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38

[ 程仁君 文选 ]   

佛道思想与诗歌文学的交融

◇ 程仁君

  摘 要: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不少作品流露出浓厚的佛道思想,它们与文人个体的人生境遇有关,同时,又与社会思想一致,在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佛家 道家 思想 文学
  
  一、传统中的佛道思想
  
  1.佛道思想核心
  佛教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提倡生灵平等。道家思想的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的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著有《老子》。道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它强调“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一是指天地之‘始”,而更重要的是指“天”和“人”的运动规律。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它们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2.两种思想下的人生态度
  佛家的中心思想是要人在世的时候多做善事,以求积累因果业力,有个好来生。佛家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即思过去所作,评定自己的行为,确定自己的准则;做现在应做之善事,反思过去所作,把自己的准则导向善的一面;确定未来所作,把握现在,反思过去,憧憬未来,多行善事,积累因果,则可使未来无恙,心态自然顺服,平淡自如。佛家讲求的是唯心,认识自己,使心境大自在,大明镜,淡定自然,不嗔、痴、怒等等。
  道家学说的核心是老庄思想。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符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规律,人生无须由天主宰,更无须由人安排,一切要顺应自然,只有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才能得到无限的自由。庄子强调消除名利,“削迹捐势,不为功合”。庄子明确主张天人合于自然,合于道。天人之所以能够相合,就在于“道通为一”,“以天合天”的实质就是人之自然与天之自然相合为一。而要达到“道”就要“无待”,抛开知识和贪欲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庄子在深沉喟叹生命短暂的同时又对现世生活、生命积极肯定,从而极强烈地表达出要从这种生死大限中超脱出来的情感。庄子所追求的自由像“相忘于江湖”的鱼那样,怡然自得地在江湖中自由邀游。这是一种内在的超越,一种心理上的超脱。因此捐弃功名,淡泊名利,归隐山林,以求得与自然的贯通与融合,就成为不少仕宦在受到官场打击、失意时的人生选择。
  
  二、佛道思想对个人发生影响的原因
  
  1.人在困境中,寻求思想上的支撑点
  政治的打击、人生的磨难、环境的改变,使文人个体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际遇看,士人们在年轻时接受了儒家思想,本欲“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统,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在经过一番奋斗,或在人生道路上遭遇不测,或在宦海生涯中蒙受打击,一夜之间命运遽转,挫折失意之际,道家的返归自然、追求解脱的主张就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使他们蔑视权贵,敝屣功名。而道家秉持的逍遥齐物的人生哲学及超然于物外的人生态度,又有助于安慰甚至抚平他们被创的心灵和抑郁的情怀。此时的道家思想,对在仕途和官场遭遇坎坷的文人和官吏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但一遇机会,被重新起用,他们马上会转变人生态度,去“保民而王”,重新祭起儒家学说,义无反顾地走上修、齐、治、平的道路。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另一方面,由于佛学义理强调外界的虚妄,使人在事业受挫、理想幻灭时,通过反省来扫除忧郁,而在宠幸加身、志得意满时,亦要通过自省感悟出人虽在尘世之中,依然要做到心超然于尘世之外,做到宠辱不惊、进退从容的地步,方能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
  2.社会的思想基调作为基础
  社会崇尚宗教思想成为一种风气,对个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晋时,“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世称“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诸人,则与何晏、王弼又不尽相同。他们不拘礼教,超尘拔俗,崇尚老庄,他们宣扬道家的清虚无为之道,所以当时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玄学之风兴盛。唐朝统治者自称其为李耳后代,利用道教来抬高自己的门第,以抗衡门阀势力的挤压。他们给道士极高的地位,有时甚至将道教排在儒、佛之前,为道教的发展提供政治上的保障。同时,佛教在唐代亦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禅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将其教义深深楔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土壤之中,使其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宋代,相当多的朝廷重臣和文坛领袖热衷释典,栖心禅寂,据《五灯会元》、《居士分灯录》、《居士传》等典籍记载,位至宰辅的就有富弼、赵扦、张方平、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吕公着、王安石、吕惠卿、苏辙、张商英、吴居厚、张浚、徐俯、李纲、李邴、钱端礼等等。此外,北宋后期的文坛泰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也与佛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上层阶级,取较为理性的态度看待佛教,保持理性进取,从先天至善必性角度推动禅学与儒学的统一,引申出忠孝节义、忧国忧民的共同理念,宋代士大夫文人与佛门关系密切,他们对佛教思想产生浓厚兴趣,是整个时代的风尚。
  
  三、佛道思想影响下的文学作品
  
  在历代文人文学作品中,佛道思想无处不在,使中国文化教育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下面笔者仅就诗歌作一简单例析。
  1.崇尚自然退隐山林之作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师云雾,赤亭无淹薄。潮流触惊急,临圻阴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粱壑。涛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平生协幽期,沦蹁刚徽弱。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宿心渐申写,乃事俱零落。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谢灵运在这首《富春渚》中表达出希望能够从自然山水中另寻一个心理支撑点,用以支持自己以后的价值、行为,从中流露出努力顺应自然隐居逸世的思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也在诗歌中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诗人虽然在用“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来劝慰“不得意”的友人,道出的却是个人的苦衷和隐逸的志趣。此类诗歌,不胜枚举。
  2.清心寡欲,寻求空灵之作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的这两句诗最能契合“清心寡欲,寻求空灵”这八个字了。“荣悴选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谢灵运《过白岸亭》这首诗中,“抱朴”二字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谓抱着最朴素的态度,无私无欲,即保持本真的意思。
  3.“悟空”之作
  “悟空”即成为参禅悟道者孜孜以求的终极境界,在文人诗作中屡屡可见。王维的山水诗中借景悟空的篇章比比皆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秋夜曲》)“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汇流天地外,山色有空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翁与山翁。”(《汉江,临洮》)“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在所有的“空”中,一切的怀疑彷徨、急躁紧张、焦虑烦恼均可置于身后,所有的功名、利禄、恩怨、荣辱、毁誉都消逝在自然美景之中。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空幻色彩在他的作品中愈发显得浓厚。苏轼有一首《西江月》,上片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其间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反映出作者遭贬之后的苦闷心情。起句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暂,饱含对于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三、四句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慨时光易逝,叹壮志难酬,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引起的人生惆怅和无法摆脱的烦忧之情。
  
  (程仁君 湖北省黄冈市鄂东职业技术学院 438000)

佛道思想与诗歌文学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