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木兰是个奇女子,其刚烈、勇敢以及鄙弃功名的特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巾帼女英雄形象。本文以初中语文教科书为基础,试探讨花木兰这个人物的具体形象。
关键词:花木兰 人物形象 巾帼英雄
《木兰诗》一直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其影响的广泛和深远,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初中语文教科书虽几经修订,但始终保留这首古代诗歌,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学习花木兰的精神和优良品德。但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发现人们对花木兰这个人物的分析不多而且不成体系,所以笔者在教学思考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女扮男装——用智慧冲出了封建礼教的藩篱
木兰生活的南北朝是个极度动荡的时代,当时群雄角逐战祸频仍,人民兵役负担十分沉重。同时,北魏是个封建制国家,要求妇女有“三从之义”。妇女的尽忠行孝范围只能限于闺阁之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环境下,木兰竟然女扮男装走向社会,并且是走向不准妇女涉足的战场,加入不许妇女厕身的军旅,这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她用智慧的光芒冲破了老不可攻的封建桎梏。她的智举有力地说明了女子和男子同样有能力做出英雄豪杰的事业,同时也说明了妇女有权利受到和男子同样的看待。木兰的女扮男装对当时重男轻女的陈见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真是震愫人心,可歌可泣。
木兰冲破封建礼教的方法是女扮男装,这是她智斗的表现。木兰也深知如果以真实身份去报名参战,不用说统治阶级不允许,还会招来左邻右舍的非议。经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的深思熟虑之后,木兰用智慧搬开了封建礼教这块阻挡出征的绊脚石,毅然代父从军,出生入死地与男子为伍,不但没有暴露女儿身的真面貌,而且战功显赫。“木兰不用尚书郎”这固然是高洁情怀的表现,但更是木兰智慧光芒的闪现。木兰清楚自己虽战功显赫但也难免有欺君之嫌。针对这种情况,女儿身的木兰没有被战功冲昏头脑,而是“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她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强大的封建势力而没损一丝一毫,这真可算大智。
木兰不但有过人的才干而且还有超人的勇气,真可算有勇有谋。木兰具有当时其他妇女做不到的冲破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种种礼法羁绊的勇气和决心。思想上,她藐视封建礼法对妇女的束缚;行动上,她有勇有谋证明了女子同男子有同样的才智和能力;策略上,她采取“韧性”战斗方法。无怪乎诗中赞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代父从军——竭尽孝道,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木兰代父从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孝道。木兰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毅然以柔弱的女儿身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这种孝敬老人爱护弟妹,把幸福留给家人,把苦难留给自己的不顾个人安危的牺牲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吗?
其次,木兰代父从军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如果说木兰代父从军只是尽孝道,那就是局限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表层意义上了。木兰之所以代父从军,更重要的是她热爱和平、热爱自由的劳动生活的体现。木兰出征的目的就是要赶走侵略者,保卫国家,这从诗文“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中一览无余。木兰这种热爱自由平静的劳动生活观念正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三、拒官还乡——显现高洁品格
战争是木兰生活的北朝社会的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她厌恶战争,更厌恶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木兰弃织从戎的动机只能是竭尽孝道,保卫自己美丽的家园。她从维护民族尊严的高度以自己的女儿之身驰骋疆场,正是其高尚人格的体现。笔者认为木兰在出征前就已抱定了为正义而牺牲的战斗决心,而不是以给统治者卖命来换取功名利禄为目的。所以即使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赫赫战功,木兰也很坦然。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木兰拒官虽有女儿身这一疑虑,但这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凭木兰的机智,十年征战尚且能够隐瞒真相,何况做了尚书郎之后呢?结合诗文来看,木兰的拒官还乡是她高洁品格的展现。这种品格又展现得多么磊落轩昂,让人切实地感受到这个农家姑娘的高洁、纯朴、自尊、自重的美好心灵和品格。
四、叹息思虑——更显巾帼英雄传统本色
有些人指责木兰出征前对窗叹息思虑,征途中想念父母,以及回乡后改装易服,认为这些表现有损英雄形象的完美。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缺乏全面本质地理解人物,偏离社会条件和创作规律的错误观点。作为一篇来自民间的乐府诗,正因为有开头对木兰出征前苦思焦虑的描摹,才能真实表现木兰是生活在束缚重重的封建社会的女性身份;正因为有行军路上的乡心叙写,才能点染木兰把乡土亲族观念和保卫民族的爱国思想感情统一起来的精神;正因为有篇末全家人迎接,改装易服、伙伴惊慌的场景,才能完善诗篇赞颂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主题。应该说,诗文中的这些描写恰恰显示了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侠骨柔肠,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而绝不是损坏英雄形象的瑕疵。
木兰确实是一个积极心态占主导地位的人物形象。她的高尚品质激发了我们克服艰难险阻的意志和勇挑重担的决心。但木兰毕竟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她突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却维护了封建道德的堡垒,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我们也不能脱离时代,率意鄙薄木兰,从而违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文献:
[1]陈洪.花木兰——一个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也谈《木兰诗》人物形象[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6).
[2]刘慧.花木兰形象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8,(11).
(钱朝兰 江苏省盐城市盐阜中学 2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