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经验;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堪称“百代诗话之祖”,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英国人孙茨·白雷(G·E·B·Saintsbury)的文学批评史,将批评方法分为十三类:主观的、客观的、归纳的、演绎的、科学的、判断的、历史的、考据的、比较的、道德的、印象的、鉴赏的、审美的。本文从孙茨·白雷的前三种批评方法入手,探讨刘勰和钟嵘所运用批评的方法,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
一、主观的批评
即为据己见以观物,以自我意识为主。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多是从作家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肇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中经陆机、沈约等人。曹丕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文气说”涉及风格学研究,为刘勰所继承和发展。曹丕认为文章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则实现了质的飞跃,刘勰所提出的“才、气、学、习”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主观批评的延伸。如《文心·宗经》篇言经书的价值: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诗品》中谈及诗的功用时,也谈到主观的批评法:
“照烛三才,辉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劝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钟嵘承接前人的“感物”话题,提出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命题,又论及四时感物及人生境遇、社会现实对人的灵魂的触动,认为是这种感物促使了诗人能够陈诗展义,长歌骋情。他的感物美学在注重自然感应的同时,又不忽略文学艺术创作感应的审美价值,在他看来,感物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的主观超越。
二、客观的批评
即通过比较众家来加以评判,重在对其诗文进行实证。曹丕、曹植诗歌及文学成就的比较,在刘勰之前,早已出现了抑丕扬植说。但刘勰的评价却较为客观公允,指出才思敏捷,丕虽不如植,二人却各有其擅长的文类,不可一概而论,唯《文心雕龙·才略》篇有较公正客观之评论: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儁,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辨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
刘勰认为抑丕扬植说大为风行,肯定二人皆有文才,只是思虑迟速有别,就其诗歌成就而论,曹植“诗丽”,曹丕“乐府清越”。可见刘勰在论曹丕、曹植时,认为二人互有高下,各有擅长,非可专美,显然带有辩证的思考,而钟嵘《诗品·卷中》对曹丕诗则有持平之论:
“新歌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唯‘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
言“新歌”当指曹丕之乐府诗,“偶语”是两人对话,而只有“西北有浮云”十余首获得褒赞。诚如钟嵘所言,曹丕大多数诗篇艺术性都不高,则列入中品,自然也因曹丕诗歌瑕瑜互见,所以次之中等对其诗来说较为公允合理。
三、归纳的批评
即由作品之个别事例,推出普通原理之批评法。
如《文心·明诗》篇说:“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因而推出“顺美匡恶,其来久矣”的论断。
刘勰认为大禹治水成功,太康荒淫无道,这个时期便产生了“九序惟歌”和“五子咸怨”的诗作,因而“顺美匡恶,其来久矣”,歌颂美德,匡正过失,是诗歌所应该表现的思想内容,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文心·明诗》篇中“故铺观列代,而情变之数可监;撮举同异,而纳领之要可明矣”更深一步地探讨了“情”、“志”在文学创作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情”“志”是文学创作心理活动的关键,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作家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在刘勰看来,心理活动是受感情的变化支配的,“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神与物游”的心理活动,也要包孕在情感的变化之中,诗体的变化,与情感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这种归纳的批评之方法就很明显。
钟嵘在《诗品序》中列举陈思、刘桢等诸家的诗歌风格特点,以太康较魏末,则为中兴,以建安视太康,实为再变,知此,永嘉以后就可以类推了,这里进一步论述五言诗的地位,用的也是归纳的批评法。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体大虑周的古典文论著作,涉及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和发展论;《诗品》垂式千秋、独秀众品,成为百代诗话之祖,其中包蕴的诗歌史观、诗歌本质论和诗歌发生论、刚柔相济的美学理想,以及最终确立的“直寻说”“滋味说”,是使它成为经典的原因。两部书既是诗学理论著作,又是诗学批评著作,使诗学理论成为批评实践的升华和总结,成为诗学理论坐标上的重要交叉点。
参考文献:
[1][清]章学诚撰,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2]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刘晓东,于丽媛 黑龙江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1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