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蜗居》将现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住房观念、教育子女的观念、赡养老人的观念充分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结合的特点,优点与弊端表现分明。
关键词:《蜗居》 居住 教育 赡养
一、安居乐业
中国有一句成语最好地表达了我们理想的居住条件:安居乐业。居是房子,安居就必须买房,不管大的、小的、好的、坏的、贵的、贱的,反正买房就对了。中国人骨子里就带着一种保守,虽然我们只能拥有70年产权,但就算累折了腰,还贷还到死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因为我们觉得房子只有住自己的才踏实,才放心。中国人夸大了房子的作用,觉得有自己的房子更稳定,更有安全感,就像剧中海萍憧憬以后如何装修她自己的房子一样,她认为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切就会更有序,最起码她认为有了自己的房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装修,不用在租的房子里过脏乱差的生活。但其实租的房我们一样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布置,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享受一点,难道住着新房吃难以下咽的寡面?人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决定物质需求。其实房子就只是一个容身之地罢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束缚了我们的观念——有钱就是要买房买地。大多数想买房的人觉得安居就是要有自己的房,其实大错而特错,居是指家,是我们心灵的皈依,是让我们有归属感的地方,而不是钢筋混凝土搭建的容身之所。剧中海萍就犯了一个这样的错误,她是我们生活大众的一个典型。海萍最后下决心买房是因为自己千辛万苦生下的宝宝却因为跟自己的父母住而跟自己不亲,由于她是租的房子以及她和苏淳的工作而带不了宝宝,所以孩子就交给了父母带,一年她只能与孩子呆两个星期,孩子觉得她的拥抱是惩罚,一下子就激发了她买房的决心。有时人们就绕在这样一个怪圈里出不来,与亲人分离是因为要挣钱买房,买房又是为了与亲人团聚。那干脆租大一点的房子与家人住在一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生活不是更好吗?家人之间的爱才是我们的归属!
人们在这方面应该要理智,更应懂得适度消费。一家人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要明白活着是为了享受生活,要更尊重自己、爱自己。房子是给人住的,而不是奴役人的。我们的祖先创造房子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很多后代成了房子的奴隶。
二、一切为了孩子
剧中女主角海萍为了买房,节约一切正常开销,人情世故能避就避,按照她的想法:“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住哪我都无所谓。跟他苦这么多年,没房子不也过来了吗?我能苦,可孩子不能苦啊!孩子投胎又没有选择,他为什么就得跟着没用的父母?”前几年中日小朋友拉练,正是因为有海萍这样的家长,中国孩子无论是体力还是毅力都远不如日本小孩,更何况是英美国家的呢?孩子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未来,由此可见中国的未来多么不堪一击啊!难道若干年后我们还要被称为东亚病夫!在这点上笔者更认同海藻的观点:“其实孩子只要跟着父母,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他们根本没概念的,又不是揭不开锅。我们欢欢跟好多农民家的孩子比,要幸福得多了吧!”人不能贪心不足,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还是白领阶层,比偏远山区的孩子物质上要富足很多吧!其实孩子成长的环境过于安逸富足不一定是好事,有一句话叫“不经打击老天真”,孩子在成长中遭遇一些磨难、挫折,再加上家长的正确引导,反倒可以促使孩子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因素。成长过程一帆风顺的孩子就像温室的花朵一样,是经受不起风雨打击的。而且物质条件对于孩子的成长并不重要,关键是精神的富足,给孩子完整的家庭、父母的疼爱和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在物质条件优越、精神贫瘠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只能是两种:富二代或者暴发户。
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现代中国人学习好像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升学。大多数学校以应试为坐标,培养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在他们眼里不过一纸空文。家长则一味攀比,人家的孩子会哪些特长,我的孩子也一定要会,一定要学,说不定以后还会为升学加分,根本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单纯是要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强加给孩子的课程剥夺了他们玩的时间,会给孩子的童年留下抹不去的遗憾。鲁迅在《风筝》中回忆弟弟幼年时喜欢放风筝而自己不让,等弟弟长大了,即使请求弟弟放风筝,他也已经不愿意了,因此弟弟也就永远失去了那部分快乐。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该明确划分出这一段读书学习,那一段成家立业,如果每个人的每个阶段都这样划分,那干脆批量生产算了,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三、父母即“保姆”
海萍和苏淳夫妇矛盾最激烈的一次是在他们定下了房子,交了首付之后,海萍还在憧憬着如何装修,苏淳不得不告诉她那笔钱是他借的,并不是向父母要的。海萍恼了,站在大马路上就瞪着眼睛喊:“哭什么穷啊,就你家穷,就你没孝敬你妈,你妈是妈,我妈不是妈啊!凭什么就我巴着这个家,把爹娘的钱使劲往里填?你家有那钱往你那个无底洞的舅舅身上砸,为什么就不肯帮帮他们的亲儿子亲孙子?”苏淳的父母有什么义务要帮儿子买房呢?别说没有条件,就是有条件也没必要帮儿子买房啊!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结婚还要付账,买房还要赞助,儿子却忽略了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父母难道一辈子就为儿女打拼吗?海萍还有一句话:“你跟你妈说,把她能拿的钱全都拿出来,不要怕,等她老了我养她。”赡养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是为了还他们现在给我们买房子的债。难道父母不赞助买房子,等父母老了我们就不养父母了吗?
中国的父母其实非常辛苦,从母亲十月怀胎起,孩子就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父母对孩子特别重视,操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婚恋等一系列人生大事,几乎包办了本应该孩子自己考虑决定的所有问题。孩子似乎也觉得理所当然,因为周围的人都这样。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即使在拥有自己的家庭以后也是如此。但其实父母也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孩子的带薪“保姆”。父母有他们应尽的责任,就是将子女养到十八岁成人,这只是他们的一段人生历程,之后他们还有自己要追求的生活。孩子应该自己学会独立,不仅是经济的独立还包括思想上、情感上的独立。其实对于产生海萍那样的啃老族,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父母就是不够“狠心”。父母到底不能跟随孩子一生,要狠下心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地适应社会的人,这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就像老鹰让小鹰学习飞翔一样,从悬崖上把鹰宝宝扔下去,才能让它真正翱翔于蓝天。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传统观念的继承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保持我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注意培养子女独立的人格和生存能力,学会享受生活、教育子女、善待父母,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37.
[2]韩广.美景当求而不至 佳人当望而不及——《蒹葭》是朦胧暗示下的悲剧审美追求[J].名作欣赏,2008,(17).
(简红燕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东园路合田大厦龙文教育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