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36

[ 许长安 文选 ]   

《论语》研究的精品

◇ 许长安

  当前,国学大兴,读经盛行,传统文化受到空前重视。儒家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论语》则是儒家经典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自从《论语》问世,千百年来,注本、集解,汗牛充栋。近年来,正式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译本、选读,也不计其数。就笔者所看到的,许锡昌著的《论语精华研读》(下称《研读》)可说是最好的一部,其可称道之处起码有以下几点:
  一是撷取精要,解读精详。《论语》20篇,每篇若干章,共约500章。《研读》撷取259章,为全书的二分之一,都是一些精要的章节。这些章节,大多是千百年来传诵不辍、影响深远的精华。可以这样说,读者只要把这259章读通,《论语》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也就基本掌握了。
  不仅如此,《研读》对每一章的解读十分精详,每章都包括“说明”、“原文”、“注释”、“译文”、“提示”五个部分。“说明”揭示各章的主题思想;“注释”详细解释各章的字、词、句;“译文”把深奥的先秦古文译为现代白话文;“提示”指出各章应当引起注意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五个部分全方位、多层面解读各章的内容和实质,帮助读者读懂、读透。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论语》读本,多半只有简单的注释和译文,不便自学。而《研读》完全可以自学,不用老师讲解也能读懂、读透。这是《研读》胜过其他读本的地方。
  二是注释精当,译文精确。《研读》的注释不但非常详细,而且非常精当。对于每个字、词、句都做了十分精确恰当的解释。其独到之处是做到“三力求”、“三力避”,这就是:在释义方面,力求抓准古义,力避望文生义、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义的弊病;在语法方面,力求抓好特殊句式,力避任意断句、译释不准确的弊病;在典章制度方面,力求抓好涉及古代制度、风俗、习惯的解释,力避因不明古代典章制度造成错误的弊病。这些做法,整部《研读》俯拾即是。例如《学而》第十章(1-10)中对“温、良、恭、俭、让”的解释,一般都把“俭”解释为“节俭”。但《说文》解释的本义是:“俭,约也”,“约,缠束也。”缠束就是约束、节制。所以《研读》的注释是:“俭,行为节制,不放纵。”这就是《研读》注释的精当之处。
  由于注释精当,因而《研读》的译文相当精确。例如《泰伯》第九章(8-9)“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表现了孔子愚民政策的思想。有人为了替孔子开脱,重新予以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研读》认为,这种标点,违背了使令动词“使”字后面不能点断的基本常识。孔子是圣人,他的思想是伟大的,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也有瑕疵之处,但瑕不掩瑜,我们大可不必为圣人讳。《研读》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做了实事求是的断句翻译,显示《研读》译文的精确。
  三是说明精炼,提示精彩。《研读》259章,每一章开头都有一个“说明”,这个“说明”的突出之处是用短短的一句话概括指出这一章的主题思想。例如《学而》第七章(1-7)的“本章强调衡量学习最重要的标准在于完善道德”。《为政》第一章(2-1)的“本章表达了孔子治理国政应将道德教育摆在首位的思想”等等。这种高度概括,浓缩了孔子的思想内涵,对于读者理解孔子的思想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各章都有一个精彩的“提示”,或对孔子的思想作深入的分析,或对儒家和法家的学说进行比较,或联系其他章节作融会贯通的解读,或联系当前的社会现象指出值得借鉴的地方。
  《研读》每一章的“提示”都对孔子的言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深刻领会孔子的思想。例如《阳货》第二十五章(17-25):“唯女子与小人是难养也。”“提示”指出:这是“孔子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鼓吹男尊女卑,带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的倾向”,接着进行深入的分析:“应当说,在现实生活中,不论男女,对他们亲近,就受宠而骄;对他们疏远,就心存怨恨,这并非个别现象。尤其是古代女子,因与外界接触少,社会地位低下,缺少必要的教育,更易于犯上思想落后、心胸狭窄的毛病。而孔子当时的社会结构,是以男性为中心,孔子自然站在男性中心的角度来说话。他并不是对女子特别有偏见,而是历史和社会的局限性使然。今天我们提倡妇女解放,‘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权主义’的兴起,孔子的错误言论必遭批判,也是很可理解的。”
  “提示”还多处对儒家和法家的学说进行比较分析。《为政》第三章(2-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提示”指出:“儒法思想的对立,孔子在世时已经出现。儒家主张以道德与礼教来约束百姓,法家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来约束民众。德治侧重于心,着力于心灵的感化;法治侧重于身,着力于肉体处治。”“提示”认为:“中国的政治,历来都是德治、法治兼而用之,很难说谁优谁劣。”这样的“提示”可以让读者对儒法的对立有个正确的认识,对传统文化有个全面的理解。
  “提示”还经常联系其他章节进行解读。《子路》第六章(13-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示”引用《颜渊》第十七章中孔子回答季康子的话:“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指出:本章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论述,表达的是同一个道理,即强调政治领导人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这种联系,各章前后呼应、融会贯通,使分散的语录成为一个整体,凸显孔子完整的思想体系。
  联系当前,重视借鉴,也是“提示”的一个重要方面。《学而》第六章(1-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提示”指出:“欲精通学习之道,当从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当前各级学校开设德育教程,当视为传承的是儒家的传统。”传承传统文化,目的是为现实服务,在这方面,《研读》也是做得很好的。
  诸如此类的“提示”是这部《研读》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这部《研读》的一大创造。
  书后还有一个《论语精华研读》的“说唱”教学,借助“顺口溜”这个传统的说唱形式来辨析同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生动有趣,是普及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尝试。
  锡昌先生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五十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古代汉语有精深的研究。这部《研读》是锡昌先生的精心之作,虽为教材,但学术性强,堪称《论语》研究的精品。
  
  (许长安 福建厦门大学中文系 361000)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研究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