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绍了歧义消除的两大方法:句内调整和句外调整。句内调整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标志等四个手段,而句外调整是指语境手段。
关键词:歧义 消除 句内调整 句外调整
歧义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课题。朱德熙先生说:“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更是宣称:“一种语法理论的精当性,就在于它解释歧义的本事。”汉语歧义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赵先生从英语歧义句的著名例子The chicken is ready to eat(可化为A:somebody is ready to eat chicken,B:The chicken is rendy to eat something)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最早的歧义结构的例子:“鸡不吃了。”同英语的例子一样,该歧义句的意思可能是人不吃鸡了,也可能是鸡不吃食物了,涉及到“鸡”是施事主语还是受事主语的不同。国内率先研究歧义的是朱德熙先生。他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因层次不同而引起的歧义,比如:咬死 猎人的狗(动宾结构);咬死猎人的 狗(偏正结构)。他同时运用变换分析法分析因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汉语的歧义现象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重视。
消除歧义的手段包括语言结构自身消歧手段和人工消歧手段。吕叔湘(1965)论及句子本身的排岐技能;朱德熙(1980)指出按照某一多义句式造出来的句子不一定都有歧义,有的句子因词义上的相互制约消除了句式本身具有的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吴新华(1984)指出汉语本身有极强的使歧义结构义单一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语言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归纳了汉语自身排歧的语音、词汇、语义和语境因素;李峰(1994)专文探讨语句如何通过自身因素来消除歧义,并归纳出五种歧义制约因素和35种常见的假性歧义格式;冯志伟(1996)提出“潜在歧义论”,认为所有的歧义格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实例转化为非歧义结构,人工消歧手段是使用某种手段使歧义结构单一化。赵元任(1959)、吴葆堂(1979)、吕叔湘(1984)、吴新华(1984)和邵敬敏(1987)等许多学者都探讨了这类消歧手段,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句内调整
1.语音手段
A 轻声
老子一天也没吃饭。
这句话可理解为“大圣人老子一天也没吃饭”,也可理解为:“爸爸一天也没吃饭”,当然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比较粗鲁的人说自己一天也没吃饭。关键在于“子”是轻读还是重读。若为轻读,则可理解为“爸爸”、“自己”,若重读,则为大圣人“老子”。
B 声调
这个人好说话。
这句话可理解为“这个人容易接近”,也可理解为“这个人爱说话”。如果是前一种理解,读三声,后者则读四声。
C 重音
他想起来了。
这句话既可理解为“他想起了某个人或某件事”,也可理解为“他想站起来或爬起来”,如果是前者,“想”重读,后者则“起来”重读。
D 停顿
我说不好。
这个句子可理解为“对于某个人或某件事由我来说不合适”,也可理解为“对某件事或某个问题,我讲得不好”。处理这类句式,可用停顿来划分:前一种理解可读成“我说 不好”,后一种理解则读成“我 说不好”。
2.词汇手段
A 同义词替换
所谓替换法就是另找一个词语来替换本句中的某个词来排除歧义。歧义句常常因为某个词语的多义而造成歧义。为了使这类句子句义明确,将句中不确定的词语更换掉即可。如“两个学校的老师”如果把其中的“个”换成“位”,则指两位老师,换成“所”,则指不同学校的多位老师。
B 添加虚词
新学生宿舍。
这个句子可理解为“学生宿舍是新的”,也可理解为“这是新来的学生的宿舍”。前一种意思可在“新”后面加“的”,后一种意思则在“学生”后面加“的”。
C 增补省略词语
歧义句往往因少用或多用了一个词(尤其是虚词)而造成歧义。为了使句子句义明确,可运用一“字”增删法,便可消除歧义。如:
“他没收我的钱”一句中,由于少用了个别词而让人费解。因此,可在原句各添一个字,便可消除歧义:(1)他没(有)收我的钱。(2)他没收(了)我的钱。
3.语法手段
A 换位
所谓换位法就是通过移动原句中的某个词语来消除歧义。如:
这个人连校长都不认识。
若将此句中“连校长”、“这个人”“都不认识”三个短语的语序重新排列,改为“连校长都不认识这个人”就无歧义了。
B 同义句式变换
山上架着炮。
如果要表示动作而非状态,可以把它转化为一个进行时态的句式“山上正在架炮”。
4.标志手段
标志手段即在句中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来消除歧义。歧义句又常常或因语音停顿不同、或因词语不同组合而成歧义。为了使这类句子句义明确,可运用添加标点法。如: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这一句可以理解为:
A.(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表示由于下雨,主人将我留下来作客。
B.(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表示下雨了,老天要我把客人留下来,可我却不愿留。
对于这两种理解,可加不同的标点来区别,示例如下:
A.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B.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第二:句外调整,即利用上下文、情景、场境、文化背景等,依照实际情况与思维规律做出调整
语境手段
A 上下文
他已经走了两天了。
这句可理解为“他离开这里已经两天了”,也可理解为“他在路上已经走了两天了”。若是前者,可在前面用“他走了多久了”来提问,后一种意思则可在它后面添上“还没到某地”。
B 情景
情景语境可以帮助确定句义。例如:“他过去了。”这句话在河边说和在医院说意义完全不同。再如:在饭店里,一位顾客落座后对服务员说:“我要炒肉丝。”很显然,这句话中的“炒肉丝”指的是一道菜,绝不会误解为他要去炒肉丝。
C 场境
如:如果在吃饭中间,有人说“鸡不吃了”,绝对可以理解为不吃鸡了,而去吃鱼什么的。而不是“鸡不吃食了”这个意思。所以说场景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歧义。
D 文化背景
所谓文化背景就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用的词语,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话语中所采用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要是不知道当时的背景,是不能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吕叔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1984,(5).
[5]王建华.语境歧义分析[J].中国语文,1987,(1).
[6]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0,(2).
(任梅梅 湖南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4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