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态度,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只有从自身出发,满怀激情地教学,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的激情,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激情 兴趣
时下不少语文教师议论,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唇焦口燥、喉干舌苦,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听,要么偷看课外书,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于是老师们常常感慨90后的学生真难教!其实,仔细想想,出现这种现象,与教师不无关系,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是有关。语文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缺乏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缺乏激情,课堂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没有将学生视作课堂的真正主人,没有点燃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注意力不集中或只好把老师的讲课当作催眠曲。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态度,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只有从自身出发,满怀激情地教学,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的激情,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梁实秋先生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写到:“说到精彩处,先生‘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转好,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读到这里,笔者不禁心驰神往,感慨万分:梁任公真性情,真名士也!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师,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同时,笔者又想起这么一句话:“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的确,“激情”是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内涵之一,充满激情的教学应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一走进教室,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迅速走进学生心灵,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而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创造性,给学生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曾说过:“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这个火把,就是热情、激情。教师要调动起自身心灵深处的激情,课堂上既要能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要能低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要能创设诸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那种祥和安闲的意境;既要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种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的气势,又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宠辱皆忘、忧国忧民的宽大胸怀,还要能营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种激烈、悲壮、高亢、不屈的氛围;既要能表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种舒缓淡淡让人无法摆脱的哀愁,又要能展现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飘逸,还要能流露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郁……这样,教师用真情去催发生命,感动自己,用激情去燃烧语文,感染学生,就会吹皱语文课堂的一池春水,吹出语文教改的满园春色。
有位教师说过:“教育者应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遣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的确,激情是课堂的灵魂,而语文又是最具情感性、充满无限灵性的学科,语文教学和情感流露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因此,语文课堂应洋溢生机,燃烧激情,成为师生的“情场”,应是教师迸发激情,学生流淌激情,师生互动激情的情感舞台。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怀揣一颗关爱学生的火热之心,演绎文本的悲欢离合,传递人间的喜怒哀乐,那么学生就会在教师爱的阳光照耀下,溶于文本作者和教师的情感之中,感受世间的真情,激活智慧的种子,点燃情感的火把。课堂上,如果教师眉飞色舞,学生眉开眼笑,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那么语文课堂就会在师生情感的互动中,成为情感流动的磁场,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碰撞,带给师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愉悦,带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诚然,语文应该是“最具魅力”的一门学科。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漫漫几千年,从“关关雎鸠”一路唱到“明月几时有”直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间多少锦心绣口为中华大地添彩,多少文章大家在历史的璀璨星空熠熠生辉。庄周奇诡,鲲鹏展翅;杜甫沉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太白放浪,“会须一饮三百杯”;渊明恬淡,“目送飞鸿,手挥五弦”;鲁迅冷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如钱理群老师所说的: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你们将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世界。这是一个燃烧的大海,你不会隔岸观火,你必定要把自己也燃烧了进去,把你的心交出来。因此,语文学习应是一种美的享受,语文教学更是激情的演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入激情,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将学生自然地引入学语文的情境之中,充分地、个性化地想象语文,感悟语文,发展语文,进入激情学习的状态,让学生体悟到语文的美,让他们的心灵一日日地丰盈起来,开阔起来,那么,语文学习就会变得“爱你没商量”。
然而,当今我们的语文课普遍缺少激情,尽管用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了优化的教学设计,但热闹背后却是师生表情淡漠,举手投足如同操练,连笑容也变得职业化了。课堂可谓如同一潭死水,水波不兴,纵使稍有高潮,教师不会因兴奋而振臂,因情发而高歌,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惋惜而唏嘘……学生自然也是中规中矩,如同样板,或者东张西望,如坐针毡,何以至此?一言以蔽之,课堂里缺失了激情。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激情的课堂,如同池中抽干了水;没有了激情的课堂,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没有了激情的课堂,任教师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苍白无力,无法体验也无法展现文本中的情感,更不能产生师生情感的共鸣。诸如《离骚》、《过秦论》、《六国论》等传诵千古的优秀诗文,其中对时政的批判和不满,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无不是作者在激情火烈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些优秀诗文既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也因他们独特的文笔,过人的睿智和犀利的笔锋而流芳百世,这些优秀诗文都是照耀千古的精神火把,字字句句都能烧灼我们的感知、想象和思考,使我们释放出感情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自我实现的力量。但是,当我们现代人在教授和学习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时候,缺少了这些激情,就会觉得索然寡味,甚至有些人还睡着了。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激情,课堂呼唤激情,文言教学更不能缺少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产生隔代相呼、遥相感应的情感共鸣。
不仅文言文教学需要激情,就是现代的诗歌、散文甚至是小说教学也是需要激情的,然而语文教学缺乏激情是当下语文学习的一大弊病。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学生应该在学习的同时培养细腻丰富的情感,来触发蕴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激情,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那些丰富可感的人文资源,在讲课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去点燃学生追求崇高、完美的火焰。如鲁迅振聋发聩的《呐喊》,郭沫若激情澎湃的《女神》;茅盾“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的哲思;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情愫……所有这一切,都可能成为开启学生生命激情的金钥匙。
人是情感的精灵,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最大特点正是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课堂是个有情地,学生更是有情人。学生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个活泼可爱、充满感情的人,他们在教师的情感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课堂的情感中点燃情感,形成燎原之势,生成新的情感,去认识人生,感悟人生!这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激情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中既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又体验过程,提高能力,更是培养、激发情感,感化、触动心灵,净化、升华人格,从而起到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肖军辉 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 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