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16

  

陆深交游考

◇ 韩扣兄 李时人 柏红秀

  摘 要:陆深一生交游广泛,与当时的吴中派、茶陵派以及“前七子”复古派皆有交游,并在其诗文集中留下大量的诗篇。本文意在考察陆深与各派的交游情况,尽可能理清与陆深交游文人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陆深 吴中派 茶陵派 “前七子”复古派 交游
  
  陆深(1477—1544),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以詹事致仕,赠礼部侍郎,谥文裕,葬于浦东洋泾,即今浦东陆家嘴。其实陆家嘴就是因陆氏家族集聚此处而得名的。
  陆深一生交游甚广,为人礼贤下士,善取俊才,喜提携后进。从《俨山集》和《俨山集续集》来看,现存诗歌1400多首,寄赠、送别、唱和的就占了近17%,足见其交游之广泛。
  本文拟按照文人不同的流派进行简单的分类别论述,以便使读者清楚地知道当时陆深交游的具体情况。
  
  一、与吴中派文人之交游
  
  本文吴中派的内涵拟取罗宗强先生在《弘治、嘉靖年间吴中士风的一个侧面》中所说的广义吴中即包含苏州、松江、常州以及镇江四府。
  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明,号衡山居士、停云生,长洲人,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征明《陆文裕公文集后序》载:“其子楫以余与公雅有事契,俾识其后。未几楫死,嗣孙郯复以为请益弗懈。”[1](P160)陆楫、陆郯不只一次向文征明求序,可见二人绝非泛泛之交。陆深《题文征明画》说:“阿明此艺称独步,前身妙绝元姓顾。”[6](P666)。直呼其为“阿明”颇有戏谑之意,若非老友绝不以此称呼,并赞其技艺“独步”,亦可见对其书画技艺颇为欣赏。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长洲人,为“前七子”之一。因陆深与徐祯卿相识在徐氏加入“复古派”之前,也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将他放在吴中派中谈论。
  《明史·文苑传》称:“深少与徐祯卿相切磨,为文章有名。”[2](P7358)陆与徐相识最晚在弘治十四年,这年他们参加南直隶举行的乡试,相携登上鸡鸣山,读功臣碑。陆深还赋诗《与徐昌谷登鸡鸣山》一首以作纪念,这年陆深25岁,徐祯卿23岁,意气风发,所以全诗感情基调昂扬向上,充满对未来的憧憬。1506年2月,徐祯卿被远调至湖南任纂修,陆深有《送徐进士昌榖湖南编修》两首诗送别,其中有一首道:“与子同乡国,笔砚亦屡同。”[6](P657)是说二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不舍之情愈发浓烈。此外,陆深集子中还有《赠别徐昌谷》(计4首)、《和昌谷蓉菊图》等诗。
  顾鼎臣(1473-1540),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昆山人,弘治十八年状元,授修撰。陆深在《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康顾公行状》中写道:“深叨从公后三试皆为同年,而家居不远百里,又尝同官翰林,辱公以为知己者久矣。”[3](P507)可知他与顾鼎臣于弘治十四年乡试相识,以后又同举进士,同入翰林院,故言三试皆为同年,并且说顾氏视他为知己。正德十二年,陆深与顾清、顾鼎臣、汪俊、严嵩饯别汪佃,并作了联句二首,以表达离别之情。嘉靖四年陆深在家养病,在给顾的回信《与顾未斋宫谕》的最后邀鼎臣于秋分之后作半月之游。顾氏集中也有二人见面唱和的诗,如《家童持吴中菱橘酥糕互分遗子渊渊用前韵各赋一律为谢奉答》作诗三首,第一首说:“殷勤投赠故山秋,有客狂吟正倚楼……何日坐君林屋下,象肝龙脯话羁愁。”[11](P492)顾鼎臣描述出当时的陆深狂客般倚楼低吟的状貌。另外还约以后到陆深处同品佳肴话乡愁,亦见二人关系之好。陆深也作《食菱》和《食酥叠前韵》相和。另外,还有陆深因乞藕一事而唱和的诗,顾鼎臣《子渊乞莲实用韵将赠》,陆深《谢顾未斋惠莲实叠前韵》,这些都是二人日常生活的剪影,但足见同朝为官时,他俩经常坐谈唱和,生活极尽雅致和闲适。
  唐锦(1474—1555),字士絅,号龙江,上海人,弘治九年进士。他与陆深的交情,《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俨山陆公行状》中说:“锦于公有兄弟之谊,矧少同庠校,壮岁同朝,晚同归老,林下颇为知。”[4](P594)陆深堂妹于弘治七年适唐锦,他们相识不晚于这年。后来多有诗文酬唱,唐锦五十岁、六十岁寿辰,陆深皆有诗文赠送,还言“深适还自江西,将为关辅之役,念予三人者,兄弟之异姓也,而相知实深……”[3](P282—283),故知二人皆视对方为兄弟。唐锦对陆深的文学造诣也给予极高的评价:“文裕公俨山先生,崛起东海之滨,天才学力,超迈卓绝,骏发精英,其光焰烨烨迫人。”[4](P519)
  当然,与陆深交游的吴中文人很多,如徐缙、徐献忠、沈恩、郁侃、朱豹、黄标、莫如忠、皇甫汸、杨学礼、徐阶等。他们酬唱的诗文也散见在各自的集子中。
  
  二、与茶陵派文人之交游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茶陵派的核心人物。东阳位居高位,有才学,入阁多年,主持文坛,喜提携后进,故周围有很多文士。陆深载:“壬申二月,深尝与修撰何粹夫瑭、检讨盛希道端明,谒文正公于私第,议及国事,公手挥双泪,意其悲怆。”[3](P569)何良俊也说:“李西涯在弘正间,主张风雅,一时名士如邵二泉、储柴墟、汪右潭、钱鹤滩、顾东江、陆俨山、何燕泉,皆出其门。”[5](P237)可见当时的聚会不少,并且陆深也多次出现在这样的聚会中,陆深在《跋邵二泉西涯哀词》中有他悼念李东阳的一首诗,诗中陆深自称“白发门生”,说东阳是:“细推天运机生贤,又是山川五百年。廊庙江湖今复少,文章功业古难全。”[3](P569)评价之高,在陆深集中实属罕见,可谓竭尽溢美之词。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谥文襄,镇江丹徒人。历经成弘正嘉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唐锦所撰行状回忆说:“时少师邃庵杨公一清为南太常,公慕其风猷,特及门受业。邃庵曰:‘子才识宏远,文学华迈,异日当追踪古人,吾不足学也。’”[4](P583)可知陆深曾受教于杨一清,一清也赏识其才华,这时的陆深还只是个无名小卒,未中进士,一清之赞赏对陆深很是鼓舞。嘉靖九年,陆深自延平赴山西,途中过润州拜见杨一清,同年杨卒于故里。陆深有多首悼念恩师的挽歌,其中一篇《祭少师大学士邃庵杨公文》言情并茂:“惟公一代之伟人……盖天之生我公也,固将以为世道计……公实多奇,故浑厚宏博,所以养天下之元气,而变通神化,足以系斯世之安危。……五百之运,贤圣合并,纵后皇之孕育,固不知几年而后成。……一世之所同悲,而尤门生故吏之至情也。深早承陶冶,远大是期,动辄得罪,徒负教知。”[3](P532)对于一清,陆深用尽赞美崇敬之词,与李东阳相比,一清在他心中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更重些。说他是五百年一产之圣贤,千万人中一英才。崇敬之情,痛惜之情交织在一起。
  顾清,字士廉,号东江,华亭人,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上文说他常与陆深出入李东阳之门,又为同乡,二人交流不少。正德七年,顾清等编修的《松江府志》成,陆深为之撰序。《与顾东江学士》信中,陆深与顾清商讨《府志》的编次问题,言辞之间颇多敬重。顾清《东江家藏集》存有《回陆子渊·来书为希武索序》:“相望百里思一见而不可得,洛下游从之盛,宜昔人之兴感也”[7],意说非常怀恋他俩洛下交游的日子,如今空留兴叹了。顾清是同乡前辈,同朝为官自然多了份乡情,从陆深所存的诗文来看,他对顾清是很尊敬的,当然顾清也相当赏识这位同乡的晚辈。
  另外,陆深与孙承恩、何瑭、张邦奇、乔宇、何孟春、倪宗正、费宏等茶陵派成员也多多少少有些交往,比如和孙承恩,陆深有文《与孙毅斋宗伯》,孙承恩《文简集》中有诗《和陆俨山扈从山行二首》和《再次二首述怀》等。
  
  三、与“前七子”复古派文人之交游
  
  李梦阳(1472-1529),又名献吉,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迁居开封,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39岁就去世,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他们同为“前七子”复古派的领袖。
  正德元年八月,《海叟集》删定成,陆深《诗话》载:“予为编修时,尝与李献吉梦阳、何仲默景明,校选其集……”[3](P154)当知,陆深入京不久便与李、何熟识,与二人论诗并选校《海叟集》。同年,陆深与梦阳夜坐,以“芳树”为题,作一到七字诗。今查二人集子都有记录。陆深有《芳树篇求友也·三四五六七言》,李梦阳有《“芳树”二首,为上海陆氏赋》和《“芳树”二首,前缺八字句此篇足之》。后李梦阳因代韩文写弹劾刘瑾等人的奏章,被谪为山西布政司经历而离开京城,陆深作《杂言赠别李献吉》赠别。诗中陆深强忍悲伤,鼓励友人坚持自己。梦阳死后,陆深回忆:“李宪副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弘治间名士,与予交好。尝曰献吉游吴卜居,予将入梁访族,二十余年未酬也。……献吉下世,予赴晋阳,以庚寅三月二十一日经汴城而西望,几筵一恸而已。其子枝字伯材,以空同子八篇来贶,燃灯读之,重为之流涕。”[8]李、陆二人的友情持续了二十多年,直到李梦阳去世。文字中有对未达成约定的遗憾和故人早逝的痛心。今陆深集中还存与梦阳酬唱诗歌《酌别何舍人兼问讯空同子》、《寄李献吉》、《连日迟李献吉不至有作》等,另外一些文字中常见陆深对二人交游的回忆。可见梦阳在他的心中分量不轻。
  陆深与何景明的交往比较频繁大约是在正德八年至正德十三年期间,当时“前七子”中只有何景明在京城任官,自然有更多的时间和陆深等人以诗会友。在陆深给李梦阳的信中说,“去冬,自仲默处,奉手教……”[3](P590)可知那段时间二人往来不少。不然梦阳不会将信交至何景明处。正德十三年,何氏迁陕西提学副使,陆深作《春山辞》为之送别。正德十三年后至正德十六年,直至何景明英年早逝这两三年间,他们交流的机会明显变少了。
  陆深虽对李、何二人颇有微词,但是总体评价还是相当高的。陆深说“明兴百余年矣,而诗道盛于弘、正之间,是不足以名一家乎?”[3](P274)又说“近时李献吉、何仲默最工,姑自近体论之,似落人俗套……”[10]陆深认为诗道盛行的弘、正时期,李、何绝对算得上名家。
  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太白山人,陕西兴平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约在嘉靖元年,陆深《与康德涵修撰论乐》中,他与康海有一场关于“现在的乐曲是否和古乐相同”的论争。嘉靖十四年,陆深任四川左布政使,经陕赴蜀,赋诗《栈道寄康徳涵修撰》一首,寄予罢官在家的康海,首句“当年馆阁重离群,渭北过逄正暮云”[3](P93),这是对他们同朝为官生活的祭奠,不久康海因刘瑾案被罢官回乡,而今陆深经过康海的家乡,心生悲凉的迟暮之感。
  另外,与陆深交游的其他复古派成员还有如殷云霄、郑善夫、方豪、崔铣、徐缙、张邦奇、郑善夫、吕柟、方豪、方献夫、王韦等,他们或是同年,或是同署,结交唱和,生活悠游自在。明代文人交游因科举仕宦的关系,四方的人才汇集,多以师生、同年和同署的关系结交往来。前文提到的徐祯卿、徐缙、郁侃等皆是其同年。
  
  四、与其他文人
  
  严嵩(1480—1566),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免庵,江西分宜人。著有《钤山堂集》。据《俨山集》、《俨山集续集》统计,与严嵩直接酬唱的诗歌26首,文2篇(序、书各一篇),共计28篇。《钤山堂集》中也存二人唱和寄赠诗歌12首,在陆、严集子中此类诗文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
  陆深与严嵩交好,《明故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陆公神道碑》载:“嵩忆在弘治壬戌春会试,识公于沧卫之间,倾盖如平生,是岁并下第归,归则约次年必偕来。已而果如约,同寓邸同举进士,自是出必联骑,居必连榻。公才气俯一世,顾以予之不类,独不鄙辱为知己……”[9](P301)可知二人在弘治十五年就已相识,后同举进士,又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任编修。正德十一年,严嵩复官还朝,赴京途中拜访陆深。陆深赋诗《迟严介溪太史》,严嵩答以《如松江访陆太史先申寄赠》,第二天陆深带病送行,并留诗《江上载疾送严介溪太史》。嘉靖七年严嵩奉使安陆,陆深作《送严介溪宗伯奉使安陆诗序》为其送行。
  夏言(1482—1548),字公谨,号桂洲,谥文愍,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陆深充同考官,故有师生情谊。夏言撰《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公墓志铭》言:“余为公丁丑所取士,受知于最久。公尝语其子曰:平生知己,莫如桂洲。予不忍铭公,然非余又谁铭……”[10](P43)陆深在给夏言的信中说:“又尝自怪性好洁高,难堪再辱,此宜公谨之所知也。古人有言:感恩则有知,知己则未也。今知己非公谨而谁哉。”[3](P586)故知陆深确实将夏言当作知己。陆深集中存与夏言的诗歌5首,序、跋各1篇,书信2封,像赞1篇。另外还存诗《端午自天津发舟入潞河与夏公谨给事晚坐》、《夜集夏桂洲宅送崔后渠》、《夜宿清江浦夏公谨》等。
  除上述交游者外,陆深还与杨廷和、杭淮、罗钦顺、湛若水、柴奇、王守仁、刘忠等当时的名士有交往,此处不再赘言。
  
  五、结语
  
  陆深历任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屡次出任封疆大使,最后进入内阁。他一生交游甚广,前辈、同年、后生皆愿与之交往。
  何良俊《陆文裕公行远集序》中说:“我明当正德间,承累圣熙洽文,敬皇帝加意文儒,故一时则有康浒西马西玄奋,自关中崔后渠鸣于邺下,李空同王浚川雄视河洛,何大复薛君采高骋颖毫,徐昌谷顾东桥与先生辈振起吴中,文章之盛几与古埒……”[1](P163)可知陆深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与李梦阳、何景明、崔铣、薛蕙、徐祯卿、顾清等的地位相近,“徐昌谷、顾东桥与先生辈振起吴中”,特别点出正德以后吴中在文坛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徐、顾、陆三人。林树声也在所作序中道:“公出当弘治、正德间,方海内兴文章,士之游中朝,称艺文者数家。公始以藻学雄,盖东南出,而与之并驱,一时秉毫翰名家者,互为题拂,世咸宗之。”[1](P163)亦知当时文人交游之盛,陆深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
  弘、正间文人相互唱和集社,各种派别横行,陆深与吴中派、茶陵派、“前七子”复古派等皆有往来,但终究未独尊一派,皆因他深受儒家修齐治平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居官,他是一位名臣;在野,他也是一位名士。文学以及德行上他是一个典范,为时人所推崇。
  
  注释:
  [1]陆深:《陆文裕公行远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2]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陆深:《俨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版。
  [4]唐锦:《龙江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6]陆深:《俨山集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版。
  [7]顾清:《东江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8]陆深:《俨山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9]严嵩:《钤山堂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0]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1]顾鼎臣:《顾文康公文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韩扣兄,李时人,柏红秀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200234)

陆深交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