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对比桂林话的“去”和壮语的“pei1”(去)在语法上的相同点,描述了桂林话中“去”的不稳定用法,证明桂林话的“去”在语法上的变化受到了壮语影响,但没有被壮语完全同化。
关键词:桂林话 “去” 壮语 “pei1”(去)
唐宋时桂林城乡语言都为古平话,至明清时官话确立。现桂林城区居民说官话,郊区以平话为主,部分少数民族家庭使用壮语、瑶语等民族语。桂林自古是壮民的栖息地,桂林话很早就受壮语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桂林话的“去”与壮语的“pei1”(去)的相同点,证明桂林话“去”的一些语法特点是受到壮语“pei1”(去)的影响。当然,各壮语方言“去”的语法特点不一,武鸣、马山、忻城等地的壮语特点较明显。
“去”的一些语法特点在古汉语时就已出现,如战国时“行为动词+去”的连动结构,《战国策》:辞去、亡去。《史记》:弃去、灭去。之后,“去”经过了动词的补充成分、动补结构的演化,至唐宋时“去”开始虚化,比如在疑问句中用作语气词。如果说桂林话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那就无法解释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四川官话为什么没有类似特点,只有广泛分布着壮族的广西、云南地区有此特点,因为语法具有稳定性,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因此桂林话和云南话“去”的一些语法特点都应该是受到壮语影响所致。
壮语多数方言中“去”的发展过程为:实词——趋向补语——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状语补语标记,这与布衣语的“去”一致,但是布衣语语法化更彻底。在布衣语中pai33的词汇意义从实到虚。助词pai33从实词虚化为表示抽象的“完成”意义的体助词,接着又虚化为句末语气词。[1]壮语“pei1”的发展历程也大致如此。而桂林话虽受壮语影响,但影响深浅不一,语法化程度不及壮语。下面从二者的相同点和桂林话“去”的不稳定用法来看二者的联系。
一、“去”的相同点
1.用作实义动词
桂林话除了可说“去哪,去学校”外,还可表“花费”之意,如“去了钱,去了时间”。而云南话和壮语中无此说法。因此桂林话中,“去”的动词范围更广。
2.表趋向意义
桂林话和云南话都可说:那只鸟飞去了/人都走去了,表示鸟飞走了/人都走掉了,壮语也有此用法,如ʔbin1 pei1飞去,pjai1 pei1走去,表主语的动作趋向。四川话中则没有此说法。
3.表动作的完成和结果
桂林话可说:吃去,用完去;桌子被敲坏去,腿被打断去等。壮语也可说:kwn1 pei1吃去,θak8 pei1洗去,Com6 pei1烧去等,“pei1”经常和一些能造成受事宾语减少、消失、消耗、破坏等结果的动词连用。这些动词如:(吃)、(用)、(丢失)、(忘记),该类动词含有“去除、消灭”的语义。[2]桂林话也有同样用法。桂林话的“去”置于动词后表“消失不见、去除”之意,或表动作完成还附有蒙受和遭受的意义,壮语也有同样意义。
如:kou1 uut9 ti5 Ci6 kWn2 hak7 paan3 te1 pei1 kva5.我把黑板上的字擦了。
我 擦 字 上 黑 板 那 去 过
kai5 hEG3 Gan2 tok7 pei1. 别把钱弄丢了。
别 给 钱 丢 去。
4.用于部分形容词后表示进入某种状态
桂林话的“去”一般用于部分表贬义或者负面意义的形容词后,表进入某种状态,一般是进入不好的状态或是令人不满的状态,如“烂去,坏去,冷去”。壮语的用法宽泛些,比如“ʔdat⁵热去”,但桂林话则要在“去”前加一个动词,如“太阳把手晒暖去”,但却不能单独说“暖去”、“热去”。可见桂林话在受到影响的过程中,仍然留有自己的特点。
5.语气词
壮语的“pei1”用于修饰程度意义,表命令、建议、无奈等语气,桂林话也有类似用法,但壮语的用法更广泛。
(1)在祈使句中表“要求达到某种程度”,和桂林、云南相同。桂林话可说:坐直去、站稳去、吃到吐去。壮语:naG6 ?dei1 pei1 坐好了、ku6 taG2 lap7 pei1 要干到天黑。
(2)在表“某种能力”的句子中表该能力所及的程度,常表说话者的惊讶语气,这一点三种语言基本一致。如桂林话:他挑得上百斤去,他吃得三碗米饭去。
壮语:Vaap9 ?dai1 ta5 peek5 kan1 pei1.他竟然能挑上百斤。
他 挑 得 百 斤 去。
fan2 kWn1 ?dai1 Saam1 Gvaan1 Gaai2 pei1.他竟然能吃三碗米饭。
他 吃 得 三 碗 米饭
(3)在表形状的句中表极甚的程度,有“惊人”意味,这种用法在桂林、云南常用。桂林话常说:手都要冻坏去,猪都肥得走不动去。
壮语:Gon2 nai4 liiG2 liiG2 kai5,fWG4 jeek10 tok7 pei1.今天很冷,手都要掉了。
天 这 冷 冷 手 差点 掉 去
mou1 Vaan2 kou1 pei2 pjai1 i1 ?dai1 pei1.我家的猪都肥得走不动了。
猪 家 我 肥 走 不 得 去
(4)表“完全、彻底”之意,一般用在独立语之后。
二、“去”的不同用法
1.壮语“去”可置于重叠形容词或形容词加后缀后,表程度加深。如:ko1 fai4 te1 SaaG1 SaaG1 pei1那棵树很高很高。fan2 pei2 put7 put7 pei1 taG5 nai4 他现在非常非常胖。桂林、云南则无此用法。
2.“pei1”在壮语中可表状态的比较,但桂林话少有。“pei1”在壮语中,用于谓语形容词后,表示状态的比较,描写状态变化完成后,与某一标准相比较,事物状态发生了变化。有时只是表状态的比较,之前没有状态变化。“pei1”后常接数量词,表差量。[3]如:
kaai5 peen5 nai4 i1 hoop10 ,Vai4 pei1 tei5.
这块木板不合适,长了点。
块 木板 这 不 合 长 去 点
fan2 tam5 pei1 tei5 ,i1 ?dai1 taaG1 piG1.
他矮了点,不能当兵。
他 矮 去 点 不 能 当 兵
桂林话中,“重去十斤,长去点,矮去点”的说法罕见,不用“去”代替“了”来表示状态的前后变化。偶尔见此说法,可能是受了周边壮语母语人说桂柳话时的影响。但桂林话没有“煮饭多去”的说法,此影响仍较小,在桂林话中仍未形成固定语法。
3.“pei1”在壮语中可表动词的体,但桂林话中只能用于部分句子,说明“去”在桂林话中的虚化程度不及壮语高。在壮语中,”用于条件复句或者假设复句中的说明条件、假设的分句之后,表动作将来达成、状态实现。如果动词带宾语,“pei1”则用于宾语后。如:
mWG2 Sak8 pu6 liu2 pei1,kou1 Ci2 taai5 mWG2 pei1 haW1.
你 洗 衣服 完 去 我 才 带 你 去 圩
你把衣服洗完了,我才带你去逛街。
桂林话也说:你把衣服洗完去,他把桌子踢坏去。“去”在此表事情完成或目标实现,不限定于条件复句或假设复句。但壮语的“pei1”还可直接用于任意动词或形容词后,来描述动词或名词状态,表该动作现在仍未完成、状态未实现,假设在将来完成、实现。如果不用“pei1”,就不能表将来完成、实现。此用法在桂林话鲜见。如:
ti5 lWk8 it7 nai4 li4 heeu1 ,nam1 pei1 Ci2 ?dei1 kWn1.
葡萄 这 还 绿 黑 去 才 好 吃
这些葡萄还是绿的,黑了才好吃。
kou1 laau4 pei1 Ci2 aau1 mai4.长大了才娶媳妇。
我 长大 去 就 要 媳妇
桂林话一般不说“黑去、长大去”,但偶尔将“去”用于名词后,表状态达成或实现,如“等到水干去,才可以开始干活”,一般不用于代词后,不说“他屈服去,我长大去”。这种偶然性表明桂林话受的影响不深,但也可能是壮语不常用所致。
三、小结
综上所述,如今的普通话、四川话都没有类似的语法特点,而桂林、云南则有,这与广西、云南是壮族聚居地有关,但因为历史原因及发展历程的差别,导致桂林话“去”的语法化程度更高,使用更频繁,但仍未被壮语完全同化,壮语的影响只是初步的,在桂林话中还未完全固化为语法特点。
注释:
[1]周国炎:《布依语完成体及其体助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第2期。
[2][3]潘立慧:《状语上林话“peil”(去)的语法化》,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5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周国炎.布依语完成体及其体助词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2).
[2]潘立慧.壮语上林话“pei1”(去)的语法化[J].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5,(6).
[3]覃晓航.壮语特殊语法现象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4]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J].方言,2001,(4).
[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桂林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罗聿言.“去”(汉语)与pai1(壮语)演化情况试析[Z].第三十四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2001.
(韦尹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10008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