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7期 ID: 148584

[ 李宗元 文选 ]   

语文课堂呼唤“个性化教学”

◇ 李宗元

  摘 要:“个性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其目的是“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个性化教学”一语的提出符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语文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学生人文关怀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 个性化教学
  
  一、什么是个性化教学
  
  应该说,所谓的个性化教学并非是一个生僻概念,它上可追溯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所讲皆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由此,“因材施教”被人们认为是教学的最高规律。德国的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首要的最高的规律。”那么什么是个性化教学呢?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承认学生在个性、智力、兴趣、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充分注意到这种个体差异,采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其目的是“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为什么提倡“个性化教学”
  
  1.社会发展的需要
  过去在工业社会背景下的教育,过分追求整齐划一,培养出的人才出现了千篇一律化,是按照预定“规格”生产出的标准件,是以压抑甚至是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代价的教育,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基础是个性的充分张扬,只有人格发展的完全个性化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因此,有人提出了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将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作为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目标方向。“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观点。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每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个人的充分发展又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条件。因此,个性发展完全合乎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发展。具体到教与学的关系来讲,只有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
  语言学家周有光说过:“社会发展和语文发展密切相关……社会迅速发展,语文生活就急剧变化……语文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语文生活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是社会发展最敏感、最直接的承载。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型到信息社会后,整齐划一的教育将转型为个性化的教育,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成为个性化的教育,要培养出它所需要的有个性色彩的人才。现在的语文教育重视教育对发展完整的个性的价值,语文学科实施个性教育在这方面应该是得天独厚的、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这是因为——
  (1)语文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也具有艺术性,而艺术总是带着鲜明的个性。事实上,语文教科书上选用了大量富有个性的作家写出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品,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内心世界产生深刻、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仍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阴影,那种以“告诉”为主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如此下去,何谈个性培养,何谈全面发展?实际上,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某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而完整的健康个性。
  (2)从语文教师本身来讲,其个性色彩,最能直观生动地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其个性化教学具体表现为在研读教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法确定目标等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因材施教,从而避免了传统教育中忽视主体个性精神的为教而教的功利性和盲目性(表现为将语文课上成做题课、答案制定标准化)。它体现了语文教师个人的思想认识情绪、情感沟通能力、艺术审美价值以及愉悦身心的品位等。因此,语文教学的个性,是教师对作品的一种艺术创造,也是一种艺术特色,是教师人格的外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绝对保证有个人的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能够凭借自己独到深厚的教学功底,把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渗透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或借助语言、或借助手势、或借助眼神,向学生充分展示,尽情表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外化积淀成为自己的教学个性,使学生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3)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来讲,学生主体本身就是各具风采的个体,这种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师就是要承认这种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去实现学生个性的最大最优化发展。从这点来讲,教师必须真正做好角色转换,变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被真正确立,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思想交流才有保证,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创设。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生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就有了保证。
  3.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需要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应当特别强调: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教师应注意体会:只有培养学生的人格与人品、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最高的教育成就。”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答案追求标准化,课堂搞“一刀切”,尤其是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简单的重复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字词——分析课文——概括中心与写作特点这一呆板、机械的模式,或“弃课文作品,学生于不顾,盲目照搬教参……又如在写作课中,搞‘大一统’,学生作文必须符合三段论,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怎样写不离题,总之一句话,是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写成了应试的‘八股文’成了‘假大空’,这哪有个性可言?”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个性会丧失,这也就意味着教学生命的结束,学生的个性的丧失则会使其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师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双向、互动的状态中。我们要学生在我们面前站起来,直视我们的眼睛,洞悉我们的心底,勇敢地打开心灵窗口,敞开智慧的门扉,平等而真诚地和我们交流。在交流中融汇情感的脉流,碰撞智慧的火花,提升精神的海拔!促进生命的成长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生觉悟生命的尊贵,体验生命交流的愉悦,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教育的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总之,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记得有人将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说成是“水的载歌载舞”,那么,在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做一缕使水“载歌载舞”的清风吧!
  
  (李宗元 山东省阳信县水落坡中学 251803)

语文课堂呼唤“个性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