受了某位教师的影响。
比如在比赛过程中,笔者始终保持微笑,和善地迎接每一位进入教室的学生。“同学们,又是一个周末了,你们又可以回家看看辛苦劳碌的父亲,偎依在慈爱勤劳的母亲的怀抱了,我想知道当你见到父亲或母亲,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意呢?”笔者的问题提出后,时间似乎凝固了,学生没有一个人开口,更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回应。虽说只有几秒钟,但对于参赛者来说,犹如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煎熬。所处的境地让笔者只能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在短时间里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和接受,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乐于和他们交流与合作的。没有爱的课堂也就没有了教育意义。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爱的滋养与幸福的洗礼终至实现智慧的传递。
笔者在课堂上变换着不同的节奏进行着教学,在座的学生一个个不由自主地跟着笔者的教学设计,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的气氛也渐渐灵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开始显示出多变而角度各异。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让同学们齐读课文《散步》的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互相交流探讨一下,再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笔者在学生朗读之余,借机靠近了最后走进来的眼圈发红的女生,因为自进入教室后,她始终没有抬过头,只是低着头记笔记。笔者轻轻地碰了一下她的肩膀,她竟猛地站起来哭了,笔者被眼前毫无预料的举动吓坏了,评委们也惊呆了。“看来此时这位女同学必有很大的委屈和心事,让大家一起来听听她是怎么解释的好吗?”女同学抽泣着抬起头看着笔者信任与鼓励的眼神,带着颤抖的语气回答:“谢谢老师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其实真情最可贵!父母也好,朋友也好,只有学会相互理解,相互爱护,学会对生命真谛的把握,让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暖,充满幸福,这样的社会才会变得和谐。其实在来到课堂之前,我的心情很坏,似乎是被遗弃的孩子,被人鄙视或嘲笑。而此时的我,觉得就像是跟着文中一家人在散步,并且漫步在自己开阔的心坎上了。”全班响起了掌声。课堂上顿时充斥了欢乐轻松的气氛,从文本中延伸的亲情充满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课堂在自然与轻松的氛围下继续着,每一个学生都在体验着生活中的真实,与文本《散步》中的一家人共同回味着温情,传递着爱,领悟着生命对整个世界的意义。原来,地上的路不只是简单的直路和弯路,到达目的地的路也不止一条,所谓捷径就是知道万千条路中自己该走哪一条。
与其说笔者参加了一次教学比赛,不如说是演绎了一次生命的真实,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验到了生活的真实。一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而唤醒他们学习的意识,则是每一个老师最应该记得的事情,也是做好一名教师的最重要的技能。
语文教学在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认知能力;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审美能力。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真实,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用语文教学中的真实情感贯彻人文教育,既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不失鲜明的时代感,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把握其精神内涵,既培养学生个人奋斗精神,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除发挥学科教学本身的优势外,还应该发挥语文教师自身的作用,让教师做一些有益的尝试。笔者坚信,应始终要在学生心里播撒爱的种子、生命传承的意义。社会发展到今天,“传道授业解惑”必然要被赋予更新更高的内涵,笔者愿意用一生去学习,去践行。
(周萍 江苏省南通市唐闸中学 2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