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费县方言的“行”是一个多功能语气词,可表弱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还可用于标记话题。“行”与汉语其它方言的语气词存在地域上的对应关系,它来源于历史上的语气词“好”。
关键词:费县方言 语气词 “行”
费县位于山东省南部,隶属于临沂市。费县方言属山东方言的西鲁片,就整个官话方言来讲,属中原官话区。
费县方言的“行”[xaŋ0]是一个多功能语气词,可表弱疑问语气,记为“行1”,也可祈使禁止、提醒、嘱咐、告诫等情态语气,记为“行2”,还可用于句中,起话题标记作用,记为“行3”。
一、“行”的功能用法
1.“行1”的用法
(1)用于是非问句,常用来提出建议,征询听话人的意见,表示一种商量的语气。如
1)——咱吃了饭再干活行1?——不行[xiŋ51],得先干活再吃饭。
2)——俺先走了行1?——走吧,路上慢倒点儿。(路上慢着点儿)
3)——干了半天(的活)了,歇歇行1?——歇歇吧,你也累了。
有时,行1表示要求听话人再次进行确认。如:
4)——咱就这样说下了,明天都去行1?——好,都去。
例4)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已有某种共识,只是要求听话人予以确认,其疑问的语气更弱。
(2)还可用在是非问句构成的反问句中,如
5)你打了他,你就上天了行1?
6)年轻的就该让倒年老的行1?
例5)、例6)“行1”传达了说话人不满的情绪,但反问的语气不强。
(3)有时候用在句末表示请求,如:
7)麻烦你给看俺一下车行1。
8)你再等几分钟行1,我一会儿就回来。
(4)有时用于句末,有“是这样的吧”的意思。主要表示要求得到证实,说话人已经对所说事实、情况、意见有个看法,询问只不过是为了证实一下。如:
9)这几天天天都停电行1?
10)你去过北京来行1?
(5)行1还可以表示一种肯定的测度语气,说话人已有某种推测、估计,同时希望听话人给以肯定的确认,如:
11)他是从黑龙江来的行1?
12)这根鱼得有三斤沉(三斤重)行1?
2.“行2”的用法
(1)“行2”多用于祈使句句末,表示提醒、嘱咐、告诫、劝谕等情态语气。如:
13)过马路注意倒点儿行2。
14)晚上早点睡行2。
15)你可别打牌赌钱了行2。
3.“行3”用法
“行3”用在句中,提起话题,具有话题标记功能, 如:
16)我行3,我是不去的,别指望我给你们干。
17)那些车行3,可要锁好唠,这合儿可是贼多行2。
18)为了你行3,我可什么都搭上了。
二、语气词“行”的地理类型对应
从语言地理类型学的角度看,费县方言的“行1”和“行2”与其它汉语方言区的语气词存在着语言地理类型上的对应关系。
1.与郯城方言的“哈”和“行”的对应
郯城与费县相邻,同属中原官话。
(1)与“哈”[xa0]的对应
颜峰指出郯城方言的“哈”常用在陈述句末,多表示一种征求对方同意、确认所说的事实正确的语气,目的不于询问对方,而在于确认。[1]如:(例句取自颜峰文)
19)你是昨个来的哈?—哎,是的。
20)他上年没上您这来哈?—是没来,今年也没来!
21)你答应要给我买一件棉袄的,哈?—买,就去买。
(2)与“行”[xaŋ0]的对应
郯城方言的“行”用在祈使句的后面,表示催促、命令、禁止的语气。如:
22)你在学校里可要听老师的话行!
23)快把钱还给人家行,别叫人家说咱!
24)这间屋任何人不准进来行!
有时也用在句子中间,起停顿的作用,引起对方的注意,类似于话题标记。如:
25)我跟你说行,明个一定来!
26)他要是不听你的话行,你就别理会他了!
显然,费县方言的“行1”与郯城方言的“哈”对应,费县方言的“行2” 和“行3”与郯城方言的“行”对应。
2.与成都方言的“哈”的对应
成都方言语气系统也存在一个表较弱的疑问语气的“哈1”,同费县方言的“行1”、郯城方言的“哈”都有相同的语法意义和句法位置,[2]如:(例句取自张一舟《成都方言语法研究》)
27)我们吃点饭再去哈1?
28)我先走倒,不等你啦哈1?
成都方言还有一个表提醒、嘱咐、告诫等语气的“哈2”,和费县方言的“行2”、郯城方言的“行”相对应,都用于祈使句中,位于句末,而且都可用于句中词语之后表停顿,其类似话题标记的作用。如:
29)过马路注意倒点儿哈2。
30)你排的轮在后头,不要到前头去卡哈2。
31)这话我没说过哈2,你不要栽到我脑毂上。
32)我哈2,是不得去的吆,不要指望倒我。
3.与湖南祁东方言“好”的对应
蒋骥骋指出,湖南祁东方言用“好”作语气助词,可表祈使、劝戒。[3]如:
33)慢点走好!
34)莫听别人的闲言碎语好!
很明显,费县方言的句末语气词“行1”、成都方言表的“哈1”、郯城方言的“哈”与湖南祁东方言的“好”有着比较一致的对应关系。
4.“行”与台湾客家话的“[ho]”对应
台湾客家话的“[ho]”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问话者心中对肯定回答的期望[4],如:
35)佢是你的同学ho?
36)你已经是大学生了ho?
钟荣富解释说“客家话ho表示问话者希望得到肯定之答复”,这与费县方言的“行1”的语法意义是对应的。
从共时上看,现代汉语方言的“行”、“哈”、“好”以及台湾客家话的“ho”具有功能用法上的严整对应关系,应该具有相同的历史来源,他们都和历史上的“好”存在渊源关系。
三、从“好”的历时源流看语气词“行”
关于语气词“好”的用法,蒋绍愚、孙锡信等都论述过,其历时过程也比较清楚。
1.“好”的历时发展
(1)“好”在唐五代的用法
“好”作为句末语气词,在唐五代《祖堂集》中,表祈使和禁止的语气,常和“须”、“莫”搭配使用。(例句取自以上几位先生,不再表明)
37)亦须著精神好!
38)惭愧!大须努力好!
39)鼓山云:“莫无惭愧好!”
“好”字祈使句表达的语气较为委婉,当它用在肯定性祈使句中可表达希望和建议的语气,用在否定性祈使句中可帮助表达劝诫的语气。
(2)“好”在北宋时期的用法
北宋时的禅宗语录中,“好”多用于否定句,表命令、劝谕、商量、希望、提醒、催促、禁止等祈使语气词,如:
40)诸上座彻底会取好!莫虚度时光。(《景德传灯录》)
41)且道:“把定好!放行好!三十年后缝人不得错举。”(《圆悟佛里禅师语录》)
42)且莫作盲聋痷哑会好。(《碧岩录》)
(3)“好”在元明时期的发展
蒋绍愚在《<祖堂集>词语试释》认为《祖堂集》中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啊’有关的,不是‘後’,而是‘好’。[5]
“好”作语气词的用法仅见于五代和宋代,元代以后便消失了。据孙锡信分析,“好”的用法和宋元时常用的“呵”相应,唐五代和宋代的“须/且/莫……好”可与宋元时的“须/休……呵”对应,如:(例子为孙锡信所举)
43) 莫呓语好。(《祖堂集》)
休用忙呵。(杨无咎词)
44) 也须相悉好。(《景德传灯录》)
何须自开呵。(《紫云亭》第三折)
45) 人间憔悴好。(刘辰翁词)
家里快活呵。(《老生儿》第一折)
“好”用于禁止、命令等祈使语气较多,用于感叹语气较少,而“呵”既用于祈使语气,也用于感叹语气,元代后用于感叹居多。
据孙锡信考察,“後”作语气词最早见于晚唐五代、宋、元时仍沿用,明代已不见;“呵”见于宋代,元代运用甚多,在表语气间歇和假设方面“後”与“呵”相通。[6]语音上,很可能“呵”是“後”音变而代兴的语气词。
宋以后产生的“呵”从用法上兼备了“後”和“好”的用途,即“後”与“好”统一于了“呵”。
表一: 语气词“後”“好”“呵”历时情况如下表:
晚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现代方言
後 + + + +
好 + + + 好/哈/行/ho
呵 + +/阿 +/啊 +/啊 可(济南方言)①/啊
注:阿表示元代“呵”字形又作“阿”,不过“阿”的用途比较狭窄,一般仅作呼语之后。
罗骥认为,从语音看,“哈”在《广韵》为晓母麻韵,“好”为晓母豪韵,只比“哈”多了个韵尾,这个韵尾脱落不是没有可能的。认为四川方言的“哈”的前身可能就是北宋时的祈使语气词“好”。[7]
2.“行”的发展过程推测
从共时的地理类型的对应关系和“好”的历时发展来看,费县方言语气词“行”与其存在渊源关系,其发展过程可拟测为:
好→ 行2→行3
↘行1
费县方言的“行2”继承了“好”的祈使功能和用法,进而“行2”发展出话题标记的功能“行3”。“行1”弱疑问语气,也是从“行2”的创新发展而来,这一过程经历了强祈使语气到一般祈使语气,经语言主观化,渐而发展出弱疑问语气。
四、“行”的语音解释”
历时上推测“行”来源于“好”,语音上看似解释不通,其实从共时上看,费县方言的语气词“行”和“好”存在一个音变的桥梁,即“好”在“好好”中[xaur]音变(儿化)为“行”[xaŋ]。
“好好”[xaur xaur]做状语,表现为副词的功能,表示劝戒或希望某人一定要用心努力、认真地做某事的意思。在费县方言中有两种读法,习惯上,带“的”[ti]时读为[xaur xaur ti],带“倒”[ti]时读为[xaŋ xaŋ tau],例如:
46)好好[xaur xaur]干,别偷懒
47)你可要好好[xaŋ xaŋ]开车挣钱行2,别老是喝酒,赌钱。
48)以后你可得好好倒[xaŋ xaŋ tau],别东一天西一天的瞎混。
“好好倒”有时可不到“倒”,如
49)你好好[xaŋ xaŋ]在家里呆倒,哪里也别去。
“好好”既读为[xau xau],又读为[xaŋ xaŋ],其语音变化是以语义为条件的。
“好好”的语音变化符合音义相生律的一种类型即“因义生音”,也是常用词的词义分化、引申、转移之后引起语音的变异,也就是历来所谓的音随义转。
从音变的角度看,“好”[xau]儿化后,变成[xaŋ],音理上也能解释通,“好”儿化后,由于翘舌的作用,韵母[au]发音部位容易向后推延至喉部,所以音变为[xaŋ]是可能的。
五、小结
从方言间的比较和历时追溯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汉语方言的“行”、“哈”、“好”以及台湾客家话的“[ho]”的前身都是唐宋时期表祈使的“好”。湖南祁东方言的“好”是近代汉语表祈使语气的语气词的“好”的保留,台湾客家话的句末表期望的语气词“ho”也是近代汉语的保留,四川方言的表祈使和期望的“哈”是“好”在方言中的音变,费县方言中表祈使和期望的“行”是“好”因儿化的音变情形,郯城方言中的“哈”和“行”表明一种共存状态。
注释:
[1]颜峰:《郯城(重坊)方言研究》,苏州大学研究生论文,2003年。
[2]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成都方言语法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
[3]蒋翼骋:《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钟荣富:《台湾客家语音导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年版。
[5]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7]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魏金光 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 563002;湖北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43007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