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常规作文教学孤立地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割裂了理解与表达在语文能力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本文基于对表达能力的多方位认知,试图挖掘被我们忽视的作文教学资源。
关键词:口语交际 素材积累 文化资源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综合性最强的部分。表面上看起来它只涉及学生的语言表达,但是作为个体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它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思维特点、表达方式、生活经验、阅读范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往的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常规教学的课堂中对学生诸多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一、生活-文化-表达
依托口语,发现学生自身的思维优势。
口语交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是语言运用的原始形态。人们用口头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口语是一个人文化心理的外显。也就是说,个体的口语形式不同,言语作品作为语言的最终产物就会有所区别。
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主要以口语作为媒介。课堂的口语交际要求非常严格——它有非常明确的任务指向,时间限制。学生必须在一定时间内鲜明、准确、集中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口语交际本身只有具有了语言的规范性才能完成沟通任务。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心理情意等等。对口语的规范是对学生语词修养的规范,能够增强语境对学生语感的正面影响。
课堂内的口语交际是教师发现学生个性、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它能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虽然个体学习的时间短,但是频率高,针对性强,可以为写作奠定思维基础。
二、课堂向生活的引导:自我思维训练与素材积累
学生的写作能力直接依赖于自身的认知能力。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又没有更多的精力研读书籍,那么怎样更充分地解决学生认识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呢?高中作文教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形象思维能力的重构,发现、积累生活的素材能力的培养。
先说第一个问题。直觉和感性是我们思维的起点。由于现代教育受科学化的影响,推崇理性与逻辑,学生们大都以自然科学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学习语文,这与汉语言的特点背道而驰。在进行作文训练之前,我们首先要消解理性对学生的羁绊,教会他们舒服而有效地思考。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这些都是讲思考的方式:由“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象进行体悟、联想、类比,进而联系到人自身和人类社会。
笔者曾经执教一个普通班,授课时更是发现他们的“公式论”倾向,因此在这个班笔者不定时地增添思维训练课,如:校园里有两株玉兰花,这一年的春天像往年一样含苞待放,孰料一场春寒将花苞摧残殆尽。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随即设计了一组思维训练内容。
第一节课要求学生围绕“校园里的玉兰花开了”为话题进行讨论。因为没有事先通知学生话题内容,加之他们日常缺少观察,很多学生对这个话题无话可说,有人甚至不知道校园里还有这么一种植物。笔者趁机布置了第一个作业:课后观察玉兰花,明天阐释自己的观点。
第二节课学生观察过后大都能描述出花的外形,表达出自己对它的喜爱和赞赏。三四个人发言之后,就再没有新的观点了,而且男生对描述型的话题没有多大兴趣。这时笔者做了第一次点拨:玉兰的特点是早春独放,与之相似的还有什么花?联系古人对其它花的评价,你认为玉兰有什么样的品质?这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打开。
第三节课的话题依然是玉兰花开,学生们很少有超越上节课的言论。这时笔者再做点拨:在中国人看来,万物的生命形态是相同的,玉兰花的特点和它在今春的遭遇,在人的生命中是否也有体现?人类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在社会现象中可有体现?你怎样评价这些特点和遭遇。这节课学生们又发现了一个可以思考的层次。
第四节课笔者没有再让学生讨论这个话题,而是展示了一组古人描写玉兰花的诗作,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诗作的看法。因为有了前期的观察与思考,学生的评价角度丰富起来。有些男同学惊奇地看到自己从第二节课开始已有话可说,且说得还有那么一点点哲理的味道。
这四个过程的设计就是沿着物象——联想——类比——顿悟的思路,学生们在话题的讨论中完成了对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训练。从教学效果看,这种思维训练虽然是针对作文教学的,但是它对阅读教学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第二个问题。传统教学一般认为素材积累是学生在课下完成的工作。诚然,学生课下是应该进行必要的积累,但是从作文中素材的量和质两方面来看,学生自学的效果显然很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个性化地有效地进行素材的分类积累。还是那句老话:教是为了不教。
下面的课堂实录是笔者的一节公开课,讲的是生活中素材的积累。
……
师:请大家看一看你第一个可能忽视的地方:在你最喜欢的事情里寻找与中心有关的材料。为了便于我们讨论,我们把这个材料限制在“孝道”这一主题。那么从你最喜欢的事情里找一找,有没有与孝道相关的例子。
我启发一下有没有喜欢看电视的?(学生笑)大部分人都喜欢看电视,那么你看的电视里面有没有跟孝有关的,电视剧、新闻类节目、动画片……
生:我觉得动画片《宝莲灯》里有。
师:叙述得再具体一点,它的哪个地方和孝有关系。
生:为了寻找他的母亲,劈山救母。
师:在《宝莲灯》里面和孝有关的,叙述起来的话应该是这样的,沉香寻母历经千辛万险,最终劈山救母。
生:周杰伦用他母亲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专辑——叶惠美,这张最新专辑中有首歌《听妈妈的话》,这些都能够体现出他的孝,是对他母亲的一种慰藉、一种关爱。
生:花木兰替父从军也能体现出孝。
……
师:这些大家都当成了一种娱乐一笑而过了,但是分析起来却发现实际上你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是非常独到的。那么你运用到作文中去,会不会就是你个性化的一个亮点?下面还有一个角落,就是咱们大家平常最喜欢做的事情:聊天。同学就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了,四个人一组就孝道这个主题讨论一下,看还有没有其它的例子。
(学生发言事例不得重复)
生:我们有的时候会跟父母冲突,甚至吵架,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体谅父母,尊重他们。
生:曹操为父报仇。
生:我说一个《倚天屠龙记》里边的,宋青书和周芷若,在屠龙大会上周芷若一爪过来,宋青书为了保护父亲受了这一掌死了。
师:具体怎么来证明孝道?
生:为了使父亲的生命不受威协,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作代价。
生:前边的那位同学说的是为父报仇,那我来说为母亲报仇吧。《水浒传》里面李逵回家探望母亲的时候,去给他母亲找水喝,她母亲被老虎给吃掉了。李逵为了给母亲报仇把老虎给杀了。
生:我说《三国》里面的一个例子,当时刘备想留徐庶为他的谋士,因为徐庶的母亲在曹操的手里,所以徐庶没有办法就到了曹操身边。但是徐庶终生没有给曹操献一个计谋,这证明了徐庶为他母亲尽了孝道。
师:徐庶对母亲尽孝,两个方面:首先他是为了保全母亲的性命到了曹营,他的母亲因为他这样自杀了;其次母亲不希望他为曹操服务,所以母亲死后徐庶秉承母志也没有为曹操服务,这也是中国传统孝道里面的要求。
生:我看过一个公益广告:有一位老奶奶做了一桌子饭等待她的儿子、孙子回来吃饭,但是他们过了一会都打电话来说有事不能来了,这个老奶奶就自己孤独地过了一晚,我觉得这一则广告呼吁我们多陪陪老人就是对他们尽孝道。
师:多陪陪老人才是尽孝。
生:我们也是讨论一个广告,我把它写出来了,是帮妈妈洗脚的:妈妈帮奶奶洗脚,水清澈如妈妈的双眸,儿子在门缝看到俯身的妈妈和露着笑颜的奶奶。偷偷地,儿子端来一盆水,用纯净、童稚的声音说:妈妈,洗脚!妈妈的笑露在含泪的眼中。孝是可以传递的,孝使每一个人感到一份最真切的关爱与快乐,今晚记得给爸妈沏杯茶,只做这么一点点他们就能感到无限的幸福。
师:非常好。(掌声)韩雨的这个例子里面不光有她对于孝的解释,而且她用极具个性的语言转述了这个例子。我们同学在积累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材料你怎么写下来,是不是也要下下功夫啊?
生:比如说动画片《千与千寻》。因为父母被施了魔法,变成动物了,她靠顽强的毅力救出了她的父母。
生:有一个成语叫“卧冰求鲤”。古时候有一个人,他的继母虽然对他不大好,但是冬天他继母想吃活生生的鲤鱼时,他跑到冰上用自己的身体把冰融化取鱼。我觉得这也是他对他继母的一种孝道。
师:咱们如果有更好的例子,希望大家下课之后资源共享一下。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对丰富大家的资源库是相当大的贡献。但是大家也发现了,这些例子是可以分门别类的,它们有现实层面的、历史层面的、古今中外的,有讲道理的,有摆事实的。这些方面记忆起来仍然显得非常零碎,那怎么办呢?我们看一下这些例子是不是有思维规律可以寻找。
咱们说孝道,正面就是什么是孝或是什么样的做法是孝,如沉香劈山救母,李逵为母报仇,《千与千寻》,公益广告里的例子,大家联想这些例子的时候都朝着孝的正方向进行,这种联想方式叫做相似联想,联想的事件的性质是类似的(展示幻灯片)。既然有正面的就会有反面的,有没有不孝的例子?
生:虐待老人。
师:对,虐待老人,能具体点吧。
生:想不起来了。
师:大家有没有看前两天的《拉呱》?
生:哦……
师:前两天《拉呱》里面一个老太太有六个儿子,有四个儿子是孝顺的,有两个儿子不太孝顺,从老人自己的身上大家就能找到这两方面的材料。我们寻找与孝相反的事例,那么这种方法是对比联想。这些都是事实层面的。
有同学在表达时说,我认为什么是孝;有的同学说对父母尽孝应该怎么样做。对于一个事物在概念上进行界定,然后指出具体的方法,在思维上是更深刻的一种认识,所以对于概念的界定和方法的指导,就是属于纵深联想(展示幻灯片)。这三种联想方法,就是我们同学刚才想例子的方法。那么有了这个方法,或许当你自己沉静下来,要进行材料积累的时候,你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无论在任何一个角度,你都会联想到古、今、中、外。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同学生的作文材料就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事实上这种方法也是学生最易掌握的方法之一,材料风格各异,易于展开议论,各个能力层级上的学生都可以运用。
三、辅车相依:阅读与写作
(一)教材文化资源的挖掘
教材是什么?叶圣陶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诚然,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教材就是一个“范本”。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语言规范,形成语言思维,获得语文能力。
语文教材又不仅仅是例子,更准确地讲,语文教材的作用不仅仅是例子那么简单。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选文构成,这些选文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外显方式。文化则意味着多向性和个性化。文化是可以跨越古今的,具有不同语言感受能力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获得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曾经说过,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语言规范性的杰出典范,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汉语有四声,汉字有优美的形态,语言的外在形式就充满了音韵美和形象美。我们在《孔雀东南飞》中看到了爱与孝冲突为千古遗恨,在《木兰辞》中看到忠与孝融合为家国大孝;在唐诗中感受盛唐辉煌,在宋词中哀叹山河飘零;《乡愁》中传出的是亘古不变的故土情怀,《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流淌的是真挚感人的异国真情。清新典雅是美,工丽绚烂是美,厚重深沉是美,尖锐批判还是美。中国人对“美”的定义非常宽泛,教材中审美的资源就格外丰富。
教师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文化资源,实际上能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训练学生的开拓能力。“文以载道”,“道”才是“文”的精髓所在。
(二)教材“范文”功能的挖掘
现行教材大多以“话题”组织单元,其实和我们现在的“话题作文”殊途同归。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就是同一话题下如何拓展认识、选择文体以及不同文体的表现特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意识地将每篇课文的主旨归纳到单元话题上,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审题和读懂主题的能力。
写作不是作文课的专利,在文本学习中积累写作技巧更能提高学生写作中对细节的处理能力。我们的课文不仅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范本,还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老师。特别是使用新教材后,选文的质量高、数量充足,更为学生们提供了多方位学习的机会。不见得每一篇文章里都会有他们需要的技巧,只要在他们认为有启示的时候积累下技巧,并且在实践中用它来提高作文质量,就算是有了很大的收获。
比如,现代文中学生可以由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各类使用技巧,文言文学习则侧重于对语言简洁的训练,诗歌中则可学习行文的韵律、修辞、形式美等等。
作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本体是语言,语文教师的任务依然是借助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总结起来就是理解——表达,表达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但不是作文教学的开始。作文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前见”开始,从经验开始,在言语行为的各个细节处训练,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真正达成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明海主编.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曹明海主编.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曹明海,张秀清编著.语文文化教育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董军英 山东省烟台市信息工程学校 25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