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要把文本的情感倾向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进入文本,吃透文本,抓住作者的情感点进行阐发,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的内容,这样才能打动学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情感
文学作品是用来表达作者情感的,教师的作用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作者的情感,教师是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媒介,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决定着学生的认识程度,引导着学生的情感走向。因此,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有些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认为课文内容讲清楚了,结构手法讲解明白了,就算完成了课文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情感体验,那么就是学过的课文,时间一久,也就忘掉了,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再提及起来时,似乎只记得课文的题目,内容却模糊了。所以学生学完课文没有任何感受,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起不到一点的作用,因此不能逐渐丰富学生的情感,也就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重使其融入到教师情感的教课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加对历史及当今社会、人生的认识。讲课时教师虽然字正腔圆,学生听着却是平平淡淡,这种状态的形成,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讲授课文缺乏情感的依托
教师在讲课文时,就课文向学生复述课文,只是向学生传达一些文字信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
1.教师没有真正走入文本
笔者曾听过一个教师讲授的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师把课文中的人物、事件都讲了一遍。教师的语气平淡,似乎在特定的时间内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听完后学生并没有感受到什么,一脸的平静。笔者却感到了一种缺憾,这篇课文就是我们自己看一遍,也会感动得泪流满面,怎么就平平淡淡地讲完了呢?课后,笔者与这位老师进行了交流,他认为,自己把课文该讲的都给学生讲了,人物和情节,段意及主题。笔者问他,你自己读了课文有没有产生情感上的波动呢?课文中的“我”怎么会突然懂事了,是因为战争。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国破家亡。作为一个孩子,面临当亡国奴的现实,自己母语不能再说了,不能再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是现实让孩子在一夜之间突然长大了,我们从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中,感觉到了战争的残酷。学习这样的课文,我们能不能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应该让学生懂得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改变了人民的生活,破坏了社会的安宁,人民由主人变成奴隶,这样的变故给一个人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还有老师韩麦尔这个人物,面对身边荷枪实弹的侵略者,他冒着生死的危险坚持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特别是在小说的结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字时,已泪流满面,他没有转身,面向着黑板,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摆摆手,让学生离开。这种无以言表的丧国之痛,这种深深的爱国之情,让我们也难以自已。他的这个无言的动作会使“我”,也让我们难以忘怀。在战争来临之时,人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应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应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和珍惜今天的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讲课中老师不应只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这样一个故事,而应该用自己的声音、表情、动作,把课文中的情感传达出来,让学生的心灵引起震动,升华学生对人生、社会的认识,笔者觉得这样才能把知识和做人结合起来。
2.缺乏对历史事实的痛感
笔者还听过一位老师教的《南京大屠杀》这篇课文。老师在讲课中让学生把日本侵略者杀了多少中国人,数据、地点以及证据的来源都捋得非常清楚,从板书上一清二楚地呈现出日本侵略的罪行,这些事实都是证据确凿,不可抹杀的。这些鲜活的生命一夜之间陨灭,30万,这令人心惊肉跳的数字,这是惨绝人寰的屠杀。笔者感觉这庞大的数字,这抹杀不掉的事实,并没有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震动。笔者认为,这是不能让每一个中国人忘记的数字,也是日本人应当正视的事实。怎么让学生们记住这些事实呢?笔者觉得在讲课时,教师的情感要融入到讲课之中。日本侵略者没有把中国人当作人,滥杀无辜,这些铁的事实应当让人愤怒,讲课时语气要强烈,情感要浓烈,愤怒之情要溢于言表。要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我们要记住这些数字,永远不要忘记人民遭受到的灾难,受到的欺辱,这都是因为国家的落后软弱所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反对侵略,反对战争,绝不能再让中国人像小草那样被任意践踏,任人宰割。要想不再受这样的欺辱,就要使自己首先强大起来,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抵御外辱。强大的表现就是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发展自己,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由课文延伸出来的东西要表达出来,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把课文中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心中。
3.未讲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同的。一位教师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找了一个课件,然后从有关月亮诗歌中的思念情感开始,讲解诗歌内容,打出词的对应现代译文,讲艺术特点,让学生读了读,然后总结一下诗人的豁达,这节课就讲完了。从外观看上去,这节课很完整,词的内容、艺术特点都讲到了。但诗人的情感并没有表现出来,诗词的意境也没有讲出来。从这首词里,我们似乎看到,作者在月圆的中秋之夜,独自举着酒杯,向青天发问;万家团圆时,他形单影只,体现出了他的孤独。月圆人不圆,读到此时声调应是低沉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他们都住校,八月十五刚刚开学,有时也不能回家,借此可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作者的情感。“我欲乘风归去”,为何归去?这里穿插讲解苏轼的生平: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很不得意,屡次被贬,一腔的报国之志没有施展的机会,又和自己的弟弟相隔千里,在中秋之夜面对圆月,他想离开人间到天上去,但“高处不胜寒”,他最终还是觉得人间生活美好。“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描绘了月亮的行踪,月亮的动感也要用语言描绘出来,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的状态也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面对失意、遭遇离愁,他不仅依然乐观,还有美好的祝愿。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表现出了一种旷达的胸怀。他这种面对生活的失意、困扰,仍然有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们钦佩。在教读的过程中,应把苏轼的孤寂、矛盾、乐观的情感读出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会,让学生明白,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扰,也应有苏轼这样的人生态度、情怀,乐观、豁达地生活,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
二、要深入文本,抓住情感点
讲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抓住作者的情感点进行阐发,弄清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1.备课时要吃透课本,酝酿感情
讲课要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教师的情感倾向要体现出来,教师动之以情,学生才能晓之以理。当然,教师在讲课之前,在备课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吃透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在讲课文时也要正确地把握表达情感的度,不能偏离了课文内容。要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结合学生的思想倾向,掌握讲课的深浅程度。要了解社会动态,如世界上依然有战争,战乱中的国家的人民生活难以为继,流离失所,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只能是发展的停顿。又如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日本有些人还是一再掩盖,并且美化战争,一再修改教科书,使日本下一代的头脑中渐渐地淡化了这段历史,想让这段历史在一代代人的头脑中消失殆尽。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绝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每每重申这段历史时,对人的灵魂都是一种强烈的震撼,这就有了南京大屠杀遇害同胞纪念馆,有了电影《南京大屠杀》。笔者在讲《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当讲到小说中韩麦尔结尾时的动作时,泪水不由地充满了眼眶,声音也在颤抖,笔者听到学生说,老师流泪了。作为老师,把课文内容吃透了,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
2.从声音中透出情感
曾听一位老师在讲《哀江南》时,他没有放名人的朗诵录音,而是自己朗读,他读着课文,声音低沉哀怨,那种国破家亡的痛心疾首的语调,使在座的学生都被打动了,课文读完了,沉寂片刻后,学生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教师的声音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特定的情景之中,曾经的繁华,今日的荒凉,让人痛心不已,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程翔老师在讲《将进酒》这首诗时,他朗诵“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中的“悲”时那颤抖的声音,让人感到镜中的白发使李白悲从中来,也深刻地体会出李白壮志难酬的悲。课讲到最后,程翔老师让学生自己可以在没有人的地方,自由地朗诵《将进酒》,借李白的诗,抒发自己的情怀。然后他手里似端着酒杯,教学生这样朗诵:“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万古愁”的“愁”字声音拉得很长,余音在教室内缭绕回响,这愁似道不尽、说不完。悠长的声音带我们穿越了时空,似乎从今天穿越到古代。我们似看到李白手端着酒杯,仰天长啸,不被重用的无奈,报国无门的苦闷,自我安慰的旷达,还有他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的情态,都随着长长的“愁”字喷薄而出,把满腔的愁绪完完全全地释放出来,这声音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让我们的情绪沉醉其中。笔者听到这里感到痛快淋漓,也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愁”字久久在心中回荡着、撞击着,挥之不去,这堂课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不能忘怀。
讲课时教师的声音传达出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声音的快慢、低沉、高昂、都能把学生带入课文中,如果声音平淡,那只会让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作者的情感也无法表现出来。
3.恰当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
教师在讲课时,要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历史事实。笔者在讲《土地的誓言》时,讲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向学生展示了日本人滥杀无辜的历史照片,在学生中引起了震撼,一幅幅令人惨不忍睹的无辜的中国人被枪杀的照片刺激着学生的神经,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放这些照片时,学生就问到从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照片,笔者告诉他们,可以到网上去看看,这些照片有的还是日本人自己拍的。这样讲的结果使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会久久忘不了这些画面。
教师在传达作者的情感时,也应体现自己的感受,强化作品的情感倾向,以便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受到教益,这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刘晓琦 山东省泰安市体育运动学校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