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73

[ 虞红敏 文选 ]   

学为基点的外国现代小说教学

◇ 虞红敏

  人教版本的《外国小说欣赏》多选用现代派小说,学生读不懂读不深。读不懂的小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充满疑问的小说细节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笔者的教学策略,就是要更多站在学生角度上,把学生最需要的当成教学的起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东西。
  现代派小说产生背景:20世纪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世界大战使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冲击和挑战,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滋生了反叛情绪。现代主义文学反映出战争和现代工业带给人们的孤独、苦闷和无奈,并作为武器,直刺人的心灵世界。
  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这也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索解和把握。
  “学”为基点,关注学生学到了些什么,学得有趣吗?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会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多想想他们理解一篇外国小说需要老师提供什么帮助,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师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备教材,更不忘备学生,教是为学服务。“从学生出发”,让预设与生成一样精彩。
  教学中先是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阅读中的困惑在预习作业中进行展示,课堂上教师将自己的阅读理解体验的过程与学生交流,也培养学生评点鉴赏的能力。
  学生预习《在桥边》后提出问题,问题主要有关人物、情节、主旨,对于这篇背景遥远的现代派小说学生还是好奇的:
  关于主旨:这是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吗?
  关于人物:“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精确的数字?
  小说中的“姑娘”虽然没有一句话,但在情节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关于情节:对于这份工作,“我”一开始为什么乱数,想表达什么?当姑娘走过时,为什么“我”一个也不数?后来为了生计,“我”不得不认真数数时,为什么还是把姑娘漏数了?
  《在桥边》虽然篇幅短小、情节舒缓,但由于学生不熟悉伯尔的叙述角度及表现手法,更不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因而对文本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人物的模糊性、情节的摇摆性以及主旨的象征性都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阅读障碍。
  读懂伯尔的小说《在桥边》,必须还原小说产生的创作背景,既包括小说写作时代和文化的背景,也包括作者的创作主张等,在此基础上解读单元话题。文章表面上看是写爱情,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对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
  教学卡尔维诺的《牲畜林》时,学生提出问题。“课文想要表达什么?牲畜林在文中的作用和寓意是什么?”“作者为何要这样写?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本文入选成为课文的意义是什么?这就已经涉及到了小说创作的缘起和作者的创作观等较深层次的问题,也涉及到了这个单元的话题:延迟与结构。
  学生的问题涉及了文章的中心与难点,有的问题让老师一愣,但是换个角度就是课堂预设的内容,比如“为什么不派一个射术精湛的枪手?”有的是问题的生成,比如“朱阿形象是英雄还是小丑?”所有问题都指向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最精彩的提问该是“入选课文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涉及作者风格。卡尔维诺擅长用童话寓言方式写小说,虚构世界背景,沉重的人生主题,却以轻盈诗意呈现。卡尔维诺举重若轻的写作风格,往往带给读者连绵不断的惊喜,反战却用奇怪的幽默来表达,轻盈的文学想象的世界,体现了他深邃的洞察力。
  《牲畜林》中朱阿是后现代主义的英雄形象,但在作者笔下,英雄人物不再崇高,反而是搞笑的普通人。英雄不再伟大,反英雄反悲剧的文本拓展,反映了作者高深的创作技巧。如果我们带着传统小说的眼光去解读,把它当成传统的故事觉得好笑的故事,就无法真正领会到作者的本意。
  在战争的背景下,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拒绝战争、荡涤罪恶的态度,是对战争胜利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朱阿一次次放弃对动物的瞄准,一次次不愿开枪,作者在“繁复”的延迟式结构中一次次蓄势,借此反复表达对生命、生灵的珍惜。最后让凶恶的野猫与敌兵一起坠崖,也就是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这正是他对于世界童话般的希望。
  在备课《礼拜二午睡时刻》时,随着解读的深入,笔者被文中的母爱所震撼,于是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他们不理解的词句,笔者也将自己阅读理解体验的过程与学生分享,将看上去平淡的语句分析咀嚼,从字缝中细读挖掘深藏的情感,随着字词句中空白意义的闪现,母亲淡定从容的言行中隐含的深情终于将学生们深深打动。以至后来当笔者让学生回答,在《外国小说欣赏》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篇课文时,大多数的学生都说是《礼拜二午睡时刻》。
  从学生的疑惑点和感兴趣点切入,当读到母亲对女儿说:“拖鞋穿上!” “梳梳头!”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女人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学生提出母亲为什么这么严厉?母亲为什么叫她女儿不要哭?
  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趿拉着鞋。
  为什么要写女孩的动作细节,应该是第二次写脱鞋了,女孩这些动作细节说明什么?
  母亲“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为什么“夺”过女儿手中的鲜花,走出大门?
  当儿子已经被世人看轻,因为偷的罪名而猝死,母亲的严厉中有一丝紧张,有不允许别人看轻的家教,但是女孩子还小,又不懂事,这也更衬托出母亲的好强与悲哀。写女儿恰恰衬托了母亲。
  鲜花往往是瞩目点。在围观的人群中,作为小偷的家属出现,自己拿鲜花引人注目,是对女儿的保护,不让女儿成为众人焦点。“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母爱冲破了道德谴责,坦然挽手无所畏惧。这是无言的内敛的母爱。
  文章感情包裹于扎实的内容中,从容淡定令人内心波澜起伏。文中诸多细腻、耐人咀嚼的细节引得师生久久回味徘徊在文章里,尤其是一个母亲的尊严的彰显:不需要人家同情,也不需要诉说,她平静镇定坚强,不管人家怎么看,她的儿子都很好。
  我们熟悉的传统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的成功在于描述一个可信的世界,像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作品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世界的透明的窗口。
  而现代主义小说的风格更多地将思想情感内转,追寻心灵真实,貌似荒诞混乱,其实表明了人的物化与精神追逐,表达了对人的精神与尊严的思考,更多地呈现了社会生存的重压,描绘出精神的漂泊者、孤独者。
  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学生有好奇心和兴趣!从学生的疑惑点和感兴趣点切入,关注重点词句,从字缝空白深入细读理解,和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的阅读体验,可以将课文深深印入学生的心灵。
  在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小说阅读欣赏的观念,从只重视故事情节的传统阅读习惯中解脱出来。一部好的小说绝不仅仅是靠故事情节来支撑,它最主要的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中的心灵精神处境,更多地展示精神荒原上的灵魂呼唤,呈现生存重压下的疯狂与象征。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骑桶者》,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伯尔的《在桥边》等。
  传统小说读故事,现代小说读句子。好的小说绝不只是故事情节,必然体现一种生存状态的深度,读出这种主题在作品里怎样呈现,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去传达,文本细读中咀嚼为什么这样表达思想与情感。我们不应只看到文章,更应该赏析小说表达的艺术,比如课本的单元话题。
  文章题解是学生经常会问的问题,也是考试中多次出现过的题型,文章的题目关联主旨,寓意丰厚。
  比如《礼拜二午睡时刻》:从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路远迢迢,在一天当中最闷热、太阳最炙烤人的午睡时刻,这个母亲带着已经枯萎的鲜花和唯一的女儿,到一个遥远的陌生之地去祭奠自己的独生儿子。主题是源远流长的母爱:镇静刚强,尊严与超越。
  比如《牲畜林》:故事发生在世外桃源般充满和谐美好有生机的地方,人和动物和谐生活,自由自在。战争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各种动物自由登台表演,人们的逃难如狂欢节般上演。受到战争苦难的人们逃到给人以生活希望的牲畜林,而牲畜林似乎拥有自净的能力,是能涤荡罪恶的地方。凶恶野猫是牲畜的敌人,最终与邪恶同归于尽。
  现代小说经典是那些最能反映20世纪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小说,表现手法上引入小说理论研究新成果,小说的语言背后隐含作家真实的思想与艺术世界。以学生的“学”为基点,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细读小说文本,从小说文本语言缝隙或空白处抵达小说的灵魂。学生通过阅读提问、思考、师生交流分享,可以体验一次现代人的生活境遇的精神旅程。这正应了卡尔维诺的一句名言:阅读就像在丛林中前进,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残雪.辉煌的裂变:卡尔维诺的艺术生存[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3][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倪安宇译.卡尔维诺自传:巴黎隐士[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黄孟轲.要建立起外国小说阅读鉴赏的新观念[J].源自坐看云起的博客.
  [5]参见浙江省宁波北伦中学赵盛成.单元的视角与话题的张力[J].
  [6]参见浙江省宁波中学刘晓洁.《在桥边》教学设计[Z].
  (虞红敏 浙江省宁波中学 315000)

学为基点的外国现代小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