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尔德童话人物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王尔德童话在刻画人物外貌和追求完美形象方面,集中体现了唯美主义的理想。其次,其童话人物复杂多变的性格和寓言式的悲剧结局具有现实批判的意义。最后,王尔德将宗教和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神圣的超现实的人物。创新性使王尔德童话对于传统童话具有颠覆意义。
关键词:王尔德童话 人物形象 创新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后期唯美主义的大师。他一共出版过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童话》和《石榴之家》。这两部童话自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人们经久不衰的研究和讨论。早期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评论大多认为,王尔德童话具有鲜明的唯美主义特征、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和浓郁的宗教气息三大特点。如沃尔特·佩特就曾评论说,王尔德的童话“充满了精巧纤细的韵味和纯正的英语风格”[1],沈雁冰则认为王尔德童话“很富于社会同情”[2],赵景深则阐述了王尔德童话中的宗教意味。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王尔德童话的这三大特点,探讨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艺术的颠覆意义。
一、王尔德童话人物的唯美追求
唯美主义是19世纪后期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是以艺术的形式美、技巧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种思潮强调“为艺术而艺术”,宣扬超然于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反对艺术上的功利主义。唯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他们认为只有美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他的作品都贯穿着唯美主义思想,他的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在他的童话人物的塑造上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
(一)人物外貌的具体刻画
在传统童话中,人物外貌、服饰的刻画是十分精简、模糊的。如说到美,格林《青蛙王子》中就这样表述:“古代,有一个国王,他的几个女儿长得都很美丽,而最小的女儿最美丽,连见多识广的太阳见到她时,也对她的美丽感到惊奇。”这种美没有过多的形容和修饰,是一种抽象的美。而王尔德童话人物的美是逼真的、栩栩如生的。同样是公主形象,王尔德的《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这样刻画小公主:“她的衣服是灰色缎子做的,衣裾和胀得很大的袖子上绣满了银花,硬的胸衣上装饰了几排上等珍珠。她走动的时候,衣服下面露出一双配着浅红色大蔷薇花的小拖鞋。她那把大纱扇是淡红色和珍珠色的,她的头发像一圈褪色黄金的光环围绕着她那苍白的小脸,头发上戴了一朵美丽的白蔷薇。”[3]又如《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展现在打鱼人与读者眼前的小人鱼是这样的:“她的头发像是一簇簇打湿了的金羊毛,而每一根细发都像放在玻璃杯中的细金钱,她的身体像白的象牙,她的尾巴是银和珍珠的颜色。银和珍珠的颜色便是她的尾巴,碧绿的海草缠在它上面;她的耳朵像贝壳,她的嘴唇像珊瑚。”[4]而《星孩》中的星孩则是:“又白又娇嫩,像上等的象牙一样,他的鬈发又像黄水仙的花环,他的嘴唇像红色花瓣,他的眼睛像清水河畔的紫罗兰,他的身体像还没有人来割过的田地上的水仙。”[5]
当我们随着王尔德进入他所描绘的这样一个充满艺术特色的世界时,童话故事的人物不再仅仅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细致、具体、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童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童话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童话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没有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就无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动有力地传达给读者,但童话形象的描绘是要适合儿童阅读要求的,精炼是其特色。王尔德的童话用如此繁复的文字描写人物外貌,并不是童话文体的要求,不是为了塑造童话形象。王尔德善于并且醉心于描绘人物的外貌,体现的是一个唯美主义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对人物外貌的细腻描绘和铺陈修饰,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艺术形式上的美,人物的形象美可以增加艺术的美感。正是如此,王尔德的童话便有了超越传统童话的审美新质。王尔德在作品形式上所运用的铺张、华美而浪漫的文风形成其作品华丽、凄美与诗意的艺术品质。
(二)完美形象的执着追求
王尔德对人物形象的要求不仅仅是外表上,同时还有道德上的。王尔德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几乎每一个童话都有一个因为至爱而变得至美的形象,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他所赞扬的不是虚有其表的东西,而是一种外表和心灵共有的美丽。快乐王子和少年国王就是这样的形象,他们不单拥有外表上的美丽,更在心里面拥有高贵的爱,拥有对世人的怜悯。快乐王子开始拥有耀眼的外表,当他看到人间的苦难的时候,把自己身上的宝石和金片通过小燕子一一送给穷人。少年国王喜欢奢华的装饰品,当他知道他那穿着加冕的美丽皇袍是通过穷人受苦而得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华丽的外表,穿上了牧童的衣服。还有星孩,他本来有美丽的外表,但是心肠太差,甚至因为母亲太丑太破烂而把母亲赶走,所以王尔德就把他变成了丑陋的人,令每个人都厌恶他,直到他再次变得善良并受尽苦难才让他重新获得美丽。而仅仅善良但是外表丑陋的人也不能得到王尔德全心的赞同,在《西班牙公主的生日》里面,小丑就只能得到他的怜悯。通过他对这些形象的塑造,我们就可以知道王尔德对人物塑造的意图,他追求一种完美无缺的美丽。王尔德讴歌爱,赞美真,传播美,他以文学为武器阐释着他的人生观,用他的童话创作将他的美学理想诠释给读者。
二、王尔德童话人物的社会批判意识
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中,美便意味着善,美丽善良的主人公必将有幸福快乐的结局。而王尔德童话与现实社会相关联,具有社会批判意识。他的童话人物性格复杂而多变,具有世俗化了的贴近现实的真实感。人物的命运也往往打破传统童话皆大欢喜的结局,颠覆了传统童话好人得到报偿、坏人接受惩罚的刻板模式,给读者以震惊和启示。
(一)复杂变化的人物性格
传统童话为适应儿童认识能力较差的需要,往往用极端的“戏剧脸谱式”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他们不是外表美丽、品德高尚、心地善良的好人,就是天生丑陋、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坏人。如灰姑娘与两个姐姐、白雪公主与继母,都是泾渭分明的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具有单一性格是传统童话人物的共同点。
王尔德童话里的人物虽仍有传统童话单一性格人物塑造的痕迹,但已经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的多重性和可变性特征。他的童话中有不少人物的性格由于某种原因突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呈现出逆转的模式。如《快乐王子》中的王子生前是醉生梦死、寻欢作乐的“快乐王子”,而成为雕塑后他认识到贫穷百姓的苦难,无私地献出了自己身上的珠宝。《自私的巨人》中的巨人原本自私狭隘,粗暴地把孩子们赶出他的花园,还筑起了围墙不许孩子们进入,而当他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使花园的春天不再到来时,便痛改前非,砍倒围墙,成为了一个博爱的人。《星孩》中的主人公星孩从前美丽但残忍,无情地拒绝与生母相认,遭到诅咒,变成像蟾蜍一般奇丑无比又一无所有的乞丐,在经历一番磨难后,星孩幡然悔悟,重新做人,赢得了众人的尊重,恢复了美丽,并成为了仁慈的国王。再如同是“人鱼恋”的童话,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主人公人鱼公主对王子的爱是矢志不渝的,而王尔德《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的主人公渔夫对人鱼公主的爱却没能抵挡住灵魂的诱惑。
以上王尔德童话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可变性与传统童话人物被理想化了的、不变的性格相比,更体现出真实性。王尔德童话人物是世俗化了的,更贴近现实社会。
(二)寓言式的人物结局
在传统童话故事中,好人在最后总是功德圆满的,结局是欢乐的。但王尔德童话的结局一反传统童话的模式,具体表现如下:
1.结局非团圆式
《星孩》里的星孩幡然悔悟后,赢得了众人的尊敬,无情之人变成仁慈的人,成为一个开明的王国,但是童话并没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而是“他治理的期间并不长久,他受的苦太大了,他受的磨炼也太苦了,所以他只活了三年。他死后继承他的却是一个很坏的国王”[6];《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的小公主傲慢、以别人的痛苦来寻求快乐。小矮人出生贫寒,本很快乐,却被贵族买来当小丑,取乐小公主。当小矮人心碎而死时,小公主并不伤心,而是甩出一句“以后凡是来陪我玩的人都要没有心才成”[7];《忠实的朋友》里善良与忠诚的小汉斯最后死在了沼泽地中;《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的打鱼人也没有和小鱼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是双双死去等等。王尔德并没有利用童话这一体裁的许可逃避现实,而是直视问题,给读者留下许多遐思。
2.结局团圆式
一些童话的结尾虽然是功德圆满,但都带有王尔德自己的特色,给人以寓言式的启发。如《快乐王子》中的快乐王子和小燕子因帮助穷人死去,他们善良的内心没被人们忽视。当上帝说“把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给我拿来”[8]时,天使就把铅心和死鸟带到了上帝面前。最终,小燕子和快乐王子住到了永生的天堂里。《少年国王》里少年国王通过三个梦境,认识到了自己的奢华是以人民的痛苦为代价的,于是他抛弃一切华服装饰,返璞归真,从而变成了一个天使。从这些童话里我们看出促使童话人物最后圆满的因素是上帝,是基督。这体现了西方社会对基督教的敬畏和虔信,也是对现实因素的折射,这种结局的出现与传统童话里的矛盾解决缘于神仙或超自然的神力是完全不同的。
三、王尔德童话人物的宗教气息
王尔德早年就非常迷恋天主教,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他将主人公对罗马天主教的热爱归因于“那每天的献祭比古代世界的任何祭典都更加庄严肃穆,使他为之激动,这种仪式傲然无视明明存在的感情,并且具有原始的质朴气息和它所要象征的人类悲剧的亘古的壮美”。可以看出,是天主教对形式的注重和它的神秘气息吸引了王尔德,他这种对罗马天主教以及其神秘仪式的迷恋使得其童话中宗教意象和《圣经》典故频繁出现。在那个宗教信仰败落、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唯美主义者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兼具某种宗教色彩,“美的宗教”成为一些文化精英们灵魂的避难所。对王尔德来说,宗教是美的最高形式。他将宗教和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神圣的超现实的唯美主义世界,在其童话中,“美”升华为“爱”,是对美的一种宗教上的爱和赞美。我们通过王尔德的传记可以发现,耶稣基督的人格深深吸引着他,并且他对于基督的关注逐渐加深,因此威尔森·耐特说:“基督是开启王尔德人生之谜的钥匙。”
(一)自我牺牲型人物
在《快乐王子》这部童话中,王尔德讲述了一个牺牲自我以拯救世人的故事。当快乐王子有一颗人心时,他不知眼泪为何物,过着悠闲的生活,和城市里其他的权贵一样,看不到人民的疾苦,而当他成为雕像,胸中有一颗冰冷的铅心时,他才了解到人民的不幸,拥有了洞察一切苦难的能力,从而彻底抛弃了原有的生活而全力地献出自己的价值以拯救世人。他的行为一次次让人动容,正如耶稣为拯救世人而受难,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圣经》中,耶稣被众人误解甚至敌视,快乐王子的行为也无人理解、无人知晓。当然,故事最后由悲转喜,上帝派天使拿来城中最珍贵的东西,天使带走了快乐王子破碎的铅心和小燕子的尸体,升入天堂,正如耶稣被钉死后复活升天一样。《夜莺与玫瑰》中,夜莺为了帮助青年学生得到一朵冬天盛开的红玫瑰,帮助他实现爱情愿望,义无反顾地选择用生命作代价。她那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最后那经典一幕中彰显得淋漓尽致:皓月当空,娇小柔弱的夜莺用自己的胸膛顶住花刺,婉转吟唱那些山盟海誓的美好爱情,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用生命浇灌出一朵天底下最红的玫瑰。夜莺死的方式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有惊人的相似,而且王尔德通过这一形象所传达的含义与基督教教义不谋而合。基督教提倡博爱,爱护他人,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爱。只有像耶稣那样为了拯救他人,不惜献出自身的生命,爱才能成为永恒。甘愿牺牲的夜莺就像基督一样,尽管肉体毁灭,但她表现出的爱的精神却是不朽的。
(二)自我救赎型人物
童话《少年国王》中,主人公沉溺于追求美的事物,加冕前夜的三个奇怪的梦便是神启,使他看到自己的政权的奢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因此拒绝了金线的王袍和珍珠的节杖,而是穿着牧羊人的粗皮衣,戴着荆棘王冠去加冕,这代表他放弃了物质的欲望。正是由于他能舍弃物质,最后才得以领受上帝的加冕,实现了自我救赎,“日光在他四周织成一件金袍,比那件照他的意思做成的王袍还要好看。那根枯死的杖开花了,开着比珍珠还要白的百合花。干枯的荆棘也开花了,开着比红宝石还要红的玫瑰花。百合花比最好的珍珠更白,梗子是亮银的。玫瑰花比上等的红宝石更红,叶是金叶做的。”[9]《渔夫和他的灵魂》中,当小美人鱼对渔夫说,“要是你肯送走你的灵魂,我才能够爱你。”[10]他费尽千辛万苦才送走灵魂,得以和小美人鱼在一起,而灵魂每年会回来一次给他讲述自己奇幻的经历,并分别以能够成为世上最聪明的人的“智慧镜”、可以得到全世界财富的“财富指环”和小人鱼所没有的“人间女儿的脚”来诱惑他。在这一帕里斯式的选择面前,渔夫没能抵挡住代表美的“人间女儿的脚”的诱惑。由此,灵魂又回到了他的身体,他也就不能回到小美人鱼身边。但是最后渔夫凭着伟大的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再次弃绝了灵魂。当发现小美人鱼死去时,他的心因为充满了不能承受的爱而破裂,最终与爱人一同死去,完成了爱的救赎。《星孩》讲述的是一个被农夫捡到并抚养成人的男孩——星孩,他因美貌而骄傲,不认自己讨饭的母亲,因而受到上天的惩罚,相貌变丑,被一个狠心的老人当奴隶,尝遍了苦头。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之后,星孩学会了关心帮助别人,懂得了爱,也因此再次见到了以乞丐形象出现的生母。“他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呼,连忙跑过去,跪下来,亲他母亲脚上的伤口,拿他的眼泪去洗它们。他把头俯到尘埃,抽泣着,像一个心碎了的人一样。”[11]至此,星孩获得了拯救,面孔也变回了原来的样子,甚至比原来还美。他因美貌而堕落,又在爱和善的考验中完成了自我救赎。其中,他亲吻母亲的脚的场景,是套用了《圣经》中妓女抹大拉的玛丽亚用眼泪为耶稣洗脚的典故,因此得以脱罪,这恰恰体现了基督教所宣扬的“凡自高的必降为卑,凡自卑的必升为高”、“凡别人所遭遇的事,也会遭遇到自己身上来”。
(三)他人超度型人物
童话《自私的巨人》描写的是一个巨人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但他把进来玩的孩子都赶走了,于是春天再也不来了,他的花园一片荒芜,他的内心也同样冰冷。后来,巨人得到一个小男孩的启发,摒弃了自私的性格,为孩子们打开心扉和花园的大门时,整个花园的花都开了,孩子们欢呼着,春天终于回来了。王尔德在这里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耶稣形象——一个可爱而神奇的小男孩。他用象征无私与爱的轻轻一吻,化解了巨人天性中的自私,然后悄然离去,引起巨人无尽的思念。当巨人最后看到男孩时,男孩手上带着爱的圣痕:“小孩的两只手掌心上现出两个钉痕,在他两只小脚的脚背上也有两个钉痕。”[12]小男孩虽然手脚满是伤痕——象征着受难的基督,但他并没忘记巨人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及时赶来超度他的灵魂。巨人由冷漠自私到为自己的行为悔恨,用真心的爱来迎接孩子们,其花园也由萧索荒芜到满园花朵绽放。最后巨人躺在大树下,身上盖满了白色的花,他死了。小男孩——耶稣引导巨人去了天国的花园,他最终获得了上帝的拯救和救赎。
四、王尔德童话的意义
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的产生固然因为其唯美主义思想与童话有诸多契合之处,童话这一文体为其表达其唯美主义思想提供了可能。但其唯美主义童话在客观上对童话创作、对儿童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作用是巨大的。王尔德讴歌爱,赞美真,传播美,他以文学为武器阐释着他的人生观,用他的童话创作将他的美学理想诠释了给读者。他颠覆了传统童话中“美”之概念,向读者提供了全新的审美期待,开创了全新的想象空间,对童话艺术的贡献独到而深远。
同时,王尔德的童话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特质与生存困境,与社会生活相关联,颠覆了传统童话中刻板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模式。它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来塑造人物和叙述故事,既有对真善美的颂扬,也伴随着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唯美主义理想与对社会的同情有机结合在一起。王尔德直视现实问题,揭露批判了维多利亚时期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道德虚伪,反映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生活的阴暗面,表达了对苦难者的哀怜。王尔德采用童话的体裁形式,对现实社会的丑恶与冷酷进行揭露和抨击,这是他童话的思想性,也是其童话的重要价值。
王尔德童话还颠覆了传统童话中魔法之神奇,代之以宗教救赎的色彩。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各个构思精巧,美丽动人,虽没有一篇取材于基督教经典或传说,也没有丝毫道德说教的痕迹,但故事中多处使用宗教意象,使人物形象神圣脱俗,且字里行间活跃着基督教博爱精神,这与他主张的由至爱追求至美的唯美主义思想完美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正是由于王尔德强烈的宗教情结使他创作出有如此深厚宗教和道德意蕴的独一无二的童话作品。
注释:
[1]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0页。
[2]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儿童文学教研组:《儿童文学教学研究资料》,1979年版,第159页。
[3][4][5][6][7][8][9][10][11][12]奥斯卡·王尔德著,巴金译:《快乐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第86页,第127页,第138页,第85页,第13页,第66页,第89页,第138页,第24页。
(刘子鹏,张馨月 四川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6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