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48

[ 燕锋 文选 ]   

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燕锋

  摘 要:高职院校中普遍弥漫着“理想真空”、“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等现象。树立以“立人”为本的教育观,借鉴中国传统美育的实践及理论,通过语文课程将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论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高职语文 审美教育 体验教学
  
  进入近代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大工业生产的分工使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彼此脱节,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和异化现象。1795年,席勒在《季节女神》上发表了《审美教育书简》,席勒用康德的哲学分析了进入近代社会之后人类自身内部发生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同时也指出这种异化现象是社会进步中不可避免的,于是席勒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指出审美是沟通人的感性和理性的桥梁,是人从必然通向自由的坦途,把审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的工具理性、物质欲望、消费意识也随之膨胀起来,“拼命赚钱、玩命享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传媒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渗透,以影视、网络、通俗读物为主要载体,以娱乐文化、时尚文化、通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随之崛起。众所周知,现代大众传媒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具有商业运作、人为炒作、现实诱惑等性质,在造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假象的同时,混入了暴力、色情、媚俗等不良成分。通过审美教育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疾病,促使现代人在审美中获得超越和解放已成为社会的一个艰巨任务。
  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或者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与就业相关的专业学习、技能训练之中,并不停奔走于各种“考级”、“考证”与工作谋生之间,或者逃避现实压力,醉心于各种流行文化的追逐、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通过种种外在刺激,感受生命的存在。校园中弥漫着“理想真空”、“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等现象。如何帮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寻求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抚慰其躁动无依的灵魂,预防其畸形发展和步入社会之后不可避免的异化现象,是高职院校教职工不可回避的问题。
  虽然各高职院校对美育有了一定的重视,在美化环境、增强文化氛围、重视艺术教育等方面均体现了美育的价值取向,但是,在美育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盲区。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将美育设置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之下,以致出现美育同德育甚至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混同的现象。虽然美育与德育之间存在相通之处,可以在美育过程中实现“春风化雨”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实现德行陶冶与净化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美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实现人与对象的和谐协调,获得精神的自由,塑造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特别要强调的是,从现代意义上讲,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感性教育是以人的感性存在的独立意义为前提的。审美作为一个感性范畴,其前提就是人作为感性的个体存在。[1]德育是旨在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获得自觉道德意识的规范性教育。美育与德育作用于人的精神的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正如曾繁仁所言,重视美育,强调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大地”、“艺术化的生存”,已经成为引起有识之士共同重视的重大课题。[2]
  在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可以通过创建艺术团体、开展校园文艺活动来实现,也可以开设艺术类选修课以及美学理论课。然而,文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尚不足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不能使学生对审美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及自觉的行动;艺术类选修课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往往流于走马观花,不能使学生深入体验作品;美学理论课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过于枯燥,学生得不到审美趣味,反生逆反心理。笔者认为,鉴于诸种两难局面,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美育的实践及理论,通过语文课程将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论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塑造其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古代的美育主要体现在乐教、诗教方面。就现存文献来看,中国传统的美育观萌芽于上古时期,成形于春秋。《尚书·尧典》记述了舜实施乐教、诗教的情形:“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赞!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可见上古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可以通过审美,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实现人与对象的和谐了。《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关于诗教的论述:“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孔子闲居》中记载了孔子对于礼教与诗教、乐教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阐发:“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可见,传统美育暗含着一种通过诗、乐陶冶人的性情,实现人内心的和谐,塑造温柔敦厚的人格,使社会合乎礼法的政治意图。这种美育观虽然有其高明之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明显的伦理化、政治化特征——美育服从德育,由于其过度重视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功能,要求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来规范个性情感,违背了审美的感性化和个性化特征。
  虽然传统的诗教美育观在理论上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常常违背审美的感性化和个性化特征,但是就审美实践而言,诗教的审美教育却促使文人士大夫广泛地进行诗词创作、运用“诗性智慧”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审视世间万物。那种对诗了如指掌之后的诗意直觉、细腻感悟,成就了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他们以此为起点建构起了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理想主义精神世界。
  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仍普遍采用讲授法与训练法,这种传统的授课方法虽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但是所造成的低效的事实却不容忽视。我们不否认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注重工具性和基础性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提高学生审美性和人文性更是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应担负起的责任。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认为有必要增强语文课程的体验性,强化其美育的渗透功能。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审美情境的创造,让学生体验情境、领悟意义,应尽力摆脱普遍存在的教、学不融,身心分离的窘境。
  将美育渗透到诗文讲解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将身心融入教学以体验教学。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然后通过点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使审美对象蕴藏着的审美因素活跃起来,与主体形成互动关系,最终使学生进入物我交融的审美意境,达到提高人生境界,化育人性品格的目的。教师在还可以让学生将其体会、感悟形成文字,或者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久而久之,诗性精神、诗性智慧就会在学生的意识里生根发芽。这就是我们关于通过诗词美育引领学生进入诗化人生的设想。
  这种融体验与感悟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强调主体与对象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创造新境界、实现自我超越的目的。体验式教学,需要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与审美对象融合,因此可以抵制影像泛滥等平面化审美材质大行其道带来的强迫性审美造成的感官迟钝、审美疲劳的恶果。同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的激发能活跃人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促进人的心理结构的完善。在育人实践中,通过审美激发人的情感,能直接通达教育的底里。[3]
  文学家往往对现实进行夸张化、朦胧化、陌生化的处理,在语言上讲究含蓄、富有余味,追求言语结构的内在节奏与情感起伏变化的同构和超语义的语感美。[4]这种思维方式正是意大利美学家维柯所谓的“诗性智慧”。“诗性智慧”的表现就是以己度物的诗性隐喻、诗性逻辑的想象性类概念、生动形象的诗性语言,而其核心要素就是创造性想象力。我们进行审美活动时,必须以意逆志,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心中进行必要的补充,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象。可见,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运用的其实是同一种 “诗性智慧”。因此叶朗先生认为,审美活动能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和想象力。[5]而想象力、创造力正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能力与素质,所以说,美育课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修课。
  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人性完善是美育永恒的主题,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中贯穿美育原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审美是人的生命需要,美育是一种生命的教育,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但是,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有基本的起点,却没有发展的终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起以“立人”为本的教育观,帮助学生树立美育的自觉意识,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出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注释:
  [1]杜卫:《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本土意义与历史局限》,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6期。
  [2]曾繁仁:《作为中西方当代学术和社会热点的审美教育》,东岳论丛,2002年,第4期。
  [3]叶碧:《高校美育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江苏高教,2009年,第4期。
  [4]周晓风:《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5]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5页。
  (燕锋 淄博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255300)

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