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融的《法乐辞》是写佛祖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最终授徒弘法的诗歌。作为“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受当时崇佛潮流的影响,在诗歌的思想、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因此可以用来研究齐梁时期佛教对当时社会尤其是文人的影响。
关键词:《法乐辞》 佛教 文人 影响
《法乐辞》十二章
齐·王元长
歌本起
天长命自短。世促道悠悠。禅衢阔远驾。爱海乱轻舟。
累尘曾未极。心树岂能筹。情埃何用洗。正水有清流。
歌灵瑞
百神肃以虔。三灵震且越。恒曜揜芳霄。薰风动兰月。
丹荣藻玉墀。翠羽文朱阙。皓毳非虚来。交轮岂徒发。
歌下生
韶年春已仲。明星夜未央。千祀钟休历。万国会嘉祥。
金容涵夕景。翠鬓佩晨光。表尘维净觉。泛俗乃轮皇。
歌在宫
袭气变离宫。重柝警层殿。曼响感心神。修容展欢宴。
生老终以萦。死病行当荐。方为净国游。岂结危城恋。
歌四游
春枝多病夭。秋叶少欣荣。心骸终委灭。亲爱暂时生。
长风吹北陇。迅景急东瀛。知三既情畅。得一乃身贞。
歌出国
飞策辞国门。端仪偃郊树。慈爱徒相思。中闺空怨慕。
风隶乖往涂。骏足独归路。举袂谢时人。得道且还去。
歌得道
明心弘十力。寂虑安四禅。青禽承逸轨。文骊镜重川。
鹫岩标远胜。鹿野究清玄。不有希世宝。何以导蒙泉。
歌双树
亭亭宵月流。朏朏晨霜结。川上不徘徊。条间亟渝灭。
灵知湛常然。符应有盈缺。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绁。
歌贤众
春山玉所府。檀林芳所栖。引火归炎燧。挹水自清堤。
庵园无异辙。袛馆有同跻。比肩非今古。接武岂燕齐。
歌学徒
昔余轻岁月。兹也重光阴。闺中屏铅黛。阙下挂缨簪。
禅悦兼芳旨。法喜忘清琴。一异非能辨。宠辱谁为心。
歌供具
峻宇临层穹。苕苕疏远风。腾芳清汉里。响梵高云中。
金华纷苒若。琼树郁青葱。贞心延净境。邃业嗣天宫。
歌福应
影响未尝隔。晦明殊复亲。弘慈邈已远。睿后扇高尘。
区中禔景福。宇外沐深仁。万祀流国祚。亿兆庆唐民。
齐王元长,即王融,是南朝萧齐时著名的文学家,有名的“竟陵八友”之一。《南齐书•王融传》云:“融少而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融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法乐辞》是其任太子舍人期间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而制的。《乐府诗集》中将《法乐辞》题为《法寿乐》,郑樵《通志•乐略》将其与《舍利佛》、《阿那环》、《摩多楼子》归为一类,合称“梵竺四曲”。
《法乐辞》十二首,为一组完整诗,讲的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求佛、成道并最终授徒弘法的故事,和佛经的故事十分吻合。第一首“歌本起”,为这十二首诗歌的引子,总括佛法的力量;第二首“歌灵瑞”,写佛祖出生前的各种祥瑞征兆,预示圣人诞生的不平凡;第三首“歌下生”,写佛祖于仲春时节诞生,他的诞生乃是天意所归;第四首“歌在宫”,写佛祖出家前的宫中生活及出城门看见民间的生老病死,有了修行之心;第五首“歌四游”,写佛祖开始参透人生,消灭欲念;第六首“歌出国”,写佛祖离开皇宫出家修行,父王和妻子对他很是思念,而他辞退仆人和座骑,誓要得道;第七首“歌得道”,写佛祖六年苦修精思,终于得道;第八首“歌双树”,写佛祖在双树林里修行,寻求解脱生死之道;第九首“歌贤众”,写佛祖最初所度的五比丘;第十首“歌学徒”,写佛祖的学徒,从以前终日享乐的世俗子弟成为了一心向佛之人;第十一首“歌供具”,写供养佛祖的物品;最后一首“歌福应”,写佛法弘扬后,天下太平,兆民受福。
纵观这十二首诗歌,不难发现里面出现了大量的佛教术语。齐梁时期崇佛诗歌常引用一些佛语,如禅、梵、慧、尘、法、净等[1],这十二首诗歌也不例外,如“禅衢阔远驾”、“寂虑安四禅”、“禅悦兼芳旨”、“累尘曾未极”、“表尘维净觉”、“响梵高云中”、“方为净国游”、“贞心延净境”等就出现了“禅”、“尘”、“梵”、“净”等佛语。此外,诗中还有其他一些佛语,如“爱海”指爱欲之海;“心树”指意念生发如树木;“金容”指金色之容貌,即佛身;“净觉”为佛之异称,心体无污染称为净,对境不迷称为觉;“轮皇”是说“处国当为转轮圣王,主四天下”(《太子瑞应本起经》);“十力”为佛所拥有的十种智慧力;“檀林”是对寺院的尊称;“四禅”指四种修之可以超脱欲界的禅定;“庵园”、“袛馆”皆为说佛法的地方;“金华”即为金色的莲花。
作为一名文学家,王融怎么会在诗文中涉及如此之多的佛语呢?这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南朝萧齐时期,佛教已经摆脱了依附玄学的地位,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永明年间,以文惠太子萧长懋和竟陵王萧子良为核心的文人集团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尤其是“竟陵八友”,可以说是引领文坛的翘楚。这些文人一方面从事着文学创作活动,一方面又在当时社会崇佛佞佛的代表萧长懋、萧子良的带领下,参加一些礼佛事佛的活动,奉命创作一些诵佛的作品。在崇佛佞佛的大潮流下,他们自身也开始和一些高僧交往。据《高僧传•法献传》记载:“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沙门慧令、智藏等,并投身接足,崇其诫训。……献弟子僧祐为造碑墓侧,丹阳尹吴兴沈约制文。”《续高僧传•法云传》:“齐中书周颙、琅琊王融、彭城刘绘、东莞徐孝嗣等,一代名贵,并投莫逆之交。”在和佛教的亲密接触中,佛经中的一些佛语或典故、僧侣的梵呗和转读等都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影响,王融也不例外。
从这十二首诗歌本身来看,“它们是唯一一组由南齐保存至今,而且明确定义为呗赞的作品”[2]。“呗”是外来词,梵语称“呗匿”、“婆陟”、“婆师”,意思是歌咏赞叹,所以又称“呗赞”或“赞诵”。《高僧传》卷十三:“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这十二首诗歌,讲述的是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槃、弟子及世间学佛之人对他的供奉等,是标准的赞佛礼佛之辞,而它属于“梵竺四曲”之一,就完全符合了呗赞的歌咏赞叹之意。但同别的经呗新声相比,“它并没有以特定的经文为依据,而是灵活应用了佛经中的典故,也没有拘泥于佛偈的形式,而是以圆熟的描写冲淡了佛教名词的晦涩”[3],因此可以说是带有中原特色的佛教诗歌,代表着呗赞歌辞的汉化。
佛教传入中原,为了扩大它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民众,总会尽量迎合当地的风俗习惯,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教。就语言而言,当然也会采用老百姓能听懂的、通俗的语言形式进行传教。因此,在佛教兴盛的社会背景下,永明时期,文人对于诗歌的审美观念与前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从四言正体慢慢接受五言七言等“俳谐倡乐多用之”的俗体,“求新于俗尚之中”。
《法乐辞》十二首,就采用了五言八句体,内容不复杂,句式也不长,很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而且,和其他永明诗人一样,他还将声律论运用到了诗歌中,运用诗歌的平仄变化来表示诗歌的声韵之美,不仅在一句之内,还在一联之中讲究平仄变化,强调颠倒相配。如第一首:“天长命自短,世促道悠悠。禅衢阔远驾,爱海乱轻舟。累尘曾未极,心树岂能筹。情埃何用洗,正水有清流。”就是“一一丨丨丨,丨丨丨一一。一一丨丨丨,丨丨丨一一。丨一一丨一,一丨丨一一。一一一丨丨,丨丨丨一一。”平仄相间,很有规律,富有节奏美。除了平仄体现声韵美之外,用韵也很讲究。如第一首,“悠”、“舟”、“筹”就压了“ou”韵,第二首,“越”、“月”、“阙”压了“ue”韵,第三首“央”、“祥”、“光”、“皇”压了“ang”韵,等等。此外,永明诗人紧步颜、谢,诗尚俳偶。《法乐辞》中,时令对(“春枝多病夭,秋叶少欣荣”中的“春”、“秋”)、地名对(“鹫岩标远胜,鹿野究清玄”中的“鹫岩”、“鹿野”)、花鸟对(“春枝多病夭,秋叶少欣荣”中的“枝”、“叶”)、天文对(“亭亭宵月流,朏朏晨霜结”中的“宵”、“晨”)等对仗工整,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
《法乐辞》作为文人笔下和佛教息息相关的作品,折射出了齐梁时期崇尚佛教的社会风貌,对研究当时佛教对社会特别是文人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
注释:
[1]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3]王小盾,金溪:《经呗新声与永明时期的诗歌变革》,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袁洁洁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