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质疑提供活动舞台,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质疑的主动性;积极引导,从教、激、诱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关键词:更新理念 积极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养成。”这种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是讨论式教学法,即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全班同学分为人数不等的若干小组,小组对每个成员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容易的问题当场解决,较难的问题由各组小组长综合上报后,老师再进一步归类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可见,这种教学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那么学生会不会提问题,提问题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课堂质量,影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让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发问,说出自己的体验。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行为。实施新课标,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由以往的老师提问题转向新理念下的学生提问题呢?
(一)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质疑提供活动舞台。要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为新课程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尺度和主题。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每节课都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在深入自学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教学目标、任务,结合个人经验和国内外形势,通过他们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交流,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并说出对耳闻目睹的社会万象的看法,或者诗词感悟、名句体验,给学生提供自由而活泼的学习舞台。
(二)相信学生潜能,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教学时,故意不把每篇文章讲透。该讲的老师要言简意赅,可讲可不讲的最好不讲,尽量让学生去感悟、想象、表达。事实上,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是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的。
(三)让学生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增强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语文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是疑,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而课改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的质疑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多么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会学生提问,初步形成质疑能力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学习和训练两步。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第一步用示例练习,教学生提问。例如教学《山的那边》时设问:有哪些字不会读,“海”和“山”有什么含义?“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等等。结合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讨论明确,然后指点学生使其明白这些题目是从哪个角度设计,要考查什么内容。例如同篇课文,课后练习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讲解: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的意味。练习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所蕴含的意义。第二步,重点训练,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如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要求学生带着任务预习,读完课文后提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在平时的课外阅读训练中,模仿厦门市中考题型,给阅读材料出题,以及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改写、新编,给考试出卷,包括课堂上多问学生“为什么”、“有什么根据或启示”等。通过多种灵活方式,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最初学生出的题目可能多为注音、解释,比较肤浅,还有抄袭练习的。一段时间后,学生能力逐步提高,所提的个别问题涉及到中心、结构、语法等。如此持之以恒,学生便渐渐地掌握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技巧,具有了初步质疑的能力。例如教学七年级(下)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除课后练习题外,要求学生另外每人提出三个问题后,课堂上按小组讨论,整合如下:(1)文章中说到领完毕业证,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呢?(2)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安静?(3)课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爸爸喜欢花?(4)为什么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5)本文是表现爸爸对我的爱,而爸爸抽打我是否是爱我的表现?(6)爸爸走了,我就长大了?以上第三题涉及到花的线索,第四题涉及到学生的体验,第五题对书中的描写发出疑问。以上问题表明学生质疑的水平在逐渐提高。
(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1.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提问。语言文字通俗浅显的课文,怎样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呢?老师就应该提出能够引起学生争论性的问题,或者故意发表偏激或错误的意见,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例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让学生联系实际,讲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在学生阅读全文后笔者故意说道:文章中的“我”太不懂事了,把那么贵重的东西送人,太不应该了。学生听了,心里不以为然,有的会说:“那也不能全怪万芳嘛?”笔者借机问:“为什么不全怪她,有什么理由?”由此引发学生看书思考,联系自身的想法谈如何对待这件事,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方法。
2.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通常是建立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大意,然后从课文或文段中让学生寻找文中隐藏的问题答案,最后老师订正答案,根本没有让学生发现问题。整个过程学生被现有的问题所限制,思维空间狭窄,问题的答案十分死板。如果我们巧设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而不是从已有的问题中自主地去探究,效果明显不同。《黄河颂》中教师让学生看有关黄河的风景片,了解黄河的惊涛澎湃,九曲连环,理解黄河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的原因,设置歌颂黄河与抗日战争的关系的问题情景。学生阅读课文后,结合抗日战争的性质,深刻地理解作者歌颂黄河是要表达什么感情。所以,创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真实情境,可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
3.放手让学自主解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潜能。有些课文比较简单,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自读后各组竞赛提问,改变以往被老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状态,让学生从阅读的初始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时由学生提出问题后,归纳整合如下:(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该怎么做?(2)为什么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3)为什么说:“不要悲伤,在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4)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路,“人迹更少的一条”说明了什么?(5)诗人为何重点写未选择的路……上面的问题,包含了他们对课文独特的感受、理解与困惑,基本上包括了作者写诗的目的、特点、感情等须掌握的重点。这样的阅读,才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不是教师代替他们阅读。把提问权交给学生,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式去寻找答案,激发出学习的潜能,自觉地培养质疑能力,创新能力。
(三)诱导学生善疑
在学生初步具备质疑能力的基础上,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归纳总结提问题的技巧,进一步提高质疑能力。例如,比较阅读材料的题型设计,培养学生多角度提问。(1)同一内容,同一体裁:牛汉写的《华南虎》与英国的威廉·布莱克写的《老虎》。(2)同一内容,不同体裁:如冰心的《观舞记》与艾青的《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3)不同的内容,相同的体裁:《黄河颂》与《长江之歌》。
通过对以上材料比较阅读,学生从观察到提问题可从内容、体裁等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这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当然,学生在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点,可能比较肤浅,不着边际,可能在课堂上招致同伴们的嘘声,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大胆提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住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总之,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能大胆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不仅是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转变,而且是教育理论的更新,是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得以确立,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得以发挥的体现。培养学生“疑”的能力和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效果。
(刘丽春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35000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