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5期 ID: 355754

[ 虞红敏 文选 ]   

涵泳生命的言

◇ 虞红敏

  语文教育是以言语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浸润”在书中,感悟精神生命的言语。求真,表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求善,体现的是道德精神,求美,注重的是审美精神。有生命的言语能展现情、理、趣,有的清新明丽,有的蕴藉典雅;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婉约缠绵;有的睿智精深,有的飘逸豁达;有的平和宽容,有的激越昂扬……就像泰戈尔所说“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熏陶、感染、浸润。言语生命在书味的滋养抚慰下,喧嚣与动荡隔离,烦恼与不安隐去。浮躁不再,媚俗远离,性灵净化,人格升华。
  涵泳一字一词的生命,体悟言语的思想情感。譬如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文中提到“刘和珍生前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在这些语句中,“毅然”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词语。涵泳这一词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追求真理的刘和珍的人物形象。我先提问学生:你们是否会说,我“毅然”预定了某某报刊杂志?“毅然”一词是意志坚决、刚毅的意思,在这里是否大词小用?预定期刊为什么要用“毅然”?学生议论纷纭,之后便明晰:当时整个社会贫穷,读书订阅报刊本是艰难,这是一难;每天买份报纸是化零为整,能承受,但让你一下子拿一大笔钱预定全年,你会犹豫,就要考虑值不值得,这是二难;鲁迅编辑的进步期刊,往往要遭受反动派的查封,鲁迅自称为期刊有始无终,预定以后还要冒收不到的可能景况,这是三难。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中,刘和珍筹出一笔订书款,进步期刊《莽原》必是刘和珍很爱的刊物,也的确需要意志坚决的毅然!对比当时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在“铁屋子”中进步期刊的销行也甚为寥落。“毅然”一词可见革命青年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思想情感,也加深了读者对于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的形象。
  《说“木叶”》中对于“木”与“落木”的品读。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中“落木”一词有更空阔的意境,连叶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与飘荡缠绵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展现了处境的苍凉,人生的苍凉,诗的意境苍凉。“落木”展现的是“中国式的悲剧”:人生失意、失落往往在自然中找到慰藉,自身生命融于自然,不单慰藉,而且永恒。杜甫的苍凉具有普遍性,诗人个人生老病死,知音难觅,仕途患难,怀才不遇,家国飘摇,但是不是走向绝望,而是找到一个归结点,孤独的诗人与大自然契合。杜甫虽身处困境,身染重病,仍忧国忧民,他的眼光仍然关注黎民百姓的艰难困苦。
  “木叶”、”落木“的生命力在于厚重,字的丰富涵义带给我们的暗示与联想,人物形象与意境的创设,也蕴含着人物思想情感、人生的苍凉。这些生命力的言语最好地例证了课文《咬文嚼字》中一字的改动连带着改变了思想情感与意境。在艺术形象领域中,一字之差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涵泳品味是一种对言语灵性的深悟。我们也可以“联想触发”有生命的言语,把平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可感的画面,从文本中“读出形象”。结合作者生活时代背景、身世,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联想到社会和自然的各种现象等等,就能从文本中“读到自己”,“读出生活”。
  《孔雀东南飞》描写兰芝遣归前梳妆的一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路,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指如削葱根”一句通过描写手展示了兰芝美丽,离别前的盛装,手传递的人物的天生丽质,精细精致的修饰,从自我价值的肯定来张扬着个性的尊严。有生命力的语言从独特的角度塑造着女性的形象。
  《珍珠与泪珠》一文,涉及到词人韦庄的《菩萨蛮》,诗以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江南春水图。江南水乡景色美,江南民居生活美。酒店垆边沽酒的江南女子“似月”,她手腕洁白、细腻,如冬天的霜雪一样无瑕。其中“皓腕凝霜雪”一句,既是通过手写女子的美丽动人,又在歌颂江南美好,同时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即当时正处在唐朝即将灭亡之际,词人对烽火连天,人民离乱流亡的中原故乡“不堪回首”。江南诗意寄托了家国破碎的叹惋。
  有生命力的句子使学生在拓展中深刻理解人物形象,并明晰通过刻画女子的手来刻画女子形象的写作手法。
  涵泳品味有生命力的言语,首先教师要细读文本,同时引领学生也去细读文本。文本细读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教师在文本细读时,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要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细读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解读,但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细读文本的要素是慧眼挖掘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句。就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所说“能找到语言之间的缝隙”,能关注语言中的空白点。作家在文本中留下的“缝隙”和许多空白,读者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对文本有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
  语文的教学本质是言语教学和审美。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人本身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细读的品质。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断,挖掘、敲打、再敲打,于是课堂精彩不断。而这一切都“功夫在诗外”。我们应该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多提升自我语言的生命意识,并张扬有个性的言语生命力。
  细读、感悟、引领、共鸣。当学生能领略言语的魅力,就好比走在文本的丛林里,你能看得到清流、听得到鸟鸣、闻得到花香。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理解时,老师应该充分地肯定学生的言语智慧,从而激励大多数学生的表现与存在的欲望,用语言符号来展示自己的心灵。当自己的语言获得了他人的肯定之后,就自然会产生一种生命的价值感,幸福感。生命的价值,可以通过语言得到体现。生命,可以通过言语来张扬。

涵泳生命的言