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22

[ 刘春 文选 ]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与贾宝玉出场描写之比较

◇ 刘春

  摘 要:《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借黛玉的眼睛,第一次描写了贾府的环境和众多的人物。作者安排人物出场极富匠心,描写方法多样。文章对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进行比较研读,指出作者对两人的出场描写都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都通过黛玉的心理活动和观察进行描写,都通过本人的言行直接表现人物性格;同时,对王熙凤运用了寓贬于褒的手法,而对贾宝玉却运用了寓褒于贬、欲扬先抑的手法,从而准确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关键词:王熙凤 贾宝玉 出场描写 比较研读 性格特点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用书《语文》第四册选编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入京都”。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随黛玉的行踪,借黛玉的眼睛,渐次推出了一位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美的艺术世界。作者写贾府人物,出场顺序安排极富匠心,刻画人物手段多种多样,对众多人物的写法决不雷同。尤其对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出场描写,浓墨重彩,着意渲染,写得特别精彩。研读课文,我们将作者对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出场描写进行比较,发现写法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恰到好处地刻画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一、出场描写相同点
  
  课文对王熙凤与贾宝玉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其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作者写王熙凤的出场是在林黛玉拜见贾母及众人后谈论黛玉的病情和吃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宝玉的出场是他“庙里还愿”回来,黛玉在贾母处吃过晚饭后谈论读书时,“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这两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人物出场值得期待。前者“人笑声”使凤姐风风火火、张狂的个性活现眼前。正如脂砚斋本旁批曰:“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非仙助即非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而贾宝玉出场的“脚步响”则体现了男孩子的特点。
  2.通过黛玉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由于凤姐和宝玉人未到,声音先到,这就使初到贾府的黛玉产生了心理期待。前者黛玉纳罕:“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作者用林黛玉惊奇的心理加以烘托,用他人的恭肃严整来加以反衬,凤姐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也显出了她在老祖宗面前受宠有权的特殊地位。后者黛玉心中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黛玉有此想法是听了先前王夫人的“嘱咐”和她母亲常说的话,认为宝玉一无是处,因而害怕见到这个“蠢物”。此处,作者也为我们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宝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3.通过黛玉的观察进行刻画。在本回中,林黛玉是一个线索人物,因此贾府人物的出场主要是通过她的眼睛来进行描写。作者通过黛玉的眼睛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王熙凤。首先是服饰描写,作者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上穿”、“下着”)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装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接着描写她的容貌,着重从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了在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狡黠的本性。贾宝玉出场后,通过黛玉的客观观察,心中的疑虑一一揭开。特别是第二次上场的宝玉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在她眼里宝玉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从而产生了亲切感。这暗示着她才真正懂得宝玉,她才是宝玉的知音。对于贾宝玉这个内在充满了矛盾,又和外在“正统”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在世俗眼中,必然呈屈光不正的显像。即使在父母的眼中,由于卫道者与叛逆者的矛盾,其道德观、是非观,决不能一致。
  4.通过本人的言行表现性格特点。如果只通过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想来写凤姐和宝玉,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他们出场之后,作者通过他们本人的言行来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表演,别人都成了陪衬。她见黛玉先是恭维——因为她知道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对黛玉问这问那,关怀备至。问黛玉是一种口气,问婆子又是另一种口气。回王夫人的话,彼此心照不宣,一切都是讨贾母欢心。作者以一枝生花妙笔,在短短一个片段中,把王熙凤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特征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表现了出来,也揭示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再看宝黛初会的场面,彼此都感到很熟悉。宝玉细细打量黛玉,问黛玉读书、尊名、表字,当得知黛玉“无字”,又送黛玉一个表字“颦颦”,可见,宝玉一下子就把握了黛玉那一种忧郁的悲剧性格。当探春笑他杜撰出处时,宝玉反驳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当他得知“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时,便发起痴狂病来,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这第一次的摔玉又引出了后文多少次的因玉而起的种种波澜。“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还有什么比这一行动更能说明宝玉之叛逆性格呢?
  
  二、出场描写不同点
  
  在课文中,对两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如果说作者对王熙凤出场的刻画,从表面看,句句都是赞美,但透过字面,却又处处看到贬斥,这种寓贬于褒的艺术手法,别开生面,最能表现出王熙凤的才能和性格特点。那么作者对全书主人公——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却采用了寓褒于贬、欲扬故抑的手法,可谓匠心独运。
  1.一抑再抑、欲扬先抑写宝玉。对王熙凤,贾母当场作了戏谑性的介绍;对贾宝玉,王夫人事先作了一抑再抑的介绍。凤姐出场后,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并没有像前面介绍邢、王二夫人和珠大嫂子(李纨)一样,而是说,“他(王熙凤)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作为贾府里的“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这除了说明王熙凤的性格泼辣以外,更说明王熙凤是一个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在宝玉出场以前,王夫人对黛玉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而且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过,她这个“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封建家长们把宝玉说得一无是处,重重抑笔,一团阴云,造成悬念。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的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因此在贾府便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了。但是当黛玉见到这位表哥的“庐山真面目”时,如前所述,却是另一番情形。可见,作者对贾宝玉的出场描写作了欲扬先抑的艺术处理。这是王熙凤的出场描写中所没有的。
  2.两次出场、两首词写宝玉。作者写宝玉刚上场,又让他受贾母之命“转身去了”,可谓吊人胃口。再次上场,才展开宝黛初会的场面。前后两身不同的装束(外出正装和家常装),两次不同的“亮相”,最后才让人看到一个更加本色的宝玉。宝玉两次上场后给黛玉的“第一印象”是“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于是作者借助两首《西江月》来评论宝玉。《西江月》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可以说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作者模拟封建正统人物的口吻贬斥宝玉,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做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追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做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做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子。其实作者是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作了赞颂。
  这两首词前后紧密联系,一气贯通,构成一个整体。第一首词专写贾宝玉在贾府鲜花着锦的时候那怡红快绿的生活;第二首词意虽仍上承前首但从承前中已转生新意,这就是由批评宝玉转变到告诫后人,“勿学此儿模样”。我们知道,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于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强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所以,从表面看,《西江月》中句句都是对贾宝玉其人的讽刺,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又处处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别致手法不仅最生动准确地刻画出宝玉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而且与前文作者对王熙凤刻画所用的寓贬于褒的艺术手法相互映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人物出场描写上可以说打破传统、独出机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各具情态、异彩纷呈而又异曲同工,显示了曹雪芹非比寻常的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施肇基主编.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用书《语文(第四册)》[Z].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00-108.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325.
  [3]施肇基主编.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教学参考书(下册)》[Z].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82-183.
  [4]杨殊一.《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艺术[J].陇东学院学报,2008,(11).
  [5]张淑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简析《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描写艺术[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3).
  [6]陶立安,洪静渊.谈谈《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咏宝玉的两首《西江月》[J].中学语文教学,1989,(10).
  (刘春 江苏省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12016)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与贾宝玉出场描写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