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42

[ 张雯 文选 ]   

将小说楔入学术,蠡测人物魂灵的深度

◇ 张雯

  陈东有是中国少有的一位既擅学术研究又谙小说写作的大学教授。他做学问严谨而理性,既有丰赡的实践经验,又具深厚的理论功底,既富论文写作的精细耙梳,又富流畅舒展的叙事才能,而且想象力之丰沛、行文之洒脱完全没有初学者的生硬和逼仄、蹒跚和趔趄,也完全没有一般尝试者的冒失、拘谨和顾虑重重,急不可耐、直奔主题而一望到底,倒是旁征博引,表达酣畅,躬行觉浅,洋洋洒洒,井井有条而又锱铢必较,殚精竭虑,孜孜以求一个真字;写小说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则精雕细镂,用力铺陈,字斟句酌而喋喋不休,以致人和事、风俗和景物、故事和推论,无不有条不紊地交织、建筑、镶嵌在其富于魅力的叙事之中,力求达到审美的餍足和欢忭。
  那耐读、耐看、耐品的话语正以这样一种神奇的魅力筑起了一个永远没有完结、也永不会完结的、灵光四射而又不失雕饰的奇妙楼阁。从而使得学术与小说看似南辕北辙,泾渭分明,实则却也并非水火不容,毫无干系。两者适量配制,穿插缭绕,不仅可以增强小说的叙事张力,而且愈加能够收到水乳交融、桴鼓相应、对比互补的艺术效果。因此将小说楔入学术,尽管会不可避免地折损一些真,但是好处也十分明显——用叙事的乐趣与生动一丝一寸地消解了学术的枯燥与干巴。《金瓶梅人物榜》正是这两者水乳交融、完美结合的产物。
  通览全书,一干饮食男女,满纸市井风情:那些女的脸呀,顾目流盼,斗宠争强;那些男的相呀,买笑挥金,斗狠杀伤;那些素的人呀,转瞬人间,昙现如烟;以前堆金积玉,后来瓦砾泥沙;以前贯朽粟红,后来臭淤粪土;以前高堂广厦,后来坟茔灵堂;以前狐服貂裘,后来骷髅败絮;以前举鼎荡舟,后来骨软筋麻;以前铜山金谷,后来冰消雪散;以前闭月羞花,后来垂眉落眼……总之,幕帘垂下,有人离开,也有人从头来过。——好在还有记忆,虽千金散尽,但君客尽欢,谁都夺不走。书中这一干人物看似闲散、营逐、尤云殢雨,却千娇百媚、千方百计、千姿百态,各自各逞其欲挣扎于世相虚浮、世态纷杂和世事艰难之中,不能自已。他们最强大坚韧也最微渺羸弱,陈东有先生用如椽大笔一划,用生花妙笔一点,向上和向下、提升和沉沦的条条力线力透纸背之余,把他们的世界同时也令人悬心地绷吊在那里,这就是他们的悲怆命运。命运诡谲无情地煎煮、砥砺、挤压、研磨着他们,使他们挣扎于灵肉爱欲之间如同被夹在两片磨盘之间,堕落冲动来自于人性本能,却有悖于现实规范和秩序的认同,他们只能在充斥着欲望气息浓郁的人性逼仄空间里,在扭曲、亢奋乃至癫狂状态之下达到生命的限度。
  倘若说铺陈略嫌繁琐,叙事却也通俗,道来不温不火。作者叙事态度的从容、冷峻与不动声色隐匿起了作者心曲的忧诡、痛楚与哀管悲弦。他进而向读者出示了一个有关对人性进行深入反思、臧否和批判的欲望叙事文本,一个看似尤云殢雨实已云翻雨覆、看似井然有序实已分崩离析的混沌世相,这不仅是市井男女营营逐逐、急急巴巴的饮食家园,也是魂灵蠡测之矮化、精神寄寓之迷茫的失乐园。
  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治道》中云:“变民风易,变土风难;变土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金瓶梅》原书的作者,虽然揭示出官风之于民风的极端重要,但是面对每况愈下的世相、江河日下的世风,却显得惊慌失措,莫可奈何。从潘金莲、李瓶儿、春梅这三个荒淫女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定为书名的寓意就已十分明显,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可看作是明朝末叶上流社会的淫乱在市井人物身上的折射和缩影。它从“入欲始”,以“破欲终”,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市井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世情小说。书中的金、瓶两位女性,是由性压抑者变为性疯狂者的;春梅在受淫乱的西门家族传染后,加入到“性疯狂”病患者的行列,构成性病态的族谱。原书中虽让西门庆、陈敬济、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一干饮食男女都遭到因淫而死的报应,但只是让人们皈依佛教的老调重弹——什么“见得人生在世,一件也少不得,到了那结束时,一件也用不着”,只有那《金刚经》上两句说得好:“如梦幻泡影,如电复如露”,“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除此之外,实则并没有提供一丁点儿治疗社会痼疾的灵丹妙药。那毫无节制的性描写,不仅冲淡了原书的批判意义,也限制了该书的流播。陈东有先生认识到了这一局限,更深谙王国维在点评李煜词时曾说过的道理:“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后期词作因为眼界大、感慨深而改变了一直以来的萎靡词风,呈现出辽远豪迈的大气象。对文学创作而言,如果过多地拘囿于现实、沉溺于欲望,则眼界和胸襟自然无法开阔,神经内核以及深刻的感慨也就无从得之。在这种精神局限性下产生的作品,自然也就无法成为关注人心、人的精神和人的存在的灵魂叙事。这也正是当下文学作品数量越来越庞大,而作家的精神气象却越来越衰微的原因所在。正因为如此,陈东有先生让《金瓶梅人物榜》一书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直逼人性,并没有因循守旧、按图索骥、画地为牢、重蹈覆辙,放弃对人类精神的关照与蠡测,而是以一种崭新的道德体系作为基石与坐标,以夯实、建构和捍卫一种新的人类精神长城的固若金汤……
  
  (张雯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438000)

将小说楔入学术,蠡测人物魂灵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