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范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引导学生爱上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是语文老师的重要使命。
一、精选朗读材料,建立朗读资源库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新课程标准》都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如“读一般的现代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而古诗文的朗读节奏或停顿也是每次测考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初中生处于小学与高中的过渡与衔接阶段,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1.秉承经典,拓展朗读面。课本中的文章数量较少,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一个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教师要从网络、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上作好资料的收集工作,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收集的文章必须既是经典,又要迎合初中生的兴趣爱好。那些浓缩着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浇灌着民族灵魂而又深受学生们喜爱的作品,都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接触,有机会诵读。
2.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侧重点。提倡朗读,并不是每一段课文都必须反复朗读,甚至熟练成诵,教师要重点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感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文本,可以有所侧重地加以朗读训练,有的练诵读,如古诗文名篇;有的练朗读,如文学类作品;有的练速读,快速提取有用信息,如科技类作品;有的练精读,如散文小说等作品。初中生朗读,如果做到精读与泛读、朗读与速读的有效结合,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丰富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虽然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学生对比较有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多运用比较朗读。如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再如对课文中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
2.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由于语文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引领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4.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
三、淡化朗读技巧,突出学生个性
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但在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乎成了朗读课文的统一标准。但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其实纯粹靠朗读技巧读出来的感情只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硬生生的东西不能叫感情。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模式。
1.创新指导方式,激发学生个性化思考。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创新指导,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个性,在读中求知。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不必去强求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自己觉得读起来很美,很舒服就可以了。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理解读。这样不管从时间还是表达方式上都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
2.因材施教,注重目标的科学性和层次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明确:朗读训练本身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而学生如果长年累月地一味地用一种方式来训练朗读,必定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者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领会到新要求,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训练自然会吸引人。朗读训练目标,就像是一盏灯,它会始终指引着学生进行自觉的训练,并努力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我们的学习训练活动只有充满了期望时,才是最有魅力的。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朗读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在语文朗读教学里,引导学生对重点部分精读,关键之处细读,特别之处品读,让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里的美好境界,就一定能让学生爱上朗读!
(杨玉玲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北安中学 26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