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12

[ 徐冬香 文选 ]   

杨载道教诗浅析

◇ 徐冬香

  摘 要:杨载为“元诗四大家”之一,有70多首有关道教的诗,类型主要有两种:题赠道士之作和题记名山宫观圣物之作。这些诗并没有发挥阐释道家义理的作用,却形成了一个以道士和法术为中心的意象结构,显得十分瑰丽而神奇。另外,道教为他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超越时空,把俗世与仙界贯通一体。这些都为杨载诗歌增添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
  关键词:杨载 道教诗 内容 特色
  
  元代文学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元代文人游览过许多道教圣地,与众多的道士有过很深的交往,并写有大量直接题记宫观、题赠道人、歌咏道教名山胜水的碑铭诗赋作品。就“元诗四大家”诗歌来说,据粗略统计,揭傒斯六百多首诗歌中这类诗就有不下一百首,范梈、杨载也分别有七十多首,虞集一千多首诗歌中有两百多首与道教有关,直接题赠玄教领袖吴全节的诗歌就有十六首之多,更不用说四人的集子中那些间接涉及道教的作品。[1]
  文人与道士之间频繁地交往,原因应该是和二者双方面有关的:
  首先从道教方面来说,是缘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元一代,道教虽然得到了历代皇帝的宽容与优待,但还是发生了佛道论争和禁毁“道藏”的事件,这对道教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当时道教领袖张留孙等人一面积极向皇帝进谏,一面寻求外界支持,力图扩大道教影响。当时,由于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文治的重要性,崇儒、重儒之风渐兴。在这种特别时期,道教人士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拓展道教发展空间,选择了与同根同宗的文人、儒士合作,以期获得他们的支持,巩固道教地位,扩大其影响。事实上,通过文人们的诗文,也的确弘扬了道教文化,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道教的社会影响与宗教地位。
  其次从文人角度来说,文人希望通过著名道士荐举延引步入仕途。元代统一中国后,汉族知识分子的地位尤其低下。自隋以后,科举本是儒生仕进的最重要的途径,而元却重武功轻文治,元初废除科举达八十余年,大批处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进身之路被堵塞。
  而道教由于受到元室的尊崇和扶持,它的领袖人物不仅统领道教事务,还辅佐王政,贵为国师辅臣,对国家大事能够施加一定的影响。据《龙虎山志》记载,张留孙、吴全节师徒先后为知集贤院事,不仅管理道教事务,还掌理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对文人学士的仕进晋升拥有发言权。吴全节“建议侃侃,非仅以道法显。雅好结纳士大夫,推毂善类,惟恐不尽其力”[2]。有一次,“宗师尝代祀岳渎还,成宗问曰:‘卿所过郡县,有善治民者乎?’对曰:‘臣所过洛阳太守卢挚,平易无为,而民以安靖。’成宗曰:‘吾忆其人。’即日,召拜集贤学士。”[3]可以说,张、吴等道教领袖成了汉族儒臣文士与元室之间的桥梁。文人大都乐于与道士交往,以求得荐举延引。在他们的诗歌中或隐或显地流露出这种愿望。“吾生何为者,稚年志颇高。神仙与功名,壮思跃秋涛。”“藏书不为传子孙,学道还宜应帝王。”访道、学道、歌道只是一种进身帝前、博取功名的手段。
  再次,从文人、道士双方来说,他们志趣爱好相投,彼此自然发生联系。金元时期,一些两宋的汉人儒士采取与少数民族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往往隐居山林,投身学道。因此金元时期道教内有大量的由儒入道者,其领导和骨干人物也大多深通儒学。如袁桷《送陈道士归龙虎山序》就曾说:“尝闻龙虎山尊崇吾圣人书,弦诵之声接于两庑。”[4]道士变得文人化、儒学化[5],教内涌现出一大批以学术、文学或艺术而见长的道士。《龙虎山志·天师世家》中记载,当时37代天师张与棣“善诗文”,38代天师张与材“善诗书并精书翰”,40代天师嗣德“经史百家无不贯彻,善书文,尤精法典”。[6]张雨、吴全节等人文学艺术才能更甚。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士与儒士实同为知识分子阶层,志趣爱好相投,彼此自然发生联系。儒士文人羡慕道人的才华,也争相与他们交往。如全真道士黄子久,是元初江南的著名画家,杨载有《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一诗:“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吴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深厚友情可见一斑。张雨皇庆二年七月入京城,所赋长诗名震京中,杨载、范梈、虞集皆争与之为友,互相唱和。全真道士张守清自幼习儒,四诗人亦皆与之交厚。杨载与当时的吴全节、张守清、张雨等著名道士交往颇多,有70多首有关道教的诗。诗歌类型主要有两种:题赠道士之作和题记名山宫观圣物之作。这些诗有的颂扬道教人物的品德高尚、道行高深,为民禳灾的功德。如《赠季尊师》、《武当山张真人》:
  季君神人也,冥晦居山中。还丹九转成,颜色如儿童。致虚感元气,语默与天通。频岁伤水旱,下民食不充。曰雨须有雨,曰风必有风。上帝闻其贤,行事多阴功。策名紫虚府,进位称仙公。骑龙上天去,此乐无终穷。
  张公披发下山来,欲为神州救旱灾。感召上天垂雨露,指挥平地起风雷。槁苗再发还堪刈,枯木重荣不假栽。受诏即思归旧隐,琼楼玉殿绕崔党。
  两首诗中的季尊师、张真人在世人遭遇干旱时,他们从“山间”来到“人间”,施行法术,为民禳雨消灾。
  杨载还有不少直接描写道教山水胜境的诗歌,如《题信州先天观图》四首:
  回环因地势,制作本人谋。蔽日来龙驾,凌空结蜃楼。秋琴翻浩荡,夜磐答深幽。愿受长生诀,他年幸一游。
  高林褰翠气,虛谷散虹光,道士多骑虎,仙人自牧羊。涧泉通地远,山岭际天长。戴子文为记,流传示不忘。
  四围山不断,状若碧芙蓉。谷远含风細,崖深下露浓。茂林藏虎豹,阴洞伏蛟龙。恍惚神人降,浮空羽盖重。
  鬼神相与处,烧药易成功。云雾生床下,雷霆起室中。养身唯淡泊,游世等虚空。高举宁无日?飘然独驭风。
  这组诗是道士危功远到大都求当时名卿大夫题诗时所写。危素在《先天观诗序》提到“素之叔父功远甫,少从尊诗学,在京师,以观之图及明戴先生所为记,求题咏于朝之名卿大夫”[7]。当时杨载还是布衣,但文名显著。诗人据图作诗,展开想象,描绘出了神仙道家所独有的景象。
  杨载这类山水诗,多用古洞、深蟠、悬崖、荒老、鬼怪等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意象,营造出森严幽深、荒僻险怪而又气势恢宏的具有极大审美价值的山水图,此类诗歌颇有韩愈与李贺诗风的特征。例如《送勾曲外史张君归华阳》、《送薛玄卿归龙虎山》、《武当山人张真人》三首诗:
  送君高举入华阳,古洞深蟠石路荒。蔽日旌幢朝旋旋,飞空环佩夜琅琅。餐霞巳试登仙诀,祀灶还修却老方。见说陶公虽隐遁,犹将道德佐齐梁。
  金门诏下羽人归,欲向山中采蕨薇。琥珀悬崖松树老,琅玕倚涧竹根稀。高岩蓄雨星辰湿,古石悬云径路微。养性可无轩冕累,游尘原不涴仙衣。
  山走西南气势尊,大神遗迹至今存。冰横涧下千年冻,云起岩前万里昏。既有严威彰赫赫,讵无厚福护元元。真人制行通天地,日日飞仙降殿门。
  还有的诗表现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如《桃园图》就写到:“我愿学仙道,积久乃有功。炼形去滓秽,五色浮虚空。一朝乘风去,浩然入无穷。”又如《宿延祥观有感》两首:
  处世如庸俗,胡为淹此留。蹉跎悲往日,磊落愧前修。愿弃人间事,来为物外游。大还如可就,犹足访丹丘。
  琼馆游仙子,超然远世情,言辞多近道,豪翰久知名。露下衣裳湿,风来几案清,似君居处胜,亦足寄吾生。
  世事的庸俗、岁月的蹉跎使杨载发出“愿弃人间事,来为物外游”的感叹,而道家高尚的情怀,淡泊清净的“超然远世情”,又深深吸引着作者。
  还有些是通过此类内容表达理想的,如《古剑歌为吴真人作》:
  闲闲真人藏古剑,敬之如神不敢忽。宾客时来求一观,辄有悲风起仓卒。人言此是金铁精,良工锻炼久始成。动摇天地合变化,摩荡日月含光精。昔年有蛟起江中,口吐烈焰烧长空。下民昏溺上帝怒,雷电往击皆无功。尝持此剑斩蛟首,流血滔滔浸庐阜。传记传闻时既久,不意世间今尚有。吾过下里多恶氛,魍魎魑魅能食人。请君为我绝此怪,一洗宇宙长清新。
  此诗诗语健劲,富有变化腾挪之势,雄浑横放,动荡开合,气势奔腾,动人心魄,具有李白歌行诗的气势。眼前一把古剑,引发了诗人出入宇宙之奇思,其归宿点却在人间之“恶氛”,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表达了诗人欲借此神剑“一洗宇宙长清新”的理想,这在精神上是与李白相通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杨载的这些道教诗,并没有发挥阐释道家义理的作用,却形成了一个以道士和法术为中心的意象结构。那些与神仙、仙境有关的象征着种种美好的意象,那些象征着神秘、死亡的鬼魅意象,以及那些超越人间神奇力量的各种法术的意象在他的作品中频繁出现,显得十分瑰丽而神奇。另外,道教为他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杨载用“存想思神”的道教方法,上天入地,超越时空,把俗世与仙界贯通一体。这些都为杨载诗歌增添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
  
  注释:
  [1]郭顺玉:《试论元诗四大家与道教的关系》,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3期。
  [2][3][6]《龙虎山志》,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11页,第410页,第168页。
  [4]袁桷:《清容居士集》,四库全书本,卷二十四。
  [5]姬沈育:《一代文宗虞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7]危素:《危太朴文集》(卷续一),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宣统嘉业堂丛书本,第469页。
  
  参考文献:
  [1]杨载.杨仲弘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1999.
  [2]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杨仲弘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四库全书本.
  [5]王大鹏等.中国历代诗话选(二)[C].长沙:岳麓书社,1985.
  (徐冬香 江西省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335000)

杨载道教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