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62

[ 田薇薇 文选 ]   

善良的讴歌 无声的谴责

◇ 田薇薇

  摘 要:《老王》通过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老王与杨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挖掘了蕴藏于小人物身上的真善美,讴歌了人间真情,深情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善良的呼唤和对动乱社会无声的谴责。
  关键词:主旨 善良 苦难 反思 控诉
  
  苏教版新课标的课文《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讲述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个人力车夫老王与杨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讴歌了蕴藏于小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作者表达了对弱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善良的呼唤以及对动乱社会无声的谴责。
  
  一、在特定的年代两个善良人相互取暖的故事
  
  老王的善良,文章中随处可见。“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不仅如此,文本还写了杨绛一家人的善良,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的生活上,老王的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这种善良一直延续到了后辈的身上。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写了两个善良人的故事,是在特定的年代两个善良人相互取暖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杨绛钱钟书夫妇被划为“反动学术权威”,游街、下放菜园、打扫厕所、剃阴阳头……人人可以起来欺凌、戏侮。连亲女儿钱媛要见父母都要先在院外贴批斗划清界线的大字报,然后匆匆见一面又得匆匆离开。夫妻都被下放,在干校里,没能拿工资,要接受劳动改造,被批斗,被定为“特务”“反动权威”,甚至作者自己说“人人可以起来欺凌戏侮”,这样的处境应该是十分艰难的。老王和杨绛都是游离于“组织”之外的人,在那样的年代,“组织”是一个特别耐人寻味的词语。老王没能进入“组织”,而杨先生则是被“组织”所遗弃。他们就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被社会的温暖出卖,彼此用微弱的光照亮他人,温暖自己。杨先生用看似平平淡淡、沉定简洁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讴歌了苦难中人性的至善与至美。
  
  二、表现了知识分子对苦难的反思
  
  文章中最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使作者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对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
  怎样理解这种愧怍的心理呢?在《祝福》中,有不少人倾听祥林嫂的苦难是为了从中获得满足,就是接受过新知识新思想的“我”在面对祥林嫂的苦难时选择的也是逃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同情与怜悯。老王扶病也要上“我家”来,哪怕卧床不起也要托人传话,因为老王知道在这人世间还会有人惦记他、理解他、尊重他。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感受到人的尊严。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不仅仅是报恩,更是出于对人间温情的渴望,让老王拼着余生的力量来到“我家”。一个人,对世态炎凉感受愈深,就愈能体会到善良与关怀的珍贵。可以说最后一句又是作者对当时那个特定社会环境的反思,对善良社会和善良人格的呼唤与渴求。
  杨绛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混乱年代。她在追忆混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让我们感觉到的是她对人性中善的信任。或者说,因为自己的善良,她忽略了苦难,看到了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因为知识分子的幸与不幸不能够仅仅以生活水准来衡量,不幸对于不同的人含义是不一样的。杨绛是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因为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是不幸的,但在灵魂上依然善良朴实有情义。
  “文革”的苦难毁掉了许多人,暴露了人性的卑劣,但苦难也锤炼了人,促使人思考苦难,担当苦难。《老王》让我们看到了杨先生的纯真,这种纯真是洞悉人性的纯真,是经历了苦难之后真正的从容淡定。
  
  三、含蓄地讽刺与谴责了黑白颠倒的年代
  
  文章开头两处不起眼的交代如经常坐车和当丈夫生病之时却不敢坐,暗示了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社会处境。“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把人与货物平等,把人变成非人,把最清醒的知识分子,变成最麻木最没有知觉的货物,这就是那时的社会状态。虽然在杨绛的笔下含有幽默调侃的味道,我们读来却倍感沉重!因为对这些知识分子来说,任何物质的匮乏,都抵不上精神的残缺。那个时代不仅带给人物质上的摧残,还给人精神上的压迫,剥夺了他们精神的舒展和思想的自由,剥夺了他们做人基本的尊严,是个“人人自危”的变态的社会,没有理性和尊严,是一个恶的年代。
  作者写老王的善良,是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之下,这绝不仅仅是对善良的肯定,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很多人因为无耻揭发和检举地,从牛鬼蛇神一下子变成了红色干将。而老王也尽可以欺负这些牛鬼蛇神们,给自己增加一点运“货”的资本,可是他没有。或许正因为固守着自己善良的本性,所以无以为生,所以走投无路。而这只能是那个社会的耻辱!一个真正善良、努力的人,像老王这样艰难地生活,最后蝼蚁般地死去,应该是这个社会的耻辱,是对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的讽刺与控诉。作者同情老王,实际上是讽刺那个社会,讥嘲它的黑白颠倒。老王的悲剧实在不是老王个人的悲剧,甚至也不是善良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田薇薇 江苏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221004)

善良的讴歌 无声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