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65

[ 何崇见 文选 ]   

用语言学理论促进高职语文教学

◇ 何崇见

  摘 要:本文从语言学与高职语文的密切关系出发,提出了用语言学理论促进高职语文教学,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析了要实现这一促进作用需注意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语言学 高职语文 教学 促进
  
  语文教育教学的探索已成为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重要课题,至今已取得丰硕成果。更令人欣慰的是语文新课标的颁行,它切切实实地将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推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纵观近几年的科研成果,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现代语言学理论对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言学对高职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语文教学与语言学关系密切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先导性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与揭示语言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高职语文是一门以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为己任的应用性实践课程。其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以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语文教学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包括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现代边缘学科理论。而语言学则是语文教学最密切相关的本体性基础理论。所以,应用语言学的知识,对促进高职语文的教学很有现实意义。
  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就其本身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体系。词汇指的是词的总汇,语法指的是把语言成分按层次组织起来的各种规则的总和。词汇就像是建筑材料,语法就像是建筑规则,语言就是用这两样东西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简称为工具。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特点,而工具性特点跟语言学的关系尤为密切。
  
  二、语言学对高职语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一)“人文性”等方面素质的提高需要以语言现象为载体,这自然需要语言学知识催化。语文教学中,教材里的课文实际上都是具有语言学现象的具体作品,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就存在于这些作品之中。从语言训练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应当把教学的重点指向课文中的语言要素,即把力气花在有语言训练价值的词语和句式上面。当然,课文中的句子并不是每一句都要教的,具体的一个个句子是教不完的,学生要学的是词和规则。这正是语文教学长期关注的重点。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母语的符号体系,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并基本上能用其来完成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学生要学的是在原有口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运用语言的技能和技巧。而这些,就需要语言学提供必要的理论性的支持。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首先对课文中所出现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解词、析句就是语言方面的训练。
  (二)语言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综合素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对信息贮存加工有直接影响;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语言对调节自身的心理,整理自己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别人的表述吸收别人的思想感情来丰富自己,都有直接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里,吸收知识、传播知识、综合知识,是创造新知识的前提,这些都需要语言能力来保证。
  语文教学通过提高语言能力来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学习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获得知识、贮备知识,进而通过实验或实践,将其转化为能力,青少年不可能完成把所获知识全部转化为能力,老师要带领他们做的,是养成获取知识的习惯,拥有贮存知识的方法,通过一定量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体验这种转化的全部程序,以便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新的学习历程中,自如地、高质量地加速和加深由知识到能力的新的转化。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需要以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教师应当应用语言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提高语言能力的方法。而一旦提高了语言能力,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推论等综合素质就会得到及时的促进。而且以语言为桥梁,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创造思维意识和文化修养意识。
  (三)语文教学在很大与很深的领域要受语言学的指导。既然语文的基础是语言,语文课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以书面语为主)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和表达能力、素养的,自然,语文教学在很大与很深的领域,要受语言学的指导。语言学是发掘、探讨语言规律的,而语文教学是要在明确语言规律的前提下逐步自觉起来的。实际上,语言学比文学对中学乃至高职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更直接一些。只是中学、高职语文教学对语言学的应用常常处于不自觉的状态,感受不那么明显而已。
  有了语言学的指导,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会自觉起来,方法会灵活起来,程序会合理起来,从而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不懂得主谓倒置、被动句式、词类活用等语法知识规律,自然难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正确处理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言学对高职语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需要一种前提,那就是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而处理好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应当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将语言学转化为语文教学,需要将语言规律综合运用。语言学是阐述语言规律的,规律要从语言材料中归纳出来。但是,语言规律一般是对语言材料分解性的梳理,例如把语言分解为音素或音位来建立语音学和音位学,把语言分解为词来建立词汇学或语法学中的词法学,把语言分解为句子来建立语法学中的句法学等等。但是,高职语文课本不是采用分解以后的语言材料来编写的,而是用表达复杂、完整思想感情的言语作品作为语言材料的。那些语言学中被分解了的语音、词汇、句子,在语文教材中,既没有集中起来,也不曾经过有序的排列,所以,语言规律对语言材料分析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简单、直接的。将语言学转化为语文教学行为,需要一种将语言规律综合起来运用的能力,一种对无序出现的语言材料进行有序处理的能力。
  其次,将语言学转化为语文教学,需要激活语言规律。语言学是总结为规律的,但语文教学面对的不是规律,而是现象。其实,模式化了的语言规律是枯燥的,而语言现象千变万化,富有无穷的魅力。如果我们不通过语言现象,硬把语言规律套用在语文课里,简单地用词汇规则、语法规则去阐发文学作品,不但会把优美的文学作品弄得支离破碎,扼杀文学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内涵,而且还会在实际上扭曲语言规律,把语言学变成一些没有语言事实做基础的生涩条文。把语言学转化为语文教学行为,还需要一种引导学生锐敏地发现语言现象并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的能力,也就是善于把规律激活的能力。
  第三,将语言学转化为语文教学,要把别人的言语成果变成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但语言学的研究往往要抽掉思想单纯讨论结构形式。在语文教学里,面对的是负载着具体思想的语言,而不是赤裸裸的语言形式。这并不等于说语言形式对语文教学是没有用的,而是说,把语言学转化为语文教学行为,更需要具有的能力,是要把语言载体的规律和语言内容,也就是言语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表达规律融为一体来处理。翻开语文课本,我们看到的是一篇篇课文,也就是已经表达完整思想感情的言语作品。教师如何把别人的言语成果变成自己学生的语言能力呢?笔者认为大概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熟读和背诵,用形成语感来贮存。这种办法不容易举一反三,积累的速度也比较慢。另一个是拆开来讲词汇和语法规律。这种办法会弄得不易消化,语言学懂了一点,可能变得反而不会说话了,语文课的综合目的自然无法达到。所以,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地从言语作品中发现富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在现象中发现总结规律,然后再去阐释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成功。
  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首词的前三句点出了季节、地点、环境,之后摆出了六种景物:山红、林染、江碧、船行、鹰飞、鱼游之后扩大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好像都是在写景。只是熟读和背诵,不能举一反三;只是分析词句的词性、句法、结构安排,便理解不到对六种景物描述的真正用意。只有利用语言规律,通过熟读和背诵加以巩固才能真正学好这首词。其实,“遍”、“尽”、“透”、“争”、“空”、“底”这几个字,体现了一千一万座山要红就红个遍,一层层的树林要染就一丝不苟地尽染,漫长的江水要碧蓝就蓝个透底,成百的船在江里谁也不碍谁地并行,鹰飞在高高的空中,鱼游在水的底下,一个那么高,一个那么低,谁又能干扰着谁呢?整个的大自然中,谁想干什么就什么,这才是彼此都有自己的自由。这样,“竞自由”就是共有自由,并享自由。同样,“百舸争流”就是相并相共地在江流中自由追逐。世界的空间这样茫远、空畅,谁想干什么,都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干。由此才发出这样的感叹:苍茫大地,是谁来掌管万物的命运?从而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
  教师在这首词的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语言学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语言学规律处理好形式与思想的关系,从而促进高职语文教学。
  总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语言现象,并通过这些语言现象总结、认识、利用语言规律,发挥学习语言学对高职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恰当地处理好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使语言学更好地促进高职语文教学。当然,学好了语文,也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语言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才是真正“双赢”的结果,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袁靖祈,赖施娟.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40—248.
  [2]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何崇见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221116)

用语言学理论促进高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