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91

[ 苏瑜 文选 ]   

积淀文化底蕴 打造醇美语言

◇ 苏瑜

  摘 要:中学生作文语言干瘪乏味,材料匮乏,缺乏鲜活的思想和文化底蕴,为解决这一问题,增加学生文章的知识含量,凸显文章的亮点,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文化作文 课内材料 课外阅读
  
  近年来,一支以古典的方阵,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为特点创作高考作文的异军突起。他们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直袭一个个话题,由于很受青睐,高分频出,一时间被人争相仿效,瞬间席卷神州大地,竟成了一种写作时尚。
  这,就是文化作文。
  而与此同时,更多的学生面对作文却是望而生畏,写作变成了一种绞尽脑汁的苦差事,即使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学生们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写作变成了敷衍,作文教学效果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学生的作文也逐渐突出表现得语言干瘪乏味,材料匮乏,缺乏鲜活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和同事们不断致力于这方面的探讨,希望对问题能有所改善,也希望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学生。
  
  一、立足课内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家作品众多,内容丰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意识地进行积累,那么写好文化作文就有了活水源头。学生在学习和积累时也可以有所侧重,比如:
  1.文化名人
  这些名人散发着文化的芳香,高考作文如果选用他们作材料,与他们对话,必将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如: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途泥”,为的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
  ——2006年安徽这高考佳作《读·感悟》
  一个个历史人物被作者信手拈来,庄子的空灵澄净,李白的潇洒不羁,司马迁的刚直坚韧,李清照的凄婉哀伤,犹如一束束生命的花朵,散发着古典的芬芳,沁入读者的肺腑。
  2.引用诗词名句,化用典故传说
  我国的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许多诗词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采撷一些诗词名句,会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化用典故传说,能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唤起读者的联想,使文章显得更富有文化底蕴。曹操的望梅止渴,马援的马革裹尸,王子猷的秉烛夜游,魏晋名士的放荡不羁都各具特色,若运用恰当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下面这篇文章对诗词和典故的运用就非常出色: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淡泊索然;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痛彻心扉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伤感;没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今夜的月光将失去动人的想象;同样,若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和“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欣喜,今朝的美酒就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若没有了杜甫颠沛流离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草堂就失去了广阔的胸襟和沉郁顿挫的风韵。唐诗是诗化的中国,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绿色交流,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
  ——优秀范文《唐诗如酒》
  
  二、放眼课外
  
  文化作文的写作是建立在了解历史、文化、人物、典故、风俗、习惯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课内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丝毫不能放松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1.关注历史人物
  自古“文史不分家”,所以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史实,关注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型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瞩目的生命历程,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经典论据。引入历史人物,就如同在阅卷者困顿时喝下一杯醇美的酒,其效果自不必说。
  2005年四川省高考作文《永远的谭嗣同》即凭借此特点成为当年高考作文中夺目的佳作。江苏省第三届高中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陆蕴,这样再现了昭君月夜弹奏琵琶的情境:
  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空灵而又落寞。茫茫苍穹,凝眸仰望,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
  思想的灵动,历史的厚重,给人意味深长的启迪。
  2.融会民俗风情
  2006高考北京佳作《北京的符号》,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作,而是在描绘一幅富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民俗风情画,在这幅画里,有冰糖葫芦的香甜,也有清脆的吆喝声,还有走街串巷留下的脚印。这是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呈现,也是民间最真实、最动人的心跳,将这些融入到文章里面,自然会大大增强文章的亲和力。这也能引导学生关注我们深厚的地域文化,在提高作文成绩的同时对文化的传承还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重在落实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同样的材料在不同的学生手里发挥的作用真可谓有天壤之别。思想肤浅、语言幼稚的情况特别突出,因此在文化作文教学中笔者这样要求学生:
  1.要求学生建立素材百宝箱,以养成每个学生边阅读边摘录的习惯,并且要求学生针对摘录内容写出自己的想法。每月进行集体互换、交流。
  2.印发近年高考“文化作文”的优秀范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品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先模仿再创新。
  3.同时每周安排一节练笔课,专写阅读体会和感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写比读更重要。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而文化作文的教学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形式或类型,以上我们所做的还只是个开始,它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不断去实践与探索。笔者期待着在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的同时也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谭蘅君,王洪,阿来.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M].重庆出版集团,2006.
  
  (苏瑜 河南省安阳外国语学校 455000)

积淀文化底蕴 打造醇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