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设问题”法是笔者在长期探索“互动阅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方法。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仰赖于学生的阅读自觉性的提高和老师在阅读方法上的点拨,除此之外,想象力在创造性阅读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自设问题”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还启发学生通过心灵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自设问题 创造性阅读 想象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鉴赏性阅读中,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创造性阅读能力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阅读对象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基础。
“自设问题”法是笔者在长期探索“互动阅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已知知识,结合文本,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设计答案,并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新课程教材《语文必修读本1》中有一篇罗伟章的小说《独腿人生》。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朴实而善良的独腿车夫的形象。独腿车夫不是英雄,但他用发自灵魂深处的最本真的光,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以及对自身尊严的捍卫。
笔者先把阅读课的时间分成“自主阅读”和“互动交流”两个部分。学生开始阅读前,笔者先提示了一下小说的鉴赏角度,比如环境描写、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刻画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出题组和一个答题组,要求出题组任选角度把这篇小说中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成试题,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对自设试题拟定答案,阅读时间结束后向答题组提问。同时,要求答题组猜测出题组可能在哪些方面出题,然后也自设一些试题并拟定答案来应对出题组的提问。通过这个活动的设计,两个组的同学都能专注地投入到阅读和思考中,因为在活动中引入了竞争机制,首先可以保证阅读的高效。在学生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笔者可以掌握他们设计问题的思路并规范他们的思维角度和方法。
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学生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她问:“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写到‘朋友果然在大门口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来?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请问,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组的两个同学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笔者觉得他们答得不错,可是没有想到那个提问的女同学却说:“你们的回答不够全面也不深刻,这句朋友的话说明了独腿车夫在社会上遭遇着人们的误解和冷落,小说中的‘朋友’其实是世俗社会的一种象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独腿车夫的朴实、善良和自尊、自爱的精神在这样的世俗社会中更显得珍贵。”她一说完,大家都给她鼓掌。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参与“自设问题”的互动阅读积极性是很高的,而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根据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小说主体的理解提出的一个具有一定创造性的问题。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给出一个精彩的答案,这正是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一种提高。
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仰赖于学生的阅读自觉性的提高和老师在阅读方法上的点拨。除此之外,想象力在创造性阅读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学生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如此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激活这段文字应该用“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等关键语言的提示,创造一种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理解语言的含义。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自设问题”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启发学生通过心灵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因为培养阅读能力不仅仅着眼于应试的“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阅读培养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人生乐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学生在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方面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老师应该通过启发学生的心灵感受来让学生走近作者,从而达到与作者在心灵上的沟通。《赤壁赋》中苏轼写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段文字表达了苏轼思想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的永恒,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无常的悲慨之情。以学生的经历和思想水平,这段文字中的含义是不易理解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来想象他的处境。当学生产生了对苏轼的理解和同情之后,就会与之产生共鸣,也就会理解文字中蕴含的深意了。当学生读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句话之后,就能触类旁通,对苏轼的思想感情有更全面的理解了。
“自设问题”式的阅读训练凭借“互动阅读”“启发想象”“鼓励个性化”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如何避免把阅读课变成应试技巧的训练课?如何在互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如何避免少数同学掌握话语霸权?如何避免少数学生的个性解读压抑更广范围的个性解读?如何通过正确引导个性解读的方向来避免对文本内容的“过当”解读?这些问题都是很有思考价值的,笔者会在更多“自设问题”式阅读训练的案例中总结经验、寻找答案。
(张丽华 河南省郑州市101中学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